正常人在静息时的氧分压(PO2)和二氧化碳分压(PCO2)主要随所处的海拔高度而异,同时也受年龄影响,但影响有限。成年人在海平面的正常范围:PO2(13.3-0.043x年龄)±0.66kPa,PCO2(5.38±0.67)kPa。
呼吸衰竭按血气分析结果可以分为2大类。Ⅰ型呼吸衰竭:即缺氧性呼吸衰竭,血气分析特点为:PO2<8kPa(60mmHg),PCO2降低或正常。主要见于弥散功能障碍、通气/血流比值失调、动-静脉分流等肺换气障碍性疾病,如急性肺栓塞、间质性肺疾病等;Ⅱ型呼吸衰竭:即高碳酸性呼吸衰竭,血气分析特点为:PO2<8kPa(60mmHg),同时PCO2>6.67kPa(50mmHg),因肺泡有效通气不足所致。单纯通气不足引起的缺氧和高碳酸血症的程度是平行的,但部分有些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还伴有换气功能障碍,则缺氧为严重。
呼吸衰竭是肺结核致死亡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并发呼吸衰竭最常见的结核病类型为肺结核后遗症和重症肺结核。肺结核后遗症是由肺结核所致的肺气肿改变,肺纤维化、支气管扩张、肺大泡及肺空洞、肺叶切除及肺不张、胸膜增厚、胸廓改形术和脊柱畸形等毁损性病变。此外,在肺结核的基础上并发其他病原体感染、大量胸水、支气管扩张或慢性支气管炎,也常导致急性呼吸衰竭或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加重。
动脉血氧饱和度(指动脉血中氧与血红蛋白结合的程度,正常者>95%)低于85%时,可在血流量较大的口唇指甲出现紫绀;另应注意红细胞增多者紫绀更明显,贫血者则紫绀不明显或不出现;紫绀还受皮肤色素及心功能的影响。
缺氧可出现精神错乱、狂躁、昏迷、抽搐等症状,如长期呼吸衰竭得不到纠正,则多有智力或定向功能障碍。
CO2潴留出现中枢抑制之前的兴奋症状,如失眠、烦躁、躁动,如CO2潴留持续加重,则发生肺性脑病,表现为神志淡漠、肌肉震颤、间歇抽搐、昏睡、甚至昏迷等。严重CO2潴留可出现腱反射减弱或消失,锥体束征阳性等。
肺结核患者发生呼吸衰竭时,神志清醒的病人如需进食,采取半坐卧位或坐位,减少食物呛入气管的机会,保证营养摄入,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如患者吞咽障碍或昏迷,则采取侧卧位,头偏向一侧,及时吸净口咽部位的分泌物。
患者最好住单间,同时保持空气新鲜,温度、湿度适宜;重视口腔、皮肤的护理;最重要的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稀释痰液、刺激咳嗽、辅助排痰。
(明日更新:带你全面了解结核之十一:肺结核的急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