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年志愿军战士为追求爱情放弃国籍,加入朝鲜国籍,晚年回国定居

奋发图强噢 2024-11-10 02:24:17

1958年,在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五周年之际,驻扎在朝鲜的最后一批中国志愿军即将撤离。然而,年轻的志愿军战士王兴复却面临着人生中最艰难的抉择:是随大部队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还是为了一段刚刚萌芽的战地爱情留在异国他乡?这个选择不仅关乎他的个人幸福,更牵涉到国籍的变更。最终,他选择了爱情,成为了唯一一位通过正式批准加入朝鲜国籍的志愿军战士。然而,故事并未就此结束。二十多年后,怀着对祖国的思念,这对跨国恋人最终在中国定居,书写了一段传奇的中朝情缘。

战火纷飞 青春献国

1950年的冬天,寒风凛冽,朝鲜战场硝烟弥漫。二十岁出头的王兴复,带着满腔热血响应祖国号召,毅然加入了抗美援朝的队伍。

组织安排他在后勤保障部工作,负责储备和运送前线物资。王兴复虽然没能冲在最前线,但很快就发现后勤工作同样重要。

在战场上,每一颗子弹、每一粒粮食都关系着前线将士的生命。王兴复和战友们日夜不停地运送补给,将弹药、食物送到阵地。

当战友们在枪林弹雨中负伤或牺牲时,王兴复就协助转移伤员,护送烈士遗体回国。这些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珍贵。

朝鲜当地的百姓们知道中国志愿军是他们的救命恩人,纷纷主动提供帮助。他们捐出自家不多的粮食,贡献出自家的牲口和车辆,全力支持后勤工作。

战争结束后,王兴复没有立即返回祖国,而是积极投入到重建工作中。组织给每个战士分配了需要帮助的朝鲜家庭,而王兴复被分配到了吴家。

吴家是个令人同情的家庭,夫妇俩原本有七个孩子。四个儿子中,两个在战场上牺牲,另外两个因病夭折,只剩下三个女儿。

王兴复看到这个饱经战火摧残的家庭,便竭尽全力帮助他们。他不仅帮助修缮房屋,还经常送来食物和生活必需品。

朝鲜百姓的淳朴热情和吴家人的遭遇,让王兴复对这片土地产生了深深的情感。他每天都和当地百姓一起劳动,一起重建被战火摧毁的家园。

战后五年间,王兴复一直坚持在朝鲜工作。他和当地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特别是和吴家人的关系越来越亲近。

在这段时间里,王兴复见证了吴家三个女儿中的吴玉实从少女长成大姑娘。她不仅继承了朝鲜女性温婉贤淑的特质,更因战争的洗礼而变得坚强独立。

军队里有规定,志愿军不能和当地百姓通婚。但是朝夕相处中,王兴复和吴玉实之间却悄然萌生了一份纯真的感情。

为爱放弃 坚守异国他乡

1958年末,一纸通知打破了驻扎在朝鲜的志愿军平静生活。最后一批志愿军即将撤离朝鲜,返回祖国。

这个消息传来时,王兴复正在吴家帮忙整理院子。他放下手中的工具,望着吴玉实忙碌的身影,一时间说不出话来。

按照规定,王兴复需要在一个月内做好回国准备。但这些天他总是借着各种理由往吴家跑,帮着修修补补。

一天傍晚,王兴复照例来到吴家,将这个消息告诉了吴玉实。吴玉实放下手中的活计,眼泪不受控制地流了下来。

那一刻,两个人都明白了彼此的心意。王兴复当场表明,自己愿意留在朝鲜,要娶她为妻。

吴玉实没有立即答应,而是认真地提醒王兴复考虑清楚后果。留在朝鲜意味着要放弃中国国籍,这是一个多么重大的决定。

但王兴复已经下定决心,他找到了吴玉实的父亲,说明了自己的想法。吴父早就把王兴复当成了自家人,欣然同意了这门亲事。

得到家人支持后,王兴复向上级提交了留在朝鲜的申请。他的战友们都被这段纯粹的爱情打动,纷纷为他说好话。

申请书层层上报,从志愿军总政治部到中国驻朝鲜大使馆,再到朝鲜外务省。各个部门反复讨论这个特殊的请求。

最终,组织给出了一个方案:王兴复可以选择就地复员,但必须放弃中国国籍,加入朝鲜国籍。这是当时唯一可行的办法。

王兴复接受了这个条件。1959年初,他正式递交了加入朝鲜国籍的申请,成为了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通过正式途径留在朝鲜的志愿军战士。

这期间,吴玉实一直陪在王兴复身边。她帮他准备各种所需文件,陪他往返于各个政府部门之间。

经过近三年的等待,朝鲜政府终于在1962年批准了他们的婚姻申请。这对跨国恋人在平壤举行了简单而庄重的婚礼。

婚礼现场,既有王兴复的战友,也有吴家的亲朋。大家都为这对新人送上真挚的祝福。

那一天,王兴复穿着朴素的中山装,吴玉实则穿上了传统的朝鲜族服装。两个不同国度的年轻人,就这样携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在场的宾客都说,这不仅是两个人的结合,更是两国人民友谊的见证。这桩婚事很快传遍了整个平壤,成为了当地的一段佳话。

就这样,一个中国志愿军战士,为了爱情放弃了自己的国籍。这个决定虽然让他背负了许多非议,但他始终无怨无悔。

异国婚姻 书写浪漫传奇

平壤的生活节奏缓慢而平静,王兴复和吴玉实的新婚生活就在这座城市徐徐展开。当地政府看中了王兴复的文化水平,将他安排到了平壤第三小学任职校长。

这所小学坐落在华侨聚居区,专门为华侨子女提供教育。王兴复白天在学校教书育人,晚上回家便和妻子享受温馨的二人世界。

教育工作并不轻松,但王兴复却干得热火朝天。他不仅要教授学生们知识,还要帮助这些华侨子女了解中国文化。

在家里,吴玉实把一切都打理得井井有条。她每天变着花样给丈夫做可口的饭菜,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

生活渐渐步入正轨,两人的第一个孩子也在这时候降生。小生命的到来,让这个跨国家庭变得更加热闹。

孩子的教育问题成了两人常常讨论的话题。他们决定让孩子既学习中文,又要学习朝鲜语,希望孩子能够继承两种文化的精华。

平壤的春天总是伴随着细雨,王兴复常常撑着伞,带着妻子和孩子在街头散步。路过华侨区时,飘来的阵阵中国菜香总让他驻足。

日子过得充实而忙碌,但王兴复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根。每当看到中国来的访问团,他都要上前打听国内的情况。

1963年,经过反复申请,王兴复终于获准回国探亲。这是他放弃中国国籍后第一次踏上故土。

吴玉实陪同丈夫一起回到了中国海城。王兴复的家人热情地接待了这个朝鲜媳妇,相处得其乐融融。

在海城的半年时间里,吴玉实见识了中国的风土人情。她和婆婆学做中国菜,和小姑子学说中国话。

回到朝鲜后,吴玉实经常做些中国菜,用这种方式抚慰丈夫对故乡的思念。她还把学到的中国习俗带进了家庭生活。

随着时间推移,王兴复和吴玉实又迎来了三个孩子。他们的家庭像一座小小的文化桥梁,连接着中朝两国。

在平壤的华侨圈子里,王兴复家的故事广为流传。人们都说这是一段最美的跨国婚姻,是两国人民友谊的见证。

每逢中朝两国的传统节日,王兴复家都会举办联欢会。中国的包饺子,朝鲜的打糕,两种文化在这个家庭中完美融合。

这段跨国婚姻虽然经历了许多波折,但王兴复和吴玉实用实际行动证明:真挚的感情可以跨越国界,真诚的相处能够消除隔阂。

落叶归根 重返故土怀抱

1967年,王兴复踏上了恢复中国国籍的漫长征程。他带着四个孩子频繁往返于中国驻朝使馆,准备各种必要的文件材料。

使馆工作人员被他的真诚打动,看在他曾是抗美援朝战士的份上,给予了特别的关照。经过多方努力,王兴复和四个孩子终于重获中国国籍。

这一年之后,王兴复和吴玉实又添了三个孩子。但因为朝鲜的新政策,这三个孩子只能随母亲保留朝鲜国籍。

虽然已经拿到了中国护照,但王兴复并未立即回国。他以华侨身份继续在平壤生活,等待着合适的机会举家迁徙。

到了70年代末期,中国改革开放的消息传到了平壤。王兴复再次向中国驻朝使馆递交了回国定居的申请。

这一次,他准备的材料更加完备:志愿军证明、婚姻证明、子女资料、工作履历,一应俱全。使馆很快就批准了他的申请。

1981年春天,王兴复带着一家老小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海城。当地政府对这个特殊的家庭格外关照,不仅提供了安家费,还帮他们解决了住房问题。

海城变压器厂为王兴复安排了一个合适的工作岗位。他终于实现了自己参与祖国建设的愿望。

吴玉实也很快适应了中国的生活,她把家收拾得井井有条,还和邻居们打成一片。她用流利的中文与人交谈,让大家完全看不出她是个外国人。

孩子们也都在当地学校就读,成绩优异。他们既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又保持着朝鲜语的交流能力。

1992年,王兴复从变压器厂退休。作为一名归侨和前志愿军战士,他享受着优厚的退休待遇。

退休后的生活悠闲而充实,王兴复和吴玉实经常带着孙辈们去公园散步。他们的故事在海城广为流传,但两人始终保持着低调的生活态度。

每到中朝两国的传统节日,王兴复家都会热闹非凡。中国的亲戚和朝鲜的故交常常欢聚一堂,见证着这个特殊家庭的幸福。

媒体多次想要采访报道他们的故事,但都被王兴复婉言谢绝。他说自己只是个普通人,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

年近古稀的吴玉实常常感叹命运的奇妙,她和丈夫的故事成了中朝友谊的一个生动注脚。两人相伴半个多世纪,感情始终如初。

0 阅读:15

奋发图强噢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