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古街清晨,阳光穿透薄云照耀,街道宁静,古朴建筑默默讲述着往昔岁月的故事。
这座城市的历史中,有一段令人心痛的往事: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入关后,发生了鲜为人知的“扬州十日”事件。
清军攻至扬州城下,城内大乱。战鼓轰鸣,喊杀尖锐,炮声连连,古城笼罩恐惧。街头巷尾,居民惊惶,门窗紧闭,家家寻求风暴中的安全。
然而,真正的灾难方兴未艾。清军如洪水般攻破城门涌入,随后是十日屠城,这场大屠杀在人类历史上实属罕见。
城市中逃命人群随处可见,清军刀下无辜居民哭喊求饶,却难逃厄运。这场如地狱般的屠杀,把扬州这座水乡古城,染得血红一片。
扬州百姓近80万在十日屠杀中丧生,此浩劫因清朝封锁长期未传外界。后经历史深挖,掩盖的血腥真相渐显,成为中国史上无法抹去的伤痕。
【扬州之战的历史背景】
1645年顺治二年春,扬州城氛围紧张。清军在多铎率领下入关势不可挡。南明朝廷顽强抵抗。四月,扬州城外爆发了一场历史性决战。
清军浩荡,号称十万。扬州被围,城墙之上,南明将领史可法率兵不足万,毅然迎战强敌。
史可法视扬州为南明象征及抗敌最后堡垒,屡请南明朝廷增援。然弘光帝忽视其请,未遣一兵,视扬州如弃子。
城内气氛紧张,市民焦虑,士兵紧握武器备战。战斗看似势均力敌,实则力量悬殊。战事临近,每个角落都充满战前的寂静。
4月18日,清军围攻扬州。南明士兵于城墙上拼死抵抗,空气中充斥着箭矢与火药的气息。
4月25日,扬州城在七日后宣告陷落。攻城战之速猛,在古代战争史上罕见,凸显了双方实力的巨大悬殊。
城破时,史可法欲与城共亡,自刎被阻,被清军俘至多铎前。面对招降,史可法坚守抵抗精神,拒绝诱惑,宁死不降清朝。
多铎怒于史可法坚决,下令公开处斩。史可法之死激起扬州军民抵抗,城破仍有官兵市民抗争,与清军巷战。多铎怒,下令屠杀全城,惨剧遂启。
【扬州城的沦陷与惨烈屠杀】
1645年5月20日至29日,扬州城沦为地狱。20日城防崩溃,居民束手无策,大雨中仍烧香藏财。清军掌控下,居民毫无反抗之力。
5月21日,清军发布告示,称藏匿者自首可获赦免。多人信以为真,现身却随即被绑,惨遭无情屠杀。
清军残酷捕杀城中百姓,用绳索紧勒百姓脖颈,无情地将这些无反抗能力的居民成群结队地驱赶,犹如对待牲畜一般。
清军士兵执鞭,狠抽落后百姓,甚至拔刀斩杀。无人幸免,妇孺亦难逃。扬州城内血腥弥漫,哭喊声凄厉,街道血流成河。
在这场屠杀中,满族、蒙古及降汉士兵扮演关键角色,驱赶捆绑居民如赶羊群。妇女被绳索拖行,频繁跌倒。城内弃婴遍地,惨遭踩踏。
街道与沟渠尸体遍布,血水混入水流,色彩斑斓却触目惊心。死者身份难辨,横七竖八,城墙下更是堆尸成山。
有人躲垃圾堆里,遍涂污泥以避追杀。然清兵频以长矛探堆,致众多无辜者惨遭伤亡。
据史可法纪念馆资料,扬州百姓在保卫战中英勇抵抗,参与修建工事、协助巡查,妇孺亦参战。部分人与清军巷战,部分则选择自杀殉城。
清军屠杀持续十日,撤离后扬州城死寂,尸横遍野。僧侣整理遗体,统计遇难者达八十万,数字惊人,凸显屠杀之惨烈。
多铎屠城后宣言虚伪,称非本意,欲惜民命,却归咎于手下擅行。实则城破当日,他亲令屠城,致扬州繁华变地狱,成为中国史上一段血腥悲惨记忆。
【真相的掩盖与后期揭露】
清朝时期,该历史被严密隐瞒,未入官方史册。民间细节多沉默,悲惨往事随人入土。但真相难永埋,扬州幸存者王秀楚记录下此事,著《扬州十日记》。
此书详实记载屈辱罪恶之史,竟辗转至日本。近世因留学生交流,得以回归中国,揭开百年尘封往事。
《扬州十日记》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存争议,有说是南明初年王秀楚所著,也有认为系近代革命党为反清而编。这些分歧导致该书真实性备受质疑。
其他史料显示,明末史学家计六奇在《明季南略》及西方传教士卫匡国在《鞑靼战纪》中,均记录了清军扬州屠杀事件,表明该屠杀确实存在。
多铎攻南京后,于《渝南京等处文武官员人等》言:“嗣后大军所至,抗拒者,维扬之鉴。”此言间接证实屠杀,或欲以此威慑南明残余势力。
扬州大屠杀持续时间有两种说法:十天或五天。史料显示实际可能七天结束,但《扬州十日记》记为十天,因清军虽接封刀令却未及时停屠。差异或因记录方式与理解不同。
与王秀楚同时代的吴嘉纪、顾炎武等诗人,在诗中抒发对此事的感触。吴嘉纪《挽饶母》描述:“荒城破,白刃如雨,杀人十昼夜,尸积无数。”
【历史反思与启示】
扬州大屠杀是清朝统治阶级严重罪行的典型。战争中罪行深重,他们未现悔改,反而试图焚毁史料以掩盖这段血腥历史。
扭曲掩盖历史真相虽短期或有效,但长远不可持续。老话云“天理报应”,所隐历史终浮现,不仅成历史记忆,更成推翻清朝统治的重要思想武器。
此事启示深远:历史真相不可篡改,掩盖终会失败;和平至关重要,应心怀善念,珍惜和平,避免历史悲剧重演。
扬州大屠杀告诉我们:应坚持正义,反对暴政。铭记历史,吸取教训,防止悲剧重演。这段历史既回顾过去,也警醒未来,激励我们学习进步,共创和平正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