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该篇文章结尾
美国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认为中国是其"最大的地缘政治挑战",并在多个领域对中国展开遏制和压制,可是越来越多的国际观察家指出,美国的这种做法不仅难以实现预期目标,反而可能适得其反,甚至损害自身利益。[笑]
近日,美国著名政治学者约瑟夫·奈在华盛顿智库布鲁金斯学会发表演讲,就中美关系现状及未来走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美国对华政策存在严重误判,可能会导致两国陷入"修昔底德陷阱",最终两败俱伤。
奈教授指出,美国政府和国会两党虽然在"需要应对中国崛起"这一点上达成共识,但却缺乏清晰的战略目标和具体路径。
他说:"华盛顿似乎陷入了一种'有敌必反'的思维定式,将中国简单化约为'威胁',却没有认真思考如何与一个崛起中的大国和平共处。"
这番话不禁让人想起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生前的一段谈话。在与新加坡学者马凯硕共进晚餐时,基辛格坦言,美国在对华政策上犯了一个重大战略错误: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基辛格指出,美国政府只知道要"遏制中国",却不清楚最终想要达成什么样的结果。
马凯硕在最近的一次演讲中引用了基辛格的这番话,他说:"美国似乎陷入了一种'反中焦虑症',却没有人能说清楚,美国到底想在这场所谓的'大国博弈'中获得什么,是要遏制中国的经济发展?还是要在中国内部制造动乱?亦或是要将中国孤立于国际社会之外?这些问题至今没有明确答案。"
事实上,美国的这种战略迷茫不仅体现在对华政策上,在其他国际事务中也屡见不鲜。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阿富汗战争。
2001年"9·11"事件后,美国以"反恐"为名出兵阿富汗,但随着时间推移,战争目标逐渐模糊,特别是在2011年击毙本·拉登之后,美军继续驻扎阿富汗的理由变得越来越牵强。
最终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以美军仓促撤离而告终,2021年8月,喀布尔机场上演的混乱场面,被媒体称为美国版的"西贡陷落",严重损害了美国的国际声誉和盟友的信任,更讽刺的是,塔利班重新掌权,使得美国20年来在阿富汗的所有努力付诸东流。
现在美国似乎正在对华政策上重蹈覆辙,正如约瑟夫·奈所言:"华盛顿将中国视为前所未有的对手,却不知如何应对,结果就是在所有能想到的领域对中国发起挑战,希望能找到突破口,这种'撒网式'的遏制策略不仅效果有限,还可能引发不必要的对抗。"
美国的这种做法引发了盟友的担忧,许多国家虽然在某些问题上与美国立场一致,但并不愿意被卷入一场可能升级为"新冷战"甚至是热战的对抗中。
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最近就公开表示:"美国应该停止将中国妖魔化,寻求与中国的合作而非对抗,这不仅符合日本的利益,也有利于整个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欧洲国家的态度也越来越微妙,虽然在乌克兰问题上与美国保持一致,但在对华政策上,欧洲显然不愿完全追随美国的步伐,法国总统马克龙今年早些时候访华时就强调,欧洲应该追求"战略自主",不应成为美国对华战略的"附庸"。
甚至在美国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声音对当前的对华政策提出质疑,前美国驻华大使博卡斯近期在一篇评论文章中写道:"我们需要认识到,中国的崛起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美国应该思考如何与一个强大的中国和平共处,而不是一味地试图遏制它。"
面对这种情况,中国的反应显得更加从容,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多次表示,中国无意与任何国家进行战略竞争,更不会刻意挑战美国的地位,中国的目标是实现自身的和平发展,同时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多个国际场合都强调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呼吁各国摒弃零和博弈的思维,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这种主张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和支持。
在经济领域,尽管美国试图通过各种手段限制中国的科技发展,但中国依然保持了稳定增长。
据世界银行最新预测,2023年中国GDP增速有望达到5.6%,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更重要的是,中国正在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新能源等前沿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
在外交领域,中国的"朋友圈"不断扩大,"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吸引了140多个国家的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多边合作机制的深化,都体现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密切关系。[笑]
即便是在美国的传统势力范围,中国的影响力也在悄然增长,最近中国成功斡旋沙特和伊朗恢复外交关系,这被视为中国在中东地区外交的重大突破,也凸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参考资料:观察者网2024.07.01---美国还有十年时间阻止中国成为第一,可是
海外网2021.10.12---新加坡资深外交官马凯硕:美国缺乏对华全面和长期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