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17万做局,骗走乾隆真迹转卖8700万的专家刘岩,后来怎样?

永贞观看世界 2024-11-05 18:55:04

8736万,在2011年的北京,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更像是一颗炸弹,在古董收藏圈炸开了锅。

它代表着一幅画——乾隆皇帝的《嵩阳汉柏图》——在保利拍卖行创下的惊人成交价。

但这耀眼数字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农民的血泪史,一段精心策划的骗局,以及古董市场深不见底的黑暗。

这桩看似简单的交易,如同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引发了一场关于信任、欺骗和法律的连锁反应。这个故事的主角,不是帝王将相,而是一个普通的河南农民——朱云。

农民与名画的宿命

朱云,一个地道的河南农民,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靠着几亩薄田维持生计。然而,命运的吊诡之处在于,朱云的家族并非一直如此平凡。

信息来源:古画被鉴为赝品后拍出天价媒体呼吁专家解释——人民网

追溯历史,他的祖上曾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家底殷实,文化底蕴深厚。家族的荣光虽然早已褪色,却留下了一些老物件,静静地躺在岁月的尘埃里,其中就包括那幅改变朱云命运的《嵩阳汉柏图》。

这幅画作究竟从何而来,经历了怎样的历史沉浮,朱云一概不知。他只知道,这是祖辈留下的宝贝,需要好好保管,如同守护着家族最后的尊严。

对于画作的价值,他更是一无所知,只模糊地觉得,这或许是家族曾经辉煌的见证。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古董收藏逐渐成为了一种新的投资风口,也渐渐进入了朱云的视野。他开始意识到,手中这幅祖传的画作,或许不仅仅是一件“老物件”,它可能蕴藏着巨大的价值。

这价值,或许能够改变他一家拮据的生活,或许能够让他重新找回家族曾经的荣光。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电视成为了连接朱云与外部世界的重要窗口。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电视上热播的鉴宝节目,那些专家们侃侃而谈,将一件件看似普通的物品赋予了令人咋舌的价值。

一个念头在他心中萌生:或许,他也可以带着祖传的画作去碰碰运气。

鉴宝节目的诱惑与陷阱

彼时,鉴宝节目正火爆荧屏。人们趋之若鹜,带着祖传的宝贝,怀揣着改善生活的梦想,涌向这些节目的舞台。

信息来源:乾隆《嵩阳汉柏图》离奇的身价(图)——北方网

对他们而言,鉴宝节目不仅仅是一个娱乐节目,更是一个实现梦想的平台。节目中,“专家”们扮演着权威的角色,他们的鉴定结果,往往决定着藏品主人的命运。

而这,也正是鉴宝节目的双刃剑:它既能为真正的珍宝正名,也能成为不法之徒利用的工具。

朱云,和众多抱着希望的普通人一样,被鉴宝节目的光环所吸引。他带着那幅尘封已久的《嵩阳汉柏图》,忐忑地踏上了《华豫之门》的舞台。

彼时的他,并不知道自己即将踏入一个精心设计的陷阱,命运的齿轮已经开始朝着不可预知的方向转动。

17万与8736万

刘岩,这个所谓的“专家”,一眼就看出了《嵩阳汉柏图》的巨大价值。然而,他并没有如实告知朱云,反而将其贬低为仿品,价值不过三万元。

这一举动,看似随意,实则充满了心机。他利用自己的专业身份,先给朱云一个心理暗示,降低他对画作价值的预期,为接下来的骗局做好铺垫。

其以极低的成本,获取这幅价值连城的真迹。最终,在刘岩的“斡旋”下,程功以17万元的价格买下了这幅画。对朱云来说,这17万或许能暂时缓解家里的经济压力,却也让他永远失去了本应属于他的巨额财富。

一年后,命运再次跟朱云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在电视上,他看到了那幅被他以17万卖掉的《嵩阳汉柏图》,出现在了北京保利拍卖行的拍卖台上,最终以8736万的天价成交。

那一刻,朱云才如梦初醒,他被骗了!17万与8736万,这巨大的数字鸿沟,如同一道闪电,击穿了朱云的内心,也照亮了古董市场隐藏的黑暗面。

刘岩的骗局并非个例,在古董收藏市场,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一些所谓的“专家”,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社会地位,编造虚假信息,低价收购藏品,再高价转手,从中牟取暴利。

他们披着专业的外衣,实际上却是披着羊皮的狼,将收藏者玩弄于股掌之间。刘岩事件,只是冰山一角,它暴露了“专家”身份的滥用,也揭示了古董收藏市场监管的缺失。

谁来守护藏家的权益?

愤怒、懊悔、无奈,各种情绪交织在一起,冲击着朱云的内心。他立即联系了刘岩,希望得到一个解释,却只等来了对方的矢口否认。

刘岩声称自己从未说过这幅画是真品,交易价格也是双方协商一致的结果。他甚至将高价拍卖归咎于程功的市场炒作,声称拍卖公司表示该画最终是由委托人自己竞拍购回。

这番狡辩,彻底击碎了朱云最后的希望。

为了讨回公道,朱云选择了报警。然而,由于交易时没有书面协议,时间也已经过去了一年多,证据不足,警方最终未能立案。

法律的缺位,让朱云的维权之路充满了坎坷。他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被骗走8700多万,却无能为力。

朱云的遭遇并非孤例。在古董收藏市场,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和监管机制,“专家”鉴定行为的真伪难以判定,藏家的权益often受到侵害。

即使藏家发现了被骗,也因为证据不足而无法维权,最终只能吃哑巴亏。刘岩事件,再次凸显了古董市场法律体系的薄弱和监管的缺失。

法律的威慑力不足,也让一些不法分子更加肆无忌惮。他们利用信息不对称,编造虚假故事,低买高卖,从中渔利。

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藏家的利益,也扰乱了古董市场的秩序。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所谓的“专家”,为了利益,丧失了职业道德,成为了古董市场乱象的帮凶。

那么,面对古董市场日益严重的乱象,如何重建信任,维护市场秩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加强立法,完善监管,提高藏家自身素质,三管齐下,或许才能彻底根治这一顽疾。

一定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专家”鉴定行为的法律责任,加大对造假、欺诈等行为的惩处力度。只有法律的利剑高悬,才能有效震慑不法分子,保护藏家的合法权益。

同时,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古董市场的监管,建立健全的鉴定评估体系,规范交易流程,对“专家”的资质进行严格审核,杜绝“李鬼”横行。同时,也要加强对拍卖行的监管,防止洗钱、炒作等行为的发生。

而藏家自身也需要提高警惕,增强风险意识。在进行古董交易时,要多方求证,不要轻信所谓的“专家”或“权威”,要选择正规的交易平台,保留好交易凭证,以便在发生纠纷时能够有效维权。

学习相关的鉴赏知识,提高自身的鉴别能力,也是避免受骗的重要途径。

除了以上措施,行业自律也至关重要。行业协会应加强行业规范,建立健全的职业道德准则,对违规行为进行惩戒,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同时,也要加强行业内部的交流与合作,共享信息,共同打击造假、欺诈等行为。

笔者认为

朱云的遭遇,是一个令人痛心的教训。它警示我们,古董收藏并非易事,其中充满了风险和陷阱。

对于缺乏专业知识的普通藏家来说,更要谨慎小心,避免重蹈覆辙。

“嵩阳汉柏图”事件,也引发了社会对于古董市场乱象的关注和反思。古董收藏,作为一种文化传承和投资方式,其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当前的古董市场,存在着诸多问题,“专家”失信、法律缺失、信息不对称等乱象丛生,严重损害了藏家的利益,也阻碍了古董市场的健康发展。

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管力度,完善法律法规,为古董市场营造一个公平、透明、有序的交易环境。

行业协会要加强行业自律,规范“专家”的鉴定行为,提升行业的整体水平。藏家自身也要加强学习,提高鉴赏能力和风险意识,避免成为不法分子的猎物。

“嵩阳汉柏图”的悲剧不应重演。古董市场需要规范化发展,这不仅是为了保护藏家的合法权益,也是为了保护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

只有建立一个健康有序的古董市场,才能让古董收藏真正成为一种文化传承和投资的有效途径,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古董的魅力,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0 阅读:0

永贞观看世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