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约:4245 字
阅读时间约:6 分钟
本文章节:
01、13岁男孩被送去戒网瘾机构,遭教官性侵
02、被性侵的男孩出现幻听,是精神分裂症吗?
03、孩子有网瘾,父母该怎么科学应对?
01、13岁男孩被送去戒网瘾机构,遭教官性侵
关于“网络成瘾”的话题,从2000年后到现在,几乎每隔几年就会出现一些热点事件。
比如在2008年和2016年,杨永信和他成立的“临沂四院网戒中心”被媒体曝光后,在全国激起舆论风波。只要进入网戒中心的青少年、儿童不听话,杨永信就用“电击”折磨他们,迫使他们屈服,对青少年造成了极大的心理伤害。
很多网友称杨永信是丧心病狂,《科学》杂志用“最臭名昭著的”来形容他。当时,我是国内第一个站出来批判杨永信的精神科医生,他以“治疗”为名对青少年群体进行“酷刑”。他不但没有解决青少年的精神心理问题,反而制造了数千个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的青少年患者。


2009年,《Science》杂志披露过杨永信的恶劣事迹,该文章对他的形容词是“most infamous”(最臭名昭著的)
后来,临沂四院网戒中心被关停,杨永信淡出媒体视野。但没过多久又出现了“南昌豫章书院”事件。这所机构专门接收所谓叛逆、网瘾、有行为问题的青少年学生,然后通过严重体罚、囚禁、暴力殴打等方式,逼迫学生服从命令,“改正”不良问题,对青少年造成了巨大的心身伤害。
2017年,豫章书院被勒令停办。2023年3月,校长任伟强、理事长吴军豹等人因非法拘禁罪被判有期徒刑。
现在已经2023年,很多人以为这种“暴力戒网瘾”的方式早就该销声匿迹了,结果,昨天据《北京青年报》报道,武汉的13岁男孩陆青被父母送到一所声称能“戒网瘾”的培训机构(榕泉学校)后,不但经历了严重的体罚,还被其中一名教官张顺多次性侵!
目前,陆青已经出现了重度抑郁、幻听等严重精神心理症状,甚至被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他在家人的陪同下已经去派出所报案,目前张顺已经被逮捕。
02、被性侵的男孩出现幻听,是精神分裂症吗?
虽然在这个新闻中,未成年人被性侵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但其实,在陆青进入这个“戒网瘾”机构的过程中,就已经开始遭受叠加性心理创伤。
据报道,陆青因为每天抱着手机打游戏、不肯上学,其父母决定把他送到特训学校去“戒网瘾”。一天,陆青正在吃午饭,特训学校的4个教官以其涉嫌网络诈骗为由,把他带上了一辆面包车,直接开到了榕泉学校。
也就是说,陆青是被欺骗、被胁迫着送到该特训学校的。在这里,陆青接受了超出了他体能的高强度体能训练,如果犯错,还要接受严重的体罚。比如在中午烈日下跑步,连续跑步4小时,连续保持俯卧撑姿势长达6个多小时,有学生因此手臂受伤。
陆青当时只有13岁,本来就体弱,不擅长运动,缺乏独立能力。他突然离开家庭,被人“绑”到了一个全封闭的学校,接受严厉的、甚至可以说是非人道的体能训练和体罚,他心里早就充满了恐惧,这足以令他罹患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而教官张顺对他多次性侵,更加加重了他的PTSD。张顺对他做的行为,他本来懵懵懂懂,并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还一度以为张顺是“照顾”自己。直到后来他隐约觉得不对劲,告诉了姐姐和信任的人后,他才意识到自己被性侵了!

聊天记录中,张顺承认对陆青实施猥亵,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个真相对陆青有很大的心理冲击,他会产生非常大的羞耻感。而且他以前就在学校里被欺凌过,一些高年级的男生笑话他是“娘娘腔”,语言侮辱他,甚至直接打他。
现在,他被一个男性教官欺凌了,而且是性猥亵了,这会激活他过去遭受的叠加性心理创伤,令他的精神心理问题更加严重。他有可能已经发展到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的地步,然后继发了重度抑郁发作,以及幻听等精神病性症状。
但是,临床中很多精神科大夫对这个新诊断并不熟悉,缺乏识别的意识和能力,所以患者很容易被误诊为抑郁症、双相障碍、或者精神分裂症。
所以,虽然我未能与陆青面对面进行精神科诊察,我也尊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相关大夫的诊断意见,但对于“精神分裂症”这个诊断,我是持保留意见的。这极有可能是误诊。

陆青如今要服用多种精神类药品,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然,陆青就诊时,有可能出于羞耻感,没有把自己的遭遇告诉大夫,所以对大夫作出的判断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但问题是,如果陆青维持“精神分裂症”这个诊断的话,不但可能难以得到有针对性的治疗,也非常不利于他维权。
主流精神医学认为,精神分裂症的病因不明,但倾向于认为与遗传因素、生物学层面的先天因素有关。
如果性侵陆青的教官张顺、或者他的律师懂得这些精神医学信息的话,他们完全可以说陆青的病跟张顺的行为关系不大,是他遗传的问题、基因的问题,张顺的侵犯行为最多只是加重了病情,或者提前诱发了病情。这样一来,张顺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会轻得多。
可如果陆青的诊断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或者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这两种精神心理障碍的病因非常明确,就是创伤事件导致的,这能证明张顺的性侵行为直接导致了陆青得病,两者有明确的因果关系,张顺也会因此必须承担更大的法律责任。
这又让我想起了2018年6月20日“庆阳女生跳楼事件”。2016年,读高三的庆阳女生李某奕被班主任吴永厚猥亵,心理受到巨大冲击,随后出现了抑郁症状。这显然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导致的抑郁发作。可是,李某奕到当地医院精神科就诊时,却被诊断为抑郁症。
这个诊断令她的维权之路难上加难,因为施害者吴永厚和当地公安机关认为抑郁症是病因不明的,无法证明她得病与吴永厚的猥亵行为有直接关系。结果吴永厚只被行政拘留了10日。
后来,李某奕父亲带女儿到北京安定医院就诊,诊断才改为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可是,李某奕的病情已经恶化,最后自杀身亡。她的父亲继续申诉,直到李某奕死后2个月,吴永厚才被逮捕,后来因强制猥亵罪被判2年。
如果李某奕一开始没有被误诊,吴永厚很可能会更早得到应得的法律制裁,这能部分修复李某奕的重大心理创伤,缓解其病情,她就很有可能不会走上轻生之路!
所以,希望上面新闻事件中的陆青及其父母能及时行动起来,可以继续找主管大夫说明情况,详细说出所遭受的侵害和创伤事件,看是否可以改诊断。他父母还可以找到更高一级、更权威的医院和大夫,比如北京安定医院、回龙观医院等,由更加权威的、对PTSD有更多经验的大夫作出更准确的诊断。
如果陆青的诊断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或者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他能获得更有针对性治疗,张顺也会得到更严厉的惩罚,这对陆青的康复也有很大帮助。
03、孩子有网瘾,父母该怎么科学应对?
这个新闻事件告诉我们,那么多年过去了,杨永信倒下了,南昌豫章书院也倒下了,可这些用暴力手段“戒网瘾”的违规机构仍“前赴后继”,一个又一个地出现。
而更令人感到心痛的是,有需求才会有市场,这些机构的存在,意味着现在仍然有大量对精神心理问题愚昧无知的父母,盲目地将孩子“送羊入虎口”,以为这些机构真的能在几个月内就教育好孩子。
殊不知,孩子的心理问题根本没有解决,孩子的乖巧懂事是迫于恐惧而装出来的,孩子的内心更加千疮百孔,对父母更加怨恨了。
当然,这部分父母把孩子送去这种特训机构,也是出于无奈。他们确实是不懂,而不是主观上想对孩子造成心理伤害。
像上面新闻报道里的陆青,他从小相当于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经常一年才回家一次,奶奶照顾他和两个姐姐长大。陆青从小缺乏父母陪伴,内心孤独、缺乏安全感,一直都是很压抑的。
后来遇到疫情停课,他脱离了老师和学校的管束,又要用手机上网课,他开始沉迷手机游戏。现实中的他有多压抑和孤独,电子游戏世界里即时满足对他的诱惑力就有多大。
后来学校复课,他又遭受校园欺凌,被辱骂“娘娘腔”,甚至被打。这让他更加抗拒上学,更加沉迷玩手机游戏。
可是,他父母有可能文化水平有限,对精神心理知识几乎完全不了解,他们只看到了孩子的行为表象——不上学、顶撞父母、终日玩游戏,但他们没看到这些行为背后的家庭关系问题和心理问题。
小孩子不上学,怎么能行?!他们又急、又缺乏知识,再加上被特训学校的宣传所误导,就决定把孩子送进去,结果孩子的精神心理问题更严重了,甚至被诊断精神分裂症,成了“精神病”问题。
所以,希望广大父母要吸取这对父母的教训,如果发现自己的孩子可能有“网瘾”的问题,不要病急乱投医,要意识并做到以下这几点,避免对孩子造成二次伤害: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一,父母不要自己给孩子贴标签,认为孩子就是“网瘾”,而要掌握相关的精准精神心理学知识,学会初步辨别“真假网瘾”。
我们在接诊大量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碍患者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孩子并不是真正的网瘾,他们对网络没有明显的心瘾。
他们因为抑郁症、双相障碍等休学了,又或者出现了严重的学习障碍,无法坚持上学,休学在家。他们百无聊赖,心理压抑空虚,所以通过上网、打游戏来打发时间,获得些许放松。这种情况其实属于沉迷网络,而不是真正的“网瘾”。
第二,无论是孩子沉迷网络,还是真的“网瘾”,这背后都有家庭关系、父母不当教育方式的问题。
最常见的情况是父母长期疏于陪伴孩子,或者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比较简单粗暴,对孩子造成了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感受不到乐趣和成就感,只感受到迷茫、压抑、孤独。
一旦他们接触了好玩的电子游戏,他们的兴奋感会比普通孩子更加强烈,很容易对游戏形成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形成“心瘾”,逐渐发展至“网瘾”。
如果孩子只是沉迷游戏,用玩游戏来打发时间、逃避现实,那当现实中遇到的难题能得到解决,比如亲子关系缓和了,家人一起进行的有趣活动增加了,孩子的情绪问题和学习障碍问题缓解了,孩子玩游戏的时间自然就会减少。
所以,无论是哪一种情况,父母都要尽快掌握精准精神心理学知识,及时进行自我家庭治疗,从而改善家庭关系和亲子关系。
第三,如果孩子真的得了“网瘾”,不要随便找社会上的“特训机构”“教育机构”,而要找专业的、权威的精神心理机构。
我国现在有部分精神科专科医院已经设立了“游戏障碍”或“网络成瘾”治疗中心,这些才是更理性的选择。
比如,我国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陶然主任成立的“中国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还有北京回龙观医院的成瘾医学中心,这两个都是目前国内规模较大,而且规范、权威的诊疗中心。
这些机构会结合专业的精神科药物治疗、家庭治疗、心理治疗,逐步缓解孩子对网络和游戏的成瘾症状,引导家长学会更科学地与孩子相处,帮助孩子康复。
如果孩子的病情不复杂,就是比较单纯的网瘾问题,那可以考虑到这两个机构就诊。千万不要贸然相信社会上的“特训学校”“矫正机构”!
而且,一般来说,大部分“网瘾”患者其实是“游戏障碍”患者,这是一种已经被纳入精神障碍的诊断,只有具备了精神科资质的医疗机构才有权收治。社会上那些培训机构接收“网瘾”青少年,理论上涉及违法!
而且,就算家长和孩子找到了专业的、规范的精神心理机构,父母也要继续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继续改善家庭关系和亲子关系,甚至最好要掌握一些关于学习障碍和高效学习的知识。
如果父母能做到这些,不但能帮助孩子在现实家庭生活中体会到幸福感和愉悦感,还能让孩子在学习和提升中获得自信和成就感,这是预防孩子沉迷网络、染上“网瘾”的最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