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来买粮食的票证。
聊起粮票,可能现在的年轻朋友会觉得挺新奇。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些小小的纸片对老一辈人来说可是宝贝得很。听我爷爷讲:“那时候买东西都得靠票,而且票的种类还多得很,不光是粮票,还有布票、油票、盐票、肉票,各式各样的票都有。”爷爷还说:“粮票是根据家里人数给的。那时候,啥东西都得拿票换。要是你出门忘了带粮票,想吃饭却没票,那就只能饿着了,没粮票可真是寸步难行啊!”二、银行存折本
大家肯定都对存折不陌生吧?几乎每个家庭都会有一本。存折就是银行给咱们存款人的一个小本本,作为存款的凭证。那你们知道60、70年代的存折长啥样吗?让伟英来给你们说说。存折封面上用大号楷体字写着“活期储蓄存折”,下面还有一行小字:“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封面背面则列着五条储户需要注意的事项。翻开封面,左边第一行就是账号和户名,账号下方写着“凭折支取”。中间位置是银行的盖章,最底部是日期。翻开第一页,那是会计记账的地方,那时候的存折,每一笔支出都是手工填写的。三、就是那种智能芯片卡,也叫IC卡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IC卡特别火。那时候固定电话少,手机更是稀有,贵的很。那些出门在外打工的人,或者去外地读书的孩子,想家人了就靠IC卡在路边的公用电话亭打电话,说说心里话。想想以前学校里的电话亭,同学们排队等着打电话的样子,现在还历历在目。IC卡两面都印着漂亮图案,不一样哦。卡的右上角或者左下角写着金额,有30元、50元、100元等等。我们喜欢把用完的IC卡收集起来,一样的图案就和朋友们交换。每次能换到一张图案好看的IC卡,心里就美滋滋的……大家伙儿家里,是不是还藏着些这类玩意儿?听说在收藏圈儿里,有些老行家专门搜罗错版或者发行得少的宝贝。这里面可多是有很高纪念意义,市场价值也不低的货色。你们有没有兴趣探探究竟?说不定,你家里的这些小东西,就能值上一线城市的一套房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