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4日,一则消息在汽车圈炸开了锅——华为一支近300人的精英团队已悄然入驻阿维塔科技重庆总部,并占据整层办公楼。这场看似普通的“搬家”,背后却是一场关于智能汽车未来格局的深度博弈。而阿维塔最新注册的“塔界”商标,究竟是鸿蒙智行的“第六界”,还是华为车海战术的又一枚棋子?
华为与阿维塔:从技术合作到“联合办公”华为与阿维塔的合作始于2019年,初期采用“HI模式”(Huawei Inside),由华为提供智能驾驶、座舱系统等技术支持。彼时,阿维塔首款车型11的问世,便搭载了华为的全栈解决方案。但这一次,合作显然更进一步。2024年8月,阿维塔以115亿元入股华为子公司深圳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成为其第二大股东;同年12月,双方签署全面深化战略协议,推出“HI PLUS”合作模式,将华为的研发、营销能力深度融入阿维塔的产品开发。而此次300人团队的入驻,标志着双方进入“联合共创”阶段:华为团队涵盖研发、设计、营销等领域,直接参与阿维塔第二代车型的定义与策略制定。业内分析认为,这种“贴身合作”不仅加速了技术落地,更意味着华为对阿维塔的话语权显著提升。
“塔界”迷雾:鸿蒙智行的“第六界”还是独立品牌?阿维塔近期注册的“塔界”商标,成为这场合作的最大悬念。此前,鸿蒙智行已推出问界、智界、享界、尊界四大品牌,而上汽的“尚界”也被视为即将落地的“第五界”。若“塔界”加入,鸿蒙智行的品牌矩阵将覆盖从入门级到高端的全市场。但华为官方却给出了矛盾回应。一方面,多名内部人士明确表示“塔界与鸿蒙智行无关”;另一方面,阿维塔对此保持沉默。这种暧昧态度引发猜测:或许“塔界”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界”字辈品牌,而是华为与阿维塔合作的新模式试验田。有知情人士透露,“塔界”可能瞄准中高端市场,与现有品牌形成差异化布局,甚至独立于鸿蒙智行体系之外。这一策略既能避免内部竞争,又能利用华为的技术背书拓展新用户群。
销量翻倍背后的隐忧:阿维塔的生死赌局阿维塔2024年销量达7.36万辆,同比增长100%,但光鲜数据难掩财务困境——公司累计亏损超78亿元,资产负债率突破100%。为扭转局面,阿维塔2025年定下22万辆的激进目标,并推出低价增程版车型,例如近期上市的阿维塔07 Pro+(售价21.99万起),搭载华为乾崑智驾系统,主打性价比。然而,市场竞争已趋白热化。理想L6、蔚来ES6等竞品月销破万,阿维塔07系列虽凭借华为智驾技术吸引眼球,但品牌认知度仍显不足。若“塔界”能借力华为渠道快速铺开,或许能成为阿维塔的破局关键。
华为的“造车朋友圈”逻辑:技术输出还是生态主导?华为与车企的合作模式分为三级:零部件供应、HI模式、智选车模式。阿维塔此前属于HI模式,而上汽的“尚界”则采用智选车模式,由华为深度参与产品定义并开放销售渠道。此次华为与阿维塔的“HI PLUS”模式,似乎融合了两种路径:既保留技术主导权,又通过联合办公强化对产品链的控制。这种策略既能规避直接造车的风险,又能通过多品牌合作摊薄研发成本,加速技术迭代。值得注意的是,华为车BU CEO余承东曾公开表示“短期内鸿蒙智行只合作四家”,但现实却是“尚界”“塔界”接连浮出水面。这或许意味着,面对车企的迫切需求,华为正以更灵活的姿态扩大生态圈。
行业洗牌加速:传统车企的“灵魂”之争华为的扩张背后,是传统车企的焦虑。上汽集团从2021年的“灵魂论”反对合作,到2025年主动拥抱华为推出“尚界”,折射出销量与利润双降下的妥协。而阿维塔的案例更显示,即便背靠长安、宁德时代,缺乏智能化核心能力的车企仍需依附技术巨头。这场合作潮中,华为的角色愈发微妙——它既是赋能者,也是规则的制定者。车企若想保住“灵魂”,或需在技术自研与生态合作间找到平衡。
结语:智能汽车的“合纵连横”时代华为与阿维塔的深度绑定,不仅是一场技术联姻,更是智能汽车产业格局重塑的缩影。当“塔界”的商标悬念未解,当“尚界”的首款车型即将上市,华为的“造车朋友圈”正在改写行业规则。未来,这场合作是双赢的生态共建,还是车企的“温水煮青蛙”?答案或许就藏在重庆总部那层忙碌的办公楼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