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之前介绍过许多有关哈萨克汗国的历史,说到哈萨克,就不得不提布鲁特。因为这两个民族有很多相像的地方,它们都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都是在周围强权的挤压下四处迁徙,颠沛流离。尤其是布鲁特,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里,大部分时间充当边缘化的角色,偶尔显露峥嵘,但很快又归于沉寂。
进入近代以后,由于俄罗斯帝国的扩张,布鲁特人不得不背井离乡,远迁中亚。从这时起,他们的民族命运,又与外西北的命运紧密相连。
01历史渊源布鲁特其实就是今天新疆的柯尔克孜族,和中亚的吉尔吉斯族是同一个民族。当初准噶尔人称呼他们为“布鲁特”,后来清朝也沿用了这一叫法。
布鲁特在汉朝时被称为“坚昆”, 居住在西伯利亚南部叶尼塞河上游一带。这里降水丰富,分布着大片的森林和草原,这些“人皆长大,赤发、析面、绿瞳”的具有明显印欧特征的布鲁特先民们,在这片伊甸园般的童话世界里,从事游牧生活,兼营农业和渔猎。
当时匈奴强大,坚昆从属于匈奴。公元前99年,为了配合李广利率领大军出击天山,汉武帝派遣李陵率领5000步卒从居延海深入敌境,开辟第二战场。
结果李陵率领的偏师与匈奴单于率领的8万骑兵在浚稽山相遇,最后寡不敌众,矢尽粮绝,李陵被俘投降。匈奴单于对李陵十分器重,封他为右校王,管理坚昆地区。李陵去世后,他的子孙后代逐渐融入坚昆之中。
唐朝击灭突厥后,坚昆化身为黠戛斯,唐太宗在黠戛斯辖地设立坚昆都督府,隶属燕然都护府。这时漠北草原上的回纥逐渐强大起来,两个部族开始了历时百余年的互掐史。
刚开始,回纥占据上风,后来黠戛斯人终于迎来了咸鱼翻身的机会。公元840年,黠戛斯趁回鹘发生内乱,乘机出兵,一举消灭了回鹘汗国,从而成为了漠北草原上新的雄主。这段历史是布鲁特历史上最高光的时刻。
契丹强大以后,黠戛斯又被驱逐到叶尼塞河老家。蒙元统治时期,黠戛斯被为吉利吉思或乞儿吉思,那里的人民被称为吉尔吉斯人。
02西迁吉尔吉斯人的西迁有着漫长的历史进程。
元朝灭亡后,蒙古瓦剌部开始强大,吉利吉思成为瓦剌的属部。也先统治时期,曾强迫一部分吉尔吉斯人离开叶尼塞河,远迁到外西北楚河和塔拉斯河流域。也先死后,瓦剌势力衰弱,吉利吉思摆脱了瓦剌的控制。
16世纪,鞑靼向瓦刺大举进攻,迫使瓦刺退居西北。一部分吉尔吉斯人也向西南移动,迁至天山南北的伊塞克湖和阿克苏、喀什一带
随后的岁月,瓦剌逐渐演替为漠西蒙古卫拉特部,而吉利吉思也分化为四部。17世纪前40年代,吉利吉思从属于喀尔喀蒙古。
再后来,漠西卫拉特蒙古的准噶尔部逐渐强大起来,吉利吉思于公元1667年又成为准噶尔部的属民。
在准噶尔部崛起的同时,俄罗斯帝国也开启了向东扩张之路。1581年,俄国哥萨克翻越乌拉尔山。1598年,灭亡西伯利亚汗国,占据鄂毕河中下游,建立了托博尔斯克和塔拉等一系列要塞。17世纪20年代又并吞了叶尼塞河流域,并加速向勒拿河推进。
俄国哥萨克在吉利吉思的地盘修建了托木斯克、叶尼塞斯克和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等要塞,强迫吉尔吉斯人和其他当地部族缴纳毛皮税。为了达到目的,哥萨克不惜绑架人质,焚毁房屋,抢占牧场。
俄国的扩张贪得无厌,不断蚕食吉尔吉斯人的领地,这激起了吉尔吉斯人的强烈反抗。吉利吉思刚开始依靠喀尔喀蒙古阿勒坦汗来抵御俄国入侵,后来得到了准噶尔的庇护。
从巴图尔珲台吉开始,一直到僧格统治时期,准噶尔不断向俄国声明“吉尔吉斯人是我的属民”,并且通过军事手段对俄国要塞进行围攻。俄国人被迫同意谈判解决问题,双方商定以鄂木河和鄂毕河上的黑角沿线为界,大体上以鄂木斯克与托木斯克连成直线,以北属俄国,以南属准噶尔。
但俄国人并不信守承诺,等到准噶尔军队远离后,又开始新一轮的蚕食。
噶尔丹即位后,采取同俄国结盟对抗清朝的策略,不断抽调吉尔吉斯人充当炮灰加入抗清战争。这就造成了北方边境的空虚,俄国哥萨克加速了向南殖民的步伐。
到了策旺阿拉布坦统治时期,由于大清帝国已经把漠北喀尔喀蒙古纳入版图,准噶尔汗国的东部边界受到大清的挤压,而汗国的北部和西北部边界也感受到了同样强大的俄罗斯的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准噶尔为了避开俄国的锋芒,计划把吉尔吉斯人迁往别处。吉尔吉斯人由于在对俄战争中伤亡巨大,不得不听从准噶尔的决定。1702年秋天,在2500名准噶尔士兵的带领下,吉尔吉斯人背井离乡,举族翻越萨彦岭,迁到额尔齐斯河东南草原。这时他们大约有三千至四千帐。
其中一小部分吉尔吉斯人在萨彦岭和唐努山之间的河谷地带定居下来,成为今天的图瓦居民。
其他大部分吉尔吉斯人选择继续西迁,一直来到伊塞克湖周围地区,与历史上迁来的吉尔吉斯人汇合,成为今天中亚国家吉尔吉斯斯坦的主体民族。
后来由于准噶尔的残暴统治,又有一部分吉尔吉斯人远走中亚费尔干那盆地,另一小部分迁至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附近的高山地带,形成我国的柯尔克孜族。
当然在叶尼塞河的老家,也有一些吉尔吉斯人选择留了下来,他们就是现在俄罗斯联邦的哈卡斯人。
03归附大清迁往外西北和中亚的吉尔吉斯人被清朝统称为布鲁特人。布鲁特分东、西二部。东布鲁特距离伊犁西南1400里,在天山西段北麓的伊塞克湖(当时叫做特穆尔图淖尔)附近,共分为5个部落。
西布鲁特在东布鲁特的西边,在布哈拉汗国的东边,距离喀什噶尔城西北300里。从喀什出发,经过鄂什山口翻越葱岭可以到达那里。在清朝中期以前,西布鲁特一共有15部落。
1757年,清朝击灭准噶尔汗国,收复天山北路。两年后,又平定了天上南路的大小和卓叛乱。从此以后,整个西域重归大一统帝国版图。乾隆帝也给西域取了一个新的名字——新疆。
清军在讨伐阿睦尔撒纳的过程中,兵锋直抵巴尔喀什湖。哈萨克中玉兹首领阿布赉汗在爱古斯河畔迎接清军,正式表示归顺清朝,并且要求遣使到北京入觐。
随后,中玉兹使团在承德避暑山庄觐见乾隆帝。阿布赉汗上书:“臣阿布赉愿率哈萨克全部,归于鸿化,永为中国臣仆”。
中玉兹臣服清朝的消息传到了中亚各地后,引起了轰动。随后大玉兹和小玉兹在1762年也派遣使团到北京朝觐,确立了宗藩关系。
1758年,清朝定边将军兆惠在追捕准噶尔残部时到达东布鲁特地区,东布鲁特五部正式归附清朝。表文有:“我部久思投诚大皇帝,为准噶尔所阻,不能自通,今得为天朝臣仆,实望外之幸”。
公元1759年,西布鲁特15个部落臣属于清朝。其首领给乾隆帝上表称:“……当率诸部,自布哈尔迤东二十万人众,皆作臣仆。”
随后,归附大清的藩属国越来越多,葱岭以西的浩罕、塔什干、巴达克山等等也都纷纷表示愿意归附。
就这样,大清的藩属体系在乾隆帝时期正式确立了下来。当时大清周边一共有18个藩属国,他们分别是:朝鲜、琉球、苏禄国、越南、老挝、泰国(暹罗)、缅甸、不丹、锡金、尼泊尔(廓尔喀)、拉达克、坎巨提、阿富汗、布哈拉、浩罕、巴达克山、布鲁特和哈萨克。
04由外入内在中亚地区,由于地域广袤,部族众多,与大清帝国的统治核心相距甚远,清廷根据亲疏远近,采取了区别对待的原则。
大清对这些部族共分为三类:内藩、外藩和“永守边界者”。
虽然很多人对于内外藩有着不同的定义,但大致来说,内藩就是指清朝用武力打下来的江山,清廷对其进行严格的管控,两者有着非常明确的隶属关系,被清廷视为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比如蒙古、西藏和新疆都是典型的内藩,这些区域是绝对不允许外人染指的。
而像朝鲜、越南、巴达克山等藩属国,和大清建立了经济上的朝贡关系和政治上的依附关系,视清朝为宗主国,是作为清朝的臣仆存在的,这些藩属国被视为外藩。
其它与中国领土相邻的部族,由于没有和清朝建立朝贡关系和依附关系,就不能被视为外藩,更不可能是内藩。清廷命令他们游离于中国边界之外,不允许惹生事端,这些部族就被视为“永守边界者”,相当于“化外之国”。
清朝击灭准噶尔汗国,给中亚各国以极大地震撼,再加上清军数次扬威域外,很多国家相继宾服。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以哈萨克和布鲁特为代表的部族,相继完成了从“永守边界者”,到外藩,最后再到内藩的演变。
准噶尔统治时期,逼迫在外西北地区游牧的哈萨克人向草原深处迁徙,迫使布鲁特人远走中亚河中地区。这时的他们都属于“永守边界者”。
准噶尔覆灭后,这些部族开始归附大清,成为事实上的外藩。
乾隆帝就曾诏谕布鲁特:“尔布鲁特……若如哈萨克慕化来归,朕将令照旧安居,不易服色,不受官爵,不责贡赋……不欲投诚降暇,亦惟尔便,但能约束其部,永守边界,不生事端,朕亦不加兵骚扰。倘尔等不安常分……斯时问罪兴师,尔悔将何及?
通过这段话,我们能够很清晰地看到,乾隆帝刚开始将布鲁特分为两部分,“慕化来归”的被视为外藩,其余的都是“永守边界者”。随着时间的演替,“永守边界者”越来越少,而外藩越来越多。
后来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过程中,很多布鲁特部落积极配合清军作战,立下战功,被授予官职,乾隆帝允许他们内迁安插在清朝控制的地区,成为事实上的内藩。
随着清朝在新疆地区控制力的加强,很多布鲁特部落请求连人带地整族并入大清。1763年,布鲁特一支部落首领阿瓦勒比,向朝廷上书,愿以整族归并大清。乾隆帝表扬了他,并赐给他四品顶戴。
还有一种情况是,很多哈萨克和布鲁特部落希望能返回外西北故地,因而一再向清廷请求。刚开始清廷一概不允,并拒绝他们越界游牧,为此,清廷在边界地段设置了许多卡伦。但时间长了,清廷逐渐放松了管控。先是允许他们在卡伦附近过冬,后来又允许他们长期居住。时间一长,他们由外藩自然变成了内藩。
需要指出的是,清朝的边境线并不是在卡伦附近,边境线距离卡伦往往有着很远的距离,近的有二三百里,远的在一千里之外,这就为以后的边境争端埋下了伏笔。
05结束语就这样,布鲁特在西迁以后,逐渐成为大清的臣民。大清的统治疆域也囊括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伊塞克湖周围地区和整个帕米尔高原。长期以来,布鲁特在保持边疆稳定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因功勋卓著,据统计,当时得到清廷册封为二品至五品官的布鲁特首领就有一百多位。
乾隆朝时,清朝对布鲁特的统治基本保持稳定。从嘉庆朝开始,由于统治者在边疆官吏任用上的失误,许多办事大臣在一些案件的办理上敷衍塞责,大失民心,使得布鲁特的一些部落开始离心。
随着大清帝国的衰落,新疆地区相继出现了张格尔内乱、阿古柏入侵和俄国入侵,包括布鲁特在内的外西北最终冰裂而去。
世事难料,令人唏嘘!(未完待续)
文/来源于凭阑听史,敬请大家点赞、收藏、分享和关注
好文章,长知识了!
坚昆和布鲁特搞不好巳经不是同一波人了
有关外西北历史沿革的好文章[点赞][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