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汽车行业向软件服务领域转型趋势显著。汽车制造商们纷纷推出具有付费性质的功能及服务项目,使得汽车竞争格局正悄然转变。特别是一些新兴的汽车制造商,他们致力于发展具有软件定义汽车属性的商业模式。
全球知名汽车制造商中的奔驰公司,便以旗下后轮转向技术服务作为试点,成功开启了汽车服务付费的先河。这项服务收取高额费用,价值4,998元,但能为消费者提供长达一年的后轮转向功能体验。此种服务旨在提高车辆制动稳定性,减轻向前倾斜点头带来的不适感,提高驾驶及乘坐的舒适度与稳定性。
不仅如此,宝马公司的部分座椅加热功能也采用了试用阶段后付费制度。这项功能每月收费18美元,与上述奔驰的服务有所区别,虽然价格稍低,但也引发了消费群体关于付费服务的争议。
而那些由创新人士创建的“新型汽车制造商”,如特斯拉,则以软件功能作为吸引消费者的重要手段,提出了软件定义汽车的概念,力求实现盈利目标。这些厂商着重打造实用软件,为潜在客户提供优质的驾驶体验。
尽管许多新型汽车制造商目前仍处亏损状态,但基于苹果公司在2022年创下的高达1.1万亿美元的开发者营业额,超过90%的这笔巨额收益均来源于开发人员与企业,这无疑预示着汽车制造商们在软件方面获利的巨大潜力。进一步考察这些收益细节,发现其中约有11百亿美元来自APP内置广告收入,其余9千亿美元则主要来自软件开发,尽管后者仅占据总收入的90%,但其利润空间仍然十分可观。
依据最新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汽车行业的软件服务市场规模预计到2030年会扩大至90兆日元,相当于人民币4.36万亿元。这表明,随着技术进步引领的智能汽车时代来临,主机厂不再将重心置于硬件研发上,而是着力开发更多的软性应用。全球知名咨询机构,如美国汽车行业研究协会等,同样给出了类似的预期。据估计,到2030年,美国汽车行业在类似于刹车付费的汽车软件服务方面的收入有望增长至2300亿美元。
显然,汽车产业正在逐步融入先进科技元素,软件市场将成为新的盈利焦点所在。为实现这一战略布局,汽车制造商们必须全力打造自主操作系统,以摆脱对Android OS的依赖,由此分羹更多利润。对中国市场而言,华为以及小米的案例颇具启发性。华为始终坚持“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提供商”定位,选择专注于鸿蒙OS的开发与推广,而小米则选择走“生态造车”的路线,两家厂商都试图通过构建自有操作系统来增加自身在智能汽车领域的竞争力。在这个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下,汽车制造商们需不断拓展盈利渠道,通过合理调整资源配置增强市场竞争力。而对于消费者来说,了解并接受这种新型商业模式,无疑将对我们的出行方式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