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史记》:为什么要以公元前722年为春秋的开端?

车主看点本人 2023-04-25 18:45:39

公元前771年,申侯与缯、西夷的犬戎联合起来一起进攻周幽王。周幽王命人举烽火征兵,然而救兵都没有到。于是申侯与犬戎便诛杀周幽王于骊山之下,俘虏了襃姒,尽取周朝的宝器而去。诸侯们便拥立故太子宜臼为君,以奉周祀,宜臼就是周平王。

周平王继位后,将王城东迁到了雒邑,以此来躲避戎寇。当周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皆不听王命。平王四十九年,鲁隐公即位,《春秋》纪年开始,《左传》也始于这一年,这年是公历的公元前722年,距平王东迁已经过了半个世纪。

平王东迁半个世纪后《春秋》才开始

《史记》对汉朝之前各时代的分期

周幽王于前771年被杀,平王东迁在前770年,人们一般把前770年视为西周与东周的分界。但对于春秋的开端却引发过很多争议。当代的史学家一般把前770年至前476年的这段历史,称为“春秋时期”——也就是说,在他们看来春秋的开端与东周是重合的。然而古人却不这么看。

在《史记》中,司马迁认为西周在“共和”的时候就已经结束了。他把汉朝之前的历史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五帝与三代”,这个时期从黄帝时代到西周末年的共和时期为止。重大事迹收录在《三代世表》里;

第二个阶段是“自共和讫孔子”,收录在《十二诸侯年表》中,记载共和元年(前841年)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之间的事;

第三阶段是“踵春秋之後,起周元王讫二世”,事迹收录如《六国年表》里。也就是说司马迁认为“春秋”结束于前477年,之后是六国时代,这个时代一直延续到秦二世亡国为止,共计二百七十年;

第四阶段是“秦楚之际”,主要是项羽与刘邦争天下的那几年历史;

最后阶段则为“汉兴以来”,从刘邦统一天下直到汉武帝时代为止。

《史记》中的《年表》对历史进行分期

因此,司马迁的年代划分是这样的:

上古—公元前842年,是三皇五帝与夏商周的时代;

公元前841年—公元前477年,是十二诸侯并立的时代,这个时代包括了“春秋时期”;

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07年,是七国并立的时代,这个时代直到秦二世自杀为止;

公元前209年—公元前202年,是秦楚之际的年代,这个时代结束于刘邦一统天下的时候;因为秦二世刚登基的时候天下就已经乱了,所以跟上一个时代有2年重合;

公元前205年—至前101年,为汉兴以来的时代,因为刘邦先建立汉国,之后才一统天下,所以这个时代与上个时代有3年的交汇期。

孔子著《春秋》

为什么要以前722年为春秋的开端?

古人并不认为春秋时代始于公元前770年,因为“春秋时期”这个名字是因《春秋》这本书才得名的。《春秋》记事始于前722年,比共和时代晚了一百多年,比平王东迁也晚了四十九年。

司马迁认为西周在共和的时候就已经结束了,他说:

及至厉王,以恶闻其过,公卿惧诛而祸作,厉王遂奔于彘,乱自京师始,而共和行政焉。是後或力政,彊乘弱,兴师不请天子。

可见国人暴动与周厉王出奔应是西周灭亡的标志性事件,这件事导致王室的权威不复存在。以周天子为核心的西周竟然出现了诸侯代替天子“共和行政”的局面,标志着分封制已经被破坏。之后的宣王中兴、幽王被杀、平王东迁都只是历史的迂回进展而已,所以西周应灭亡于前842年。从这时候起诸侯争相登上历史的舞台,出现十二诸侯争霸的局面。

孔子因鲁史而著《春秋》,根据董仲舒的说法,春秋十二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鲁隐公、桓公、庄公、闵公、僖公五世国君在位的九十六年,这个阶段距离孔子的时代已经遥远,所以属于“传闻”,《左传》中关于这个时代的记载也比较简略,说明在鲁隐公之前的史料极少,所以《春秋》和《左传》只能追溯到公元前722年,并将这年视为春秋时代的开始;第二阶段为鲁宣公、文公、成公、襄公四个国君在位的八十五年,这个时代的历史孔丘可以向长辈们打听,所以属于“所闻”;而鲁昭公、定公、哀公三代国君的六十一年里,孔丘亲眼目睹了那个时代的历史,所以属于“所见”。

在书籍的流传过程中,诸侯国的历史都被淘汰或秦朝焚灭,唯有《春秋》因孔丘的名气而得以流传,又因儒者们的冒死私藏,才使这本史书得以保存下来,成为至今现存的最早一部编年史。

从平王东迁到鲁隐公初立隔了半个世纪的历史,而这半个世纪因缺乏史料记载,相当于一片空白。把半个世纪的空白强加到春秋时代中,使春秋时代从242年延长到295年,显然是牵强附会。春秋时代因《春秋》而得名,那个时代的历史也因《春秋》才被人们所知晓,因此,春秋时代也应始于《春秋》开头的前722年,而不是前770年。

古人认为自共和到秦庄襄王灭周的历史为“东周”,自鲁隐公初立到“西狩获麟”之前为“春秋”,自“春秋”之后到秦并六国为“战国”——可见“东周”与“春秋”、“战国”并没有重合。

春秋时代的诸侯国

春秋的第一年中国是什么样子?

春秋时期中国分为许多诸侯国,其中鲁、晋、齐、卫、宋、陈、楚、蔡、曹、秦、郑是主要的国家。

《春秋》始于鲁隐公初立,鲁隐公是鲁惠公的庶子。鲁惠公的原配夫人叫做孟子,孟子很早就死去,没有留下子嗣;贱妾声子为鲁惠公生下了庶长子,取名叫息。息长大之后,鲁惠公为他聘娶宋武公的女儿仲子。仲子抵达鲁国,因她长得很漂亮,鲁惠公便将这个儿媳夺娶过来,生下了次子允,接着鲁惠公又立仲子为正妻,而让允来做太子。等到鲁惠公死后,鲁国人觉得太子允还年幼,便下令庶兄息暂时摄居政事,故而《春秋》不说这年息即位。息就是鲁隐公;太子允便是鲁桓公。

与鲁隐公同一时代,晋国也发生了变故,晋孝侯十五年,曲沃庄伯弑杀孝侯于翼地。晋人共同攻击曲沃庄伯,庄伯再次逃回曲沃。晋人于是改立孝侯的儿子郄为君,是为晋翼侯。晋翼侯二年,鲁隐公才刚继位。

当初,犬戎之乱时,秦襄公领兵救周,战甚力,有功劳。周避犬戎难,东徙雒邑,秦襄公又派兵护送周平王。平王于是封秦襄公为诸侯,赐给他岐西之地,并说:“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秦襄公於是开始建立秦国,与诸侯们互通使者及聘享之礼,用骝驹、黄牛、羝羊各三,祠上帝西畤。秦襄公十二年,秦国讨伐戎而至岐地,襄公死去,儿子文公继位。秦文公继位四十四年之后,鲁隐公才登基。可见在平王东迁到隐公初立的这半个世纪里,秦人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国家。

而那时候楚国还是蛮夷之地,楚国国君熊通杀了自己的侄子,夺取君位,熊通后来擅自称王,历史上叫做楚武王。

其他的诸侯国方面,与鲁隐公同时代的是宋宣公、卫桓公、齐釐公、陈桓公、曹桓公、燕缪侯和郑庄公。其中郑庄公攻击其弟叔段成为春秋元年最为人们熟知的历史事件。

春秋元年的标志性事件

郑武公的夫人名武姜,她生下长子寤生及次子共叔段。武姜厌恶长子寤生而爱少子叔段。郑武公病重的时候,武姜便请求立少子叔段为太子,郑武公不同意。之后武公死去,长子寤生继位,是为郑庄公。

郑庄公继位后,将弟弟叔段封在京地,称为“京城大叔”。祭仲劝郑庄公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三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且京大於国,非所以封庶也。”郑庄公回答说:“姜氏欲之,焉辟害?”祭仲又说:“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庄公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不久之后,京城大叔便命令西鄙和北鄙归附自己。公子吕对郑庄公说:“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庄公回答说:“无庸,将自及。”京城大叔又收贰成作为自己的封邑,至于廪延。子封说:“可矣,厚将得众。”郑庄公还是说:“不义不暱,厚将崩。”

之后,京城大叔修筑城池,缮甲兵,具卒乘,密谋袭击郑庄公,武姜作为内应,准备开门纳降。郑庄公知道他们预约的日期,便说:“可矣!”于是命令子封帅车二百乘去讨伐京城。京人背叛叔段,叔段亡奔入鄢,郑庄公继续伐诸鄢。五月辛丑,叔段出奔到共地。

郑庄公将他的母亲武姜囚禁在颍城,发誓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然而不久之后他就后悔了。

这件事在《春秋》中用了一个暧昧的笔法,写作:“郑伯克段于鄢”。孔丘认为叔段背叛自己的兄长,确实有错,所以不写作“郑伯克其弟段于鄢”,是表示兄弟俩已经恩断义绝。但郑庄公也是一个阴险的人,他对自己的弟弟采取姑息纵容的态度,一步一步地诱导他进攻自己,然后再以此为罪名来进攻叔段,属于“不教而诛”。所以《春秋》用“克”字而不是“讨”、“伐”或“诛”,“克”代表着郑庄公与叔段是平等的关系,就是两个国君一样,以此来贬低郑庄公

0 阅读:16
车主看点本人

车主看点本人

以理性、专业的视角带给你不一样的汽车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