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国玉玺到底去哪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何时能再现

佳霖谈历史 2024-10-25 22:28:53

玺,王者印也。

先秦时期,诸侯、平民的印章都可称为“玺”。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规定只有皇帝所用玉印才能称“玺”,其他官印、私印只能称“印”。

据史料记载,始皇帝有六方专用玉玺,分别为:

皇帝行玺,用于封国;

皇帝之玺,用于赐诸王侯;

皇帝信玺,用于发兵;

天子行玺,用于召见大臣;

天子之玺,用于册封外国君主;

天子信玺,用于祭天地鬼神。

除此之外,为了彰显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威,秦始皇还令玉工孙寿刻制了一枚特殊国玺。

它平时不用,单独放置。这就是著名的“传国玉玺”。

关于传国玉玺的材质,有和氏璧和蓝田玉两种说法。

最早的记载都是蓝田玉。

如东汉学者卫宏在《汉旧仪》中记载:秦以前以金、玉、银为方寸玺。秦以来天子独称玺,又以玉,群下莫得用。其玉出蓝田山,题是李斯书,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号曰“传国玺”。

后来北魏大臣崔浩在《汉纪音义》中写道:“传国玺,是和氏璧作之。”

人们这才把和氏璧与传国玉玺联系起来。

那传国玉玺到底是用什么做的呢?

有观点认为古代玉璧都很薄,难以雕成玉玺。

所以一般认为是蓝田玉。

国家博物馆 | 西汉谷纹玉璧

不过,秦汉玉玺大多小巧轻薄,尺寸远小于明清玉玺。

如1968年在陕西咸阳韩家湾狼家沟出土的“西汉皇后之玺”。

仅33克重,2.8厘米见方,通高2厘米。

如果和氏璧比较厚的话,改为玺印也是有可能的。

皇后之玺,约拇指指甲盖大小

当然,蓝田玉也好,和氏璧也罢,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传国玉玺象征着天命所归,代表了正统权利。

如果没有这些,这玩意与普通帝王玉玺没有差别。

反之,即便它是黄泥巴捏的,历代帝王也会奉若奇珍。

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军攻破武关,兵临咸阳城下。

秦王子婴无力抵抗,开城投降,将秦皇玉玺尽皆献给刘邦。

当时,传国玉玺只是被称为“始皇玺”,没啥特殊价值。

项羽都没管刘邦要,刘邦就一直拿着。直到楚汉争霸结束。

汉朝建立后,刘邦带了个头,说以前天命在秦,暴秦无道,天命又转到我这汉了。

于是,“始皇玺”就被赋予了特殊意义。

它不再是一朝一代的印玺,上升为代表天命传承的“传国玉玺”。

西汉末年,王莽篡汉。王莽派人找自己老姑王政君索要传国玉玺,老太太一怒之下,将玉玺丢在地上。

据《汉书》记载,王政君只是将玉玺扔到地上,并未提及玉玺崩了一角。

太后闻舜语切,恐莽欲胁之,乃出汉传国玺,投之地以授舜。——《汉书·元后传》

东吴官修史书《吴书》倒是记载了传国玉玺缺了一角。

但缺的是“龙角”,不是“边角”。

坚入洛,扫除汉宗庙,祠以太牢。坚军城南甄官井上,旦有五色气,举军惊怪,莫有敢汲。坚令人入井,探得汉传国玺,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方圜四寸,上纽交五龙,上一角缺。——《吴书》

其他史书的记载,亦都是“上螭一角缺”。

也就是玉玺上的盘龙缺了一角,没说边角崩了。也没说王莽命人用黄金补角。

那所谓的王政君把玉玺砸掉一个角,王莽让能工巧匠用金子镶补的说法又出自哪里呢?

根据考证,应该是出自《三国演义》。

启视之,乃一玉玺:方圆四寸,上镌五龙交纽;傍缺一角,以黄金镶之。——《三国演义·第六回》

不得不说,还是演义的影响力大。

很多人就是因此误以为传国玉玺“傍缺一角,以黄金镶之”。

再说回来。

王莽败亡后,传国玉玺落到了绿林军手上。

不久,绿林军被赤眉军击败,玉玺又被赤眉军拿去。

最终,冯异大破赤眉、平定关中,将传国玉玺献于刘秀。

传国玉玺再次回归刘氏。

东汉末年,十常侍之乱,传国玉玺第一次下落不明。

后来孙坚攻入洛阳,得到玉玺,但很快又被袁术讹取。

骷髅王得到传国玉玺,自以为天命所归,公然在寿春称帝,落了个呕血而死的下场。

而传国玺也被人送去许昌,献给汉献帝。

其实也就等于送给了曹操。

曹操死后,曹丕篡汉建魏,并在传国玉玺的肩部刻上七个小字“大魏受汉传国玺”。

不过,这段记载出自一千多年后的《辽史》,可信度不高。

公元266年,司马炎篡魏,获得传国玉玺。

一直到这里,传国玉玺的传承都非常清晰。

而接下来,就乱套了。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匈奴汉国攻破洛阳,俘虏晋怀帝,得到传国玉玺。

偏安江南的晋元帝司马睿由于没有传国玺,被讥讽为“白版天子”。

不久后,匈奴汉国分裂为前赵、后赵。

传国玉玺由前赵继承。

公元329年,前赵灭亡,后赵得到传国玉玺。

又过了二十年,后赵爆发高层内斗。

经过一番厮杀,传国玉玺落到了冉闵手上。

但冉闵还没捧热乎,就阴沟里翻船,在战场上被鲜卑慕容部活捉。

得知消息,冉魏君臣感觉天都要塌了。

为了寻求援助,冉魏大将蒋干派人把传国玉玺送归东晋。

这一时期的传承脉络看似清晰,然而据《晋阳秋》、《宋书》等史料的记载,东晋得到的这块传国玉玺,貌似有点问题。

前面说过,传国玉玺上是李斯手书的八个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成书时间较早的《汉旧仪》、《吴书》可以证明。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可据《宋书》记载,东晋得到传国玉玺,上面刻的字,却是“受天之命,皇帝寿昌”。

初,高祖入关,得秦始皇蓝田玉玺, 螭虎纽,文曰“受天之命,皇帝寿昌”。——《宋书·志礼五》

由于刻字内容不符,当时许多东晋朝臣认为此玺是假的。

“受天之命,皇帝寿昌”

另一边,慕容氏灭了冉魏后,建立前燕,需要传国玉玺彰显合法性。

于是,有人便非常巧地在邺城找到了一块传国玉玺。

这块玉玺后来随着前秦灭前燕,被苻坚得到。

公元385年,苻坚被羌族首领姚苌俘虏。

姚苌向苻坚索要玉玺,苻坚表示:啊呸!你姚苌算老几啊?玉玺已经送给东晋了,不在我这里。

没找到传国玉玺,姚苌很不爽,下令将苻坚虐杀。

但苻坚手上的传国玉玺,东晋也没有得到。

这块玉玺可能落入西燕慕容冲手里。此后,失去记载,下落不明。

公元404年,东晋权臣桓玄作乱,被刘裕暴打。

桓玄不敌,裹挟晋安帝西逃,后被益州督护冯迁杀死。

姚苌的儿子姚兴得知桓玄败亡,宣称桓玄的下属把东晋的传国玉玺带到了长安。

东晋方面则表示没这回事。

到底有没有这回事呢?

不清楚,也不重要。

因为没几年,姚氏一族就被刘裕团灭。

姚兴的那块传国玉玺,作为战利品,归了东晋。

这里咱们可以做个小结。

最初的传国玉玺,特征是这样的: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一条龙的龙角断了,未做修补;正面阴刻有八个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东晋从冉魏得到的,刻字内容对不上,这块玺姑且称为传国玺A;

苻坚灭慕容氏得到的,史料记载不明,姑且称为传国玺B;

刘裕北伐,从长安带回的传国玺,上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内容倒是对的上。

但据说这块玉玺的文字高出印面,‌不符合阴刻特征,存在伪造嫌疑,姑且称为传国玺C。

现在传国玺B,下落不明。

传国玺A和传国玺C,都在东晋。

东晋灭亡后,这两块玉玺被刘宋继承,此后一直待在江南。

公元439年,北魏统一北方。

当时,佛教在北方快速发展,寺院享有经济特权,僧侣不但不从事生产,不服兵役劳役,而且还拥有大量的仆役和田产,对社会经济和军事造成负面影响。

北魏太武帝对此非常不满,下旨灭佛。

然后,又有人非常巧地在邺城一处佛寺的佛像中,掏出了两块玉玺。

其中的一块,基本符合原始版本的传国玉玺特征,咱们姑且称之为传国玺D。

如果这块传国玺D是真的,那刘宋的传国玺A和传国玺C,就是假的。

但刘宋对此并不在意,北魏也没有在这件事上大做文章。

时间又过去一百余年,南北朝先后爆发内乱。

先是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

西魏得到传国玺D。

随后,侯景在江南作乱,获得传国玺A和传国玺C。

侯景之乱期间,高洋逼迫东魏孝静帝禅位,登基称帝,国号“大齐”,史称北齐。

北齐建立不久,侯景兵败被杀,其手上的两块传国玉玺,一块被陈霸先得到。

参考史料记载,这块玉玺可能是传国玺A。

另一块传国玺C,则被北齐趁乱获取。

就这样,西魏(北周)、北齐、南陈,各有一块传国玉玺。

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统一全国,三块玉玺都落入了杨坚手中。

杨坚将南陈的那块鉴定为“受命玺”。将传承自西魏、北周的那块命名为“神玺”。

隋朝灭亡后,窦建德得到一块玉玺。

没两年,窦建德兵败被杀。窦夫人将这块玉玺献给李渊,声称是当初宇文化及谋害杨广时,获得的传国玉玺。

公元630年,李靖灭东突厥,萧皇后又献出一块玉玺,声称是当初杨广遇害时,自己偷藏的传国玉玺。

至此,隋朝的三块传国玉玺,有两块被李世民得到,一块下落不明。

参考唐朝史书的说法,似乎萧皇后手上的那块是“受命玺”。

贞观年间,李世民下令制作了一方“受命玺”,印文为“皇帝景命,有德者昌”。

唐朝末年,朱温得到一块传国玉玺。但不知是三块传国玺中的哪一块。

公元923年,李存勖灭后梁,得到后梁传国玺。

不久,李存勖发兵灭亡前蜀,又得的一块传国玺。

按照前蜀末帝王衍的说法,这是当初权宦田令孜从唐僖宗那里偷来的。

同时,一个河北僧侣也献出一块玉玺,声称是当初黄巢造反时,从皇宫流落到民间的传国玺。

于是,李存勖手上也集齐三块传国玺。但真伪不明。

公元936年,石敬瑭勾结契丹,攻入洛阳。

后唐末帝李从珂见大势已去,带传国玉玺,自焚而死。

石敬瑭里通外国,急需传国玉玺彰显合法性。于是便派人在洛阳进行地毯式搜索,但一无所获。

不得已,石敬瑭只好私刻了一块受命玺,上书“受天明命,惟德允昌”。

公元947年,辽国灭后晋,石敬瑭的这块受命玺被辽国得到。

辽国灭亡前夕,天祚帝耶律延禧遭到金军追杀。这块受命玺据说被天祚帝扔到了桑干河里,下落不明。

既然石敬瑭可以私刻受命玺,其他人自然也可以。

公元951年,郭威建立后周,随即命人刻制受命玺,印文是“皇帝承天,受命之宝”。

九年后,赵匡胤黄袍加身,在继承北周受命玺的同时,也制作了“大宋受命之宝”。

宋太宗继位后,亦制作了“承天受命之宝”。

当然,这都是自己刻的,不是传国玉玺。

北宋后期,有人自称捡到传国玺,献给朝廷。

经蔡京等十三人鉴定,认为是“秦传国玺”。

然而这明显有与辽国打擂台、争正统的意味。

所以,北宋儒生普遍认为这块传国玺是赝品。

当时还有人认为“秦传国玺”早在东汉末年就已失踪。孙坚捡到的那块是假的,后世传承的都是假的。

由此可以看出,随着时间推移,统治阶级对传国玉玺的态度发生了改变。

它是真的又怎样,假的又如何?难道没有传国玉玺,就没有合法性了吗?

受这种观念的影响,后来元明清三朝,对传国玉玺渐渐也就没有了执念。

虽说时不时有人跳出来,声称找到了传国玉玺。

但均被官方否定。

乾隆年间,民夫在江苏宝应县界首疏通河道时,挖得一方玉玺。

上书八个大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江南河道总督高斌立即将这块玉玺进献给乾隆。

乾隆鉴定后,认为这块传国玺为赝品,连材料都不是玉质。

但因为这块“玉玺”古泽可爱,印文篆刻又合乎古法,于是乾隆便将其藏之别殿,当做古玩收藏。

高斌进献给乾隆的“传国玺”

以上就是与传国玉玺有关的各种正史、野史和传说。

一般认为,传国玉玺被李从珂携带自焚,毁于大火。

亦有观点认为“秦传国玺”早在东汉末年就已丢失。

真正的传国玺是否和氏璧所制?它又流向哪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0 阅读:41

佳霖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