恍如隔世:在60到70年代,拥有电视机的家庭仍然不算多

星瑞谈过去 2025-02-20 12:41:38

在60到70年代,拥有电视机的家庭仍然不算多。

60到70年代的中国,是他们青春的光辉时刻!

对于那个时期,我们听闻过无数的故事和传说,但终究缺乏亲身的体验。真实的60到70年代,究竟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中山服、赤脚医生、捕捉麻雀、生产组、黑白电视机、大锅饭制、人均粮票、介绍信件、28寸自行车和打谷机……

在这些让年轻人觉得陌生的词汇中,我们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一些痕迹。然而,想要真正理解那个时期,欣赏老照片无疑是最佳选择!

在60至70年代,许多受过文化熏陶的年轻人走进了农村这个辽阔的天地,那时被称为“上山下乡”。

在60到70年代,某些地区出现了血吸虫病,常能见到标语“务必要根除血吸虫病”。

在60到70年代,菜市场依然使用传统的杆秤,当时从未出现过缺斤短两的现象。

在60到70年代,菜市场一般是国有的,员工们都身着卫生工作服。

60到70年代,麻雀被列为“四害”之一,在广袤的农村,许多小朋友乐于玩捉麻雀的游戏。

在60到70年代,冰糖葫芦成为了农村小朋友们钟爱的零食。

在60至70年代,各地的民间活动极为丰富,洋溢着浓厚的人情味。

在60到70年代,当时仍是生产队,常常能够看到这样的标语:“吃饭不花钱,努力搞生产”。

60到70年代,有些商店仍是“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当时有不少老字号。

60到70年代,难道“万元户”已经出现了吗?

在60到70年代,农村常常进行捕捉虫子的活动,因为这些虫子与麻雀和老鼠一起,被视为“四害”之一。

在60到70年代,女性驾驶员非常稀少,那时候的司机主要是操控大型货车或农业拖拉机。

60至70年代,那个时期是人民公社,大家一起吃集体的伙食。

在60到70年代,棉花丰收的季节里,摄影师为兴奋的棉农们拍摄了一张集体照。

在60到70年代,普通人都喜欢自己动手包饺子,全家人一起参与,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与之相比,现在很多人选择直接去超市购买现成的饺子。

60至70年代,华北和东北地区盛行踩高跷这一民间传统活动。

在60到70年代,人们的衣物并不是在服装店购买的,而是通过布票获取布料,然后请裁缝来到家中制作。

这就是60至70年代的中国。在那段时间,生活条件相对艰苦,但人们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精神。尽管物质生活尚未丰富,他们依然通过努力奋斗,使自己和家人的日子过得更好,脸上常常挂着笑容。

0 阅读:31
星瑞谈过去

星瑞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