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我们来看看平台现有的板块和个人up可以发力的方向。
下图截自官网,数字指的是当时该板块一天新增的投稿数(这个数字实时更新,以当日0点为起点)。
投稿思路分为3种:只做自己擅长的,做观众更想看的,薅平台羊毛。
创作内容依照借用素材的多少又可以分为:原创、二创和搬运。
首先,专栏与直播是完全不适合发力的板块。第一,对于视频网站而言,专栏这种就属于调味的小菜;第二,专栏与直播相似,除非凭借up主自身庞大的粉丝基数,否则该领域完全没有曝光量(额外提一句,如今,个人主播想在某个平台出头,概率太低,这玩意儿不太适合当职业);第三,平台对专栏完全没有倾斜足够多的资源。
关于第三点,有必要聊的一点是,b站其实是可以通过轻小说、网络小说创造营收的。尤其是轻小说,b站只要有版权直接动画化和漫画化比现在累死累活买版权造热度轻松很多。以b站目前的用户画像,轻小说拥有相当大的市场。b站这么多年不折腾,就意味着对这方面不重视,现在不做,以后想做也难了。
当然,专栏部分还是能起量的,无非是各种社会热点话题,要么就是运营给内容首页置顶,但这种内容多半是官方的定制内容或者合作稿件。你真以为你辛苦写的冷门内容会有编辑认真看?凭什么呢?哪个平台会有人专门从海量稿件认真挑选?
有些小up的长文质量还真不差,但曝光量也是令人心酸的低。
说的再直白一些,视频年代,你想凭借图文创收,那就是盯着热点写,大众喜欢什么你就写什么——即使你内心持反对意见。要么,码字儿就是图自己开心,甭指望靠这个赚钱,偶尔薅平台羊毛就好。
平台运营更看重内容带来的流量,而不是质量。图文的质量是啥呢?启迪民智?针砭时事?行文幽默?别闹了,抽空看看首页推的内容,答案都在其中。
至于我琢磨出的答案,还是之前那篇提到的——【娱乐】。
一切围绕娱乐,一切为了娱乐。
额外一提,其实国内图书市场也在各种娱乐化,严肃文学、严肃的社科人文类的需求是在缩减的,这一点甚至不需要我们一定要看什么专业数据,直接去当地书店转转,或者网店书籍目录,看看新书品类或销售数据就可以。
回到之前的内容,我们还是一起对板块进行拆解——需要强调的是,平台对板块的分类其实只是概念,因为不同板块之间其实是有重叠的,像美食可以是生活的一部分,汽车也可以是科技的一部分。
接下来的分析也更偏宏观,太细碎的内容即使分析了,也缺少实操性,意义不大。
平台制作成本最低且素材最多的是【游戏】,而且,游戏本身是自带话题流量的。以目前热度最高的手游【原神】为例,版本前瞻、角色分析、道具分析、剧情分析、节奏吐槽、游戏bug、战斗录屏、抽卡现场等一切都可以成为视频素材,这类视频甚至用不到什么技术力,录屏+剪辑+配音+贴纸,就能出稿。
何况,现在平台都提供了自家的剪辑软件,什么必剪、剪映,pc端、手机端都有,有时连字幕都可以AI制作,基本实现了傻瓜式操作。
【游戏】最大的问题还是制作难度太低,当每个人都可以轻松做的时候,这个市场(领域)对版权主(如米哈游)和平台是最有利的,对于个人是最不容易——因为流量就少了。
接下来,是难度稍大的动画、漫画、影视部分。
这三部分有流量的普遍是两种,混剪与评论。
混剪,就是将不同片段整合后配上音乐,让观众觉得“好棒!”
评论,要么是对作品的分析,要么是漫画有声化——就是up主帮你把漫画内容念出来,要么是长剧短看,比如3分钟、5分钟系列。
动画部分,由于审核问题,海外作品的片源本身就存在下架风险,简言之,有些作品即使只是日常喜剧,但由于未引进,聊这种作品都算是“顶风作案”——像4月番中的《女忍者椿的心事》《相合之物》。
不出意外,想抓动画流量的up能选的只有国创作品,但国创作品的风格与题材就那么些,其实是有它的创作上限的。当然,有时考虑到不少新生代对国创作品的“狂热”,其实这个领域也是能做。
影视部分牵扯到的还是版权问题,平台自有版权的作品当然可以开放给up主自行创作。但是,有多少人的片源是从正版渠道获取的呢?这其中本身就有些许问题。再者,就是平台没有版权的作品,up主虽然有不少作品,但这种集中对一部作品的二创深究起来还是算侵权。
当然,追求短期利益,完全可以执着于影视二创,吐槽、分析、混剪。同时,影视类的吐槽属于脱口秀,分析则属于阅读理解。像人物、剧情分析的前提是这个剧本本身质量还不错,如此,分析人物的性格、动机、取舍可能还有点意思——因为这些都是符合剧本逻辑的。
我想强调的是,影视分析的核心是【有趣】(娱乐),而不是有用。影视作品不是人生课堂,即使是基于历史小说改编的历史剧,它也并不是对历史的还原。
有一定门槛的是像【音乐】、【舞蹈】、【美食】、【运动】。
我想大家应该比较好理解,这些一般人玩不转,作曲、弹奏、练舞、烹饪、健身,哪一个不是需要花时间练习的?
问题是,这几个领域到最后都会异化。
比如说运动,健身男A与健身男B的训练方法会有多少异同呢?毫不夸张地讲,单以健身这个概念从技术角度说,训练方法不会有太多差别,如果差别太大,就反而说明是有问题的。所以,up主把自己的私藏整活完了后,剩下的有大概率就是各种吃喝玩乐。
接着是【舞蹈】,跳舞的问题与运动相似,常见的有偏民族的(如孔雀舞)、偏现代的(如爵士、街舞)、不太能在视频上看到的(如钢管舞),至于新兴的宅舞,姑且可以说是现代品类的。
问题来了,对于平台受众而言,观众更在乎的是舞者的舞姿,还是舞者的颜值、身材?如果是前者,这就是“舞林大会”,如果是后者,平台呈现出的结果往往是,颜值、身姿、撩人程度成为吸引观众的核心。
【音乐】比【舞蹈】还存在难点的地方是,【舞蹈】还提供了画面,【音乐】则很难提供画面——这里主要指up主翻唱、翻弹。
于是,我会想到一张画面比文字更有说服力的【图】。
平心而论,【音乐】对于大众并没有太多【原创】发力的机会,
关于【美食】,它的核心基本是两种:第一,在一个地方吃各种好吃的;第二,在不同的地方吃各种好吃的。至于呈现,是如下几个:第一,吃的东西要拍的好看;第二,主角的吃相要有特色;第三,吃的人要懂得描述好吃。
简言之,如果一个东西明明不好吃,一个作品呈现出的质感也是让人垂涎三尺,这也是成功的。
【游戏】可能只需要花时间,而【美食】则是需要花时间和钱。与游戏相似,【美食】的下限可以很低,上限也不会很高,而且,同质化很严重。
这里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日本的东京都有很多极为特色的拉面馆,虽然可以做到一天换一家拉面店作为素材,但拉面这个题材重复做就是“同质”。
以我之见,与美食最好互动的是【旅行】,就是在玩中吃,玩是主线,吃喝是辅助。如果一周在一座城市,7天的吃喝足够做出至少7期美食+旅行,如果4天一更新,就足够一个月的内容。注意,这里指的是,认真剪辑素材、精心编制文案、耐心增加特效,而不是一个随手拍。
说的俗气一些,如果不是颜值甚高,随手拍这种真的没啥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