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有这样一位人物,他出身名门,长得高大俊美,为人风流倜傥,通过过人的才华和巧妙的权术,短短数年就从低级官员坐上宰相之位。
有两位搅动风云而又极具权势的女人,是他不断攀升的阶梯,她们就是上官婉儿和太平公主。
这两个传奇女人爱他爱得死去活来,甘愿为他挺身而出,帮他实现心中抱负,让他手握权势,呼风唤雨。
他的魅力之大,不光让女人为之着迷,更是对唐玄宗充满吸引力,唐玄宗很欣赏他的才华,一度将他引为心腹之人,他却在关键时候站队错误,结果葬送了前程,也丢掉了性命。
他死后,唐玄宗仍他对念念不忘,回忆当年与他相处的点点滴滴时,竟然潸然泪下。
他就是五姓七望之一的博陵崔氏后裔崔湜,那他有着怎样的传奇人生呢?
一、天生高人一等的出身
大约从东汉中期开始,士族政治开始萌芽,到两晋时期达到巅峰,至隋唐时期,社会上出现了一批顶级士族,即“五姓七望”,拥有崇高的威望和地位。
五姓七望分别是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和太原王氏。
事实上,士族其实是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贵族集团,它们各自的家族能人辈出,许多人在朝为官,家族关系网庞大,从而形成了强大的政治势力。
士族的特点是,它不随着王朝的覆灭而消亡,可以说是“流水的皇帝铁打的贵族”,哪个王朝都需要它们来维护自身统治地位,就比如东晋时期的“王与马,共天下”,说的就是王氏家族对司马氏家族统治地位的重要作用。
而在士族当中,以五姓七望最为尊贵,这七个家族长期把持王朝的军政大权,从成为最顶级的士族,影响力非常大,出生在这七个家族,天生高人一等。
在古代,汉人非常讲究出身,五姓七望的后人为自己的出身感到骄傲,他们“恃其族望,耻与诸姓为婚”,而是进行内部联姻,通过联姻的方式进一步抬高自身地位。
对于外姓而言,则以与五姓七望通婚为荣,比如唐朝宰相薛元超曾感叹:“此生所遗憾者,未能娶五姓女!”
其实,薛元超的家族也是大士族,是“关中四姓”之一,却以未能娶五姓女儿感到遗憾,由此可见五姓七望的尊贵程度。
到了隋朝时期,五姓七望其实已经开始逐渐没落,但因其祖上荣光,所以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依然十分强大,甚至超过了李唐皇室的陇西李氏。
李世民就曾不无感慨地说:
比有山东崔、卢、李、郑四姓,虽累叶陵迟,犹恃其旧地,好自矜大,称为士大夫......吾实不解山东四姓为何自矜,而人间又为何重之?!
李世民对于崔、卢、李、郑等四姓为何矜持自大感到不解,更不理解天下人为何这么推崇这个几个家族。
为此,李世民下令重修士族志,结果官员们将博陵崔氏列为第一,陇西李氏则排名靠后,这就让他很不满意了,因为陇西李氏是皇族,地位却比不上其他几个家族,可见士族政治在人们心中是何等根深蒂固。
于是,从李世民开始,唐朝连续几位皇帝都出台了政策对五姓七望实施打压,比如禁止五姓七望内部通婚,剥夺他们的某些特权,等等。
但是,这些措施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五姓七望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因为这些家族源远流长,实力实在太可怕。
一直到唐朝末年的黄巢起义,经过农民起义军的大规模屠杀,五姓七望这才彻底没落。
本人的主人公崔湜,就是出生于博陵崔氏,这个曾被认为是天下第一士族的家族,历史上能人辈出,出将入相者数不胜数,仅在唐朝就有16人当过宰相。
远的不说,就说崔湜的祖父崔仁师,是李世民时期的宰相,以敢于直言上疏、伸张正义而著称。
崔湜的父亲崔挹曾担任户部尚书,几个叔伯也都是刺史级别的高官,本就是豪门望族,又有政治身份的加持,使得博陵崔氏显赫无比。
唐高宗时期的671年,崔湜出生,由于他胎投得比较好,所以一出生就站在超高的起跑线上,他从小锦衣玉食,还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稍稍长大后,崔湜不但以文辞著称,很年轻就考中进士,而且长得高大俊美,风流倜傥,是万千少女追捧的对象。
原本,崔湜是可以像自己的先祖一样,不以出身而自甘堕落,保持好读书人的气节,好好做人做事,将来留名青史的,但他偏偏选择走捷径,结果被史学家评价为“崔湜之德,去祖逾远”。
二、游走于权力边缘的小人
唐高宗时期,对五姓七望采取了一系列打压措施,其中最严厉的一项措施是,禁止五姓七望内部通婚。
这一措施虽然阻止了五姓七望结成政治联盟,但无形之中却再一次抬高了它们的地位,使得他们成为其他士族望而不可及的对象,他们也更加自视高贵,就连皇族都不放在眼里,不愿意与皇室进行通婚。
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天下第一士族博陵崔氏的子弟崔湜入朝为官了,虽然只是个从七品小官殿中侍御史,但他一踏入官场,就引起了众人的追捧,只因他身上流淌着博陵崔氏的血液,而且是个才学卓越之人,大家都相信他日后必将出将入相。
崔湜的幸运是他出身于博陵崔氏,但他的不幸也源于此,因为那时候唐高宗与天下大士族暗自较劲,所以许多五姓七望的子弟遭到打压,得不到升迁。
崔湜就是如此,他在五六品小官的位置上干了好几年,竟然没有得到升迁,这让他深感怀才不遇。
神龙元年(705年),爆发了著名的神龙政变,武则天被迫退位,唐中宗李显复位,以张柬之、桓彦范等五位政变功臣执政。
在上官婉儿等人的帮助下,武三思延续了武则天时代的恩宠,在朝中地位很高,但与桓彦范等人有着很深的矛盾。
为了防止武三思向唐中宗进谗言,桓彦范将士族出身的崔湜调到武则天身边,让崔湜帮自己打探消息,防止武三思篡权。
在桓彦范看来,崔湜的出身决定了他的人品,应该是个正直之人,但他错看了崔湜。
原来,崔湜来到武三思身边后,虽然监视着武三思的一举一动,但时间长了,他逐渐发现唐中宗对桓彦范等五人十分猜忌,为了自己的前途着想,他竟然出卖桓彦范,投靠到武三思门下,因此被提拔为正五品的中书舍人。
后来,在武三思的迫害下,桓彦范等人都被发配到偏远地区。
这个时候,崔湜竟然劝武三思杀掉桓彦范等人,还说只有斩草除根,以免后患无穷,并且他还推荐自己的表兄周利贞执行这个任务,因为周利贞与桓彦范等人交恶。
后来,周利贞果然将桓彦范等人迫害致死,武三思则登上权力巅峰,崔湜因为立下功劳而数次得到提升,一直做到了御史中丞这样的高位。
及桓、敬等徙于岭外,湜又说三思尽宜杀之,以绝其归望。三思问谁可使者,湜表兄周利贞先为桓、敬等所恶......
靠着出卖贤良之人而得到晋升,并与乱臣贼子为伍,崔湜游走于权力边缘,他用行为诠释了什么是真小人。
三、与上官婉儿、太平公主的风流往事
武三思作为武则天的侄子,对于李氏子孙来说,就是一个大恶魔,但他与上官婉儿相勾结,因此得到了唐中宗的信任和赏识。
但是,武三思杀掉桓彦范等人后,让李氏子孙感受到了威胁,最后被太子李重俊杀掉。
原本,崔湜作为武三思的党羽,本该遭到打压,但他非但没有被杀掉或者贬官,反而官越做越大,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崔湜巴上了上官婉儿和太平公主。
历史上,上官婉儿虽然是有名的才色双绝的女子,但私生活却极不检点,为了扩大权势,她成为了许多男人的枕边人,比如武三思,又比如唐中宗。
据说,唐中宗十分喜欢上官婉儿,不但封其为昭荣,还让她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是一位握有权力的女人。
当然了,上官婉儿依附唐中宗,只是出于政治目的,并非因为她爱唐中宗,她喜欢的是其实年轻的美男子。
为了排解寂寞,上官婉儿以研究学问为由,在自己的宫中开设了文学馆,将许多有才学的男子引入后宫淫乐,这其中就有崔湜。
对于崔湜,上官婉儿喜欢得不得了,因为崔湜不但出自于世家大族,而且才学、容貌都超过了她的审美线。
而崔湜也乐于成为上官婉儿的情夫,因为上官婉儿可以当他的靠山,成为他不断晋升的阶梯。
为了能与崔湜日夜厮守,上官婉儿还在宫外修建了一座豪华住宅,并以研究学问的名义将崔湜等美男子召入府中供她玩乐。
时昭容上官氏屡出外宅,湜托附之。
在上官婉儿的帮助下,崔湜不但没有被边缘化,反而很快就当上了兵部侍郎,还与其父崔挹一起在尚书省担任副职,开了唐朝的先例。
后来,随着崔湜与上官婉儿的感情越来越深,上官婉儿便不断在唐中宗面前为他美言,他的职务因此不断攀升,短短一年之内就当上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之一。
由于上官婉儿与崔湜来往密切,引起了唐中宗与韦皇后的女儿安乐公主的注意,安乐公主也很喜欢崔湜,于是大献殷勤,对崔湜非常好。
709年,崔湜仗着上官婉儿与安乐公主的庇护,大肆卖官鬻爵,收受贿赂,因太过招摇,遭到了御史李尚隐的弹劾,被唐中宗贬为江州司马,就此离开京城。
在没有崔湜的日子里,上官婉儿怅然若失,为了将心上人召回来,她与安乐公主一起在唐中宗面前说崔湜的好话,很快崔湜就被改为襄州刺史,不久后又升任尚书左丞,得以回到京城。
上官与安乐公主从中申护之,改襄州刺史。未几,入为尚书左丞。
第二年,唐中宗被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毒杀,皇位因此空缺。
当时,朝堂上存在两股势力,一股是韦皇后,一股是太平公主,在两股势力的角逐下,最终达成平衡,韦皇后临朝称制,但太平公主与上官婉儿拥立的李重茂成为新的皇帝。
在上官婉儿的推荐下,崔湜复位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再次成为宰相之一。
但是,局势很快就发生变化,李旦的儿子临淄王李隆基发起唐隆政变,杀掉韦皇后、安乐公主和上官婉儿,废掉李重茂,拥立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
上官婉儿被杀的时候,其实已经投靠太平公主,李隆基杀她,纯粹是因为看不惯她风流成性,祸害李唐皇室。
李旦继位后,李隆基成为太子,太平公主因为受到李旦信任,又屡立大功,被李旦委以重任,成为决断军国大事的重要人物。
当时,唐朝七位宰相,有五个是太平公主的门人,李旦只当甩手掌柜,李隆基又没什么势力,因此太平公主才是当时唐朝真正的主宰者。
太平公主依上皇之势,擅权用事,与上有隙,宰相七人,五出其门。
唐中宗去世后,崔湜因为是韦皇后任命的官员,而被李旦贬出到外地,但李隆基成为太子后,因为跟他关系好,而让他做了太子詹事。
大约在这一时期,崔湜因为在商州开辟山路之功,而被封为银青光禄大夫,有一次太平公主因为某事接见他,被他的才华和俊美所吸引,刚好那时他也有意投靠权势熏天的太平公主,于是两人一拍即合,成为了情人。
此后,太平公主与崔湜经常幽会,时间长了,她就跟上官婉儿一样,越发离不开崔湜了。
后来,在太平公主的推荐下,崔湜升任同中书门下三品,三度成为宰相,别看他风光无限,但危机也在一步步向他逼近。
四、死后令唐玄宗念念不忘
李旦继位后,由于太平公主权势太大,常常压制太子李隆基,甚至谋划废掉李隆基,两人的关系因此很差,是政治上的仇敌。
崔湜投靠太平公主之前,其实已经投靠了李隆基,那时候李隆基因为对他很欣赏,打算将他的家族势力为己所用,所以经常到他家做客,对他掏心掏肺,还将他当做知己、心腹。
玄宗在东宫,数幸其第,恩意甚密。
在李隆基的感召下,崔湜一度发誓要为他誓死效力,两人因此结下了友谊,也成为了盟友。
但是,随着形势的变化,太平公主的权势越来越大,不但是军国大事最终裁决者,而且掌握者人事权和财权,将李隆基完全压制。
太平公主的儿子武崇行、武崇敏、薛崇简全部封王,她的家产之多,国库都比不上。
眼看太平公主的权势连皇帝都比不了,崔湜便错误地认为李隆基被废是迟早的事情,太平公主成为第二个武则天的可能性很大,于是暗地里投靠了太平公主,还成为了太平公主的情夫。
崔湜的一个门客意识到了他的错误,劝他不要依附太平公主,不然会死无葬身之地,但他不听。
712年,李旦最终醒悟,为了保全儿子,他将皇位禅让给李隆基,自己则当起太上皇,尽管太平公主依然大权在握,但形势已经开始有些许扭转。
李隆基误以为崔湜是自己人,于是任命崔湜为中书令,崔湜脚踏两条船,掌握着大权,开始忘乎所以,竟然对李隆基的心腹之臣刘幽求进行诬陷,致使刘幽求被流放岭南。
刘幽求曾参与唐隆政变,是李隆基父子夺取皇位的关键人物之一,崔湜连这样的人都能扳倒,可见李隆基对他有多信任。
然而,李隆基与崔湜的感情有多深,日后他就有多失望。
事情是这样的,李隆基继位之后,与太平公主的权力之争进入白热化,太平公主意识到,这场争斗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你死我活。
713年,太平公主召集宰相崔湜、窦怀贞、岑羲、萧至忠,以及众多文臣武将一起密谋,准备发动政变废掉李隆基,改立他人为帝。
这个时候,崔湜投靠太平公主之事还未暴露,如果他及时做出抉择,将政变之事告诉李隆基,李隆基定会感激涕零,给予他相应的回报。
但是,崔湜一门心思想跟着太平公主发动政变,也不知道他是错判了形势,还是对太平公主的感情太深,总之他不但积极响应太平公主,而且出谋划策,打算跟宫人元氏一起密谋,在李隆基日常使用的赤箭粉(即天麻粉)中下毒。
(崔湜)又与宫人元氏谋于赤箭粉中置毒进于上。
对于太平公主的心思,李隆基其实是有预感了,所以他很快就发起了反击,这对姑侄斗法来到了高潮部分。
七月,李隆基打算设计杀掉萧至忠等太平公主心腹,为此他将崔湜召入宫中,让他帮着自己出谋划策。
入宫前,崔湜的弟弟崔涤对他说,你不要对皇帝有所隐瞒,言外之意是让他将太平公主谋反之事全盘告诉李隆基,但他没有答应,入宫后对李隆基说了很多谎话。
及帝将诛萧至忠等,召将托为腹心,湜弟涤谓湜曰:“主上若有所问,不得有所隐也。”湜不从,及见帝,对问失旨。
不久后,太平公主谋反之事被一个叫做魏知古的大臣告发,唐玄宗这才知道崔湜把自己当傻子一样骗了很久。
作为应对之策,李隆基先下手为强,亲自带兵出其不意地包围了太平公主的府邸,不久后太平公主及党羽悉数被杀。
当时,崔湜也被逮捕,唐玄宗本打算杀掉他,但念及两人往日的感情,只将崔湜流放岭南。
后来,崔湜的罪行不断被爆出,李隆基得知他除了参与太平公主政变之外,新兴王李晋谋反之事也是他策划的,甚至谋划杀掉自己,就感到十分失望。
李隆基回想起与崔湜的点点滴滴,认为崔湜才学过人,也很有智谋,如果为己所用,会是一位不错的宰相,只可惜崔湜陷得太深,不杀不足以平复人心,于是下令将崔湜赐死。
崔湜死前,写了一首叫做《至桃林塞作》的诗,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反思,也表达了对李隆基的歉意,然后饮毒酒而死。
不久后,《至桃林塞作》被送到李隆基案前,他很认真地读完了这首诗,读完后竟然潸然泪下。
尽管崔湜站到了李隆基的对立面,但李隆基依然怀念他,这或许是他的魅力所在吧。
笔者认为,崔湜出身高贵,有才学,长得也好,却选择靠女人上位,而且人品也不怎么样,他的结局不值得同情。
李隆基之所以怀念崔湜,是因为崔湜善于伪装,他将自己完美的一面展示给李隆基,只是在暗地里与李隆基作对,尽管李隆基后来知道了真相,但依然对他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