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唐朝末年,吕洞宾游历天下时,听闻黄龙山有位得道高僧名惠南,人称黄龙禅师。
这位禅师德高望重,常有修行人从四面八方来此请法。
一日,吕洞宾特地前往,想要渡化这位禅师入道。
他兴云布雨三次显神通,试探禅师道行。
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三次都未能动摇禅师分毫。
这其中究竟有什么玄机?
为何神通广大的吕洞宾竟然渡化不了一个禅师?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黄龙寺内一片宁静。
青石板路上落满了银杏树的黄叶,偶尔有微风拂过,叶子便沙沙作响。
黄龙禅师正在禅堂里打坐。
他身形瘦削但神采奕奕,一袭旧褐色袈裟,双目微闭,气息绵长。时值深秋,禅堂里飘着一股若有若无的檀香。
禅堂外的长廊上,几个小沙弥正在轻声诵经。
他们都是慕名而来,想要在黄龙禅师门下参学。
禅师收徒极严,但凡来学习的人,都要先在寺里住上一段时间,观察其心性。
这时,一位道人踏着轻盈的步伐来到寺中。
他头戴道冠,身穿青色道袍,手持拂尘,眉宇间透着仙风道骨的气息。
这位道人不是别人,正是得道成仙的吕洞宾。
他游历人间时,听说黄龙禅师道行高深,便专程来访。
吕洞宾向来认为道家修炼之法高于佛门。
他修道多年,已得长生之术,能呼风唤雨,飞升遁地。
他想试试这位名闻遐迩的禅师究竟有何修为,是否真如传说中那般了得。
寺中的小沙弥看到吕洞宾来访,赶紧去禀报。
但吕洞宾摆摆手说:"不必通报,贫道自去便是。"
说着,就径直往禅堂走去。
一路上,他看着寺院的布置,处处简朴,却显得庄严肃穆。
来到禅堂门口,吕洞宾看见黄龙禅师正在打坐。
阳光从窗棂斜射进来,在禅师身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禅堂内一尘不染,只有一个蒲团,一张经案,墙上挂着一幅《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吕洞宾故意用脚步声惊动禅师,但禅师岿然不动,仿佛未闻。
这倒让吕洞宾心生敬意,暗自赞叹这位禅师定力果然不凡。
大多数人遇到突如其来的声响,多少会有些反应,但禅师却能心如止水。
"禅师,打坐可有所得?"吕洞宾开口问道。
他这句话看似随意,实则暗含机锋。
修行人最忌讳执着于"所得",若禅师当真说有所得,那就落入圈套了。
黄龙禅师缓缓睁开眼睛,目光如水般清澈。
他看了看吕洞宾,平静地说:"何得何失?"
这简单的三个字,却问得吕洞宾一时语塞。
禅师不但没有落入圈套,反而将问题抛了回来。
吕洞宾心想,这禅师见解不俗,不如显点神通试试他。
于是,他暗运道法,只见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
整个禅堂笼罩在一片昏暗之中,雷声震得窗棂直响。
然而黄龙禅师却如如不动,继续打坐。
仿佛外面的风雨雷电与他毫无关系。
就连他的呼吸都没有丝毫变化,还是那样绵长平稳。
殿外的小沙弥被这突如其来的雷雨吓了一跳,纷纷跑进廊下躲避。
吕洞宾见第一次试探未果,又施法让禅堂内飞沙走石,想看看禅师是否会动容。
顿时,禅堂内刮起了大风,经案上的经书被吹得四处飞舞,蒲团也被风吹得滚到一边。
但禅师却像一座山一样,稳若泰山。
殿外的小沙弥们都惊呆了。
他们从未见过这样的奇景,一个个探头往禅堂里张望。
有个年长的侍者认出了吕洞宾的身份,悄悄告诉其他人:"这是吕洞宾仙师,他是在试探我们师父哩。"
吕洞宾见状,心中更是好奇。
他想:这禅师修为果然不凡,不如再试一试。于是他第三次施法,这一次,整个禅堂忽然变成了一片汪洋大海。波涛汹涌,浪花翻滚,仿佛随时都会将禅堂淹没。水声哗啦啦地响,浪花飞溅到禅师身上。
可是黄龙禅师依旧端坐不动,面色平和,眼神清明。
任凭外面风急浪高,他自己心中却是一片澄澈。
就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他的袈裟甚至都没有沾湿,仿佛那些水花根本就不存在。
看到这一幕,吕洞宾既惊讶又佩服。
他收了法术,禅堂重归平静。
阳光透过窗棂洒进来,将禅堂照得一片明亮。
经案上的经书整整齐齐地摆着,蒲团也回到了原来的位置,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
黄龙禅师这时开口说话了,他问道:"道长,你兴云布雨,显示神通,究竟想说明什么?"
这句话问得吕洞宾心中一震。
禅师不但不为神通所动,反而直指他的本心。
正当吕洞宾要回答时,黄龙禅师又问:"道长,你说这云,是真实存在的吗?这雨,是从何处来,又往何处去?不知道长可曾见到那不来不去的东西?"
原来,黄龙禅师早已看破了一切有为法的虚妄。他明白,云可兴可散,雨可来可去,但这些都是虚幻的表象。真正的修行,不在于追求神通变化,而在于明心见性。所有的神通都是因缘所生,都是有为法,都是生灭法,唯有本心才是不生不灭的。
吕洞宾虽然道法高深,能够呼风唤雨,但他却执着于这些外在的表现。他的神通虽然不凡,却都是后天修炼而得。而黄龙禅师却看到了更深的层面 - 一切现象都是虚幻的,只有本心才是真实的。这就是为什么三次神通都无法动摇他的原因。
黄龙禅师的修为,在于他已经见到了"不来不去"的本心。这颗心不被外境所动,不为现象所惑。就像镜子映物,物来物现,物去镜空,镜子本身却从未改变。神通如同镜中的影像,来去无常,而本心则如镜子的明净,始终不变。
这让吕洞宾明白了一个道理:真正的修行不在神通,而在明心。神通再大,也不过是世间的因果;本心若明,才是超出世间的根本。这就像他的兴云布雨,看似神奇,实则不过是捏造幻相。而黄龙禅师的不动心,才是真正的道。
这就是为什么吕洞宾三次兴云布雨都未能动摇黄龙禅师。因为禅师早已超越了这些表象,直指本心。他不是不能见神通,而是不为神通所动;不是不解风雨,而是已明心地。就像古德所说:"神通并非奇特,唯有明心见性才是究竟。"
后来,这段公案在禅宗广为流传。它告诉我们,修行的关键不在于追求神奇玄妙,而在于返归本心。就像黄龙禅师所示现的那样,真正的功夫,是在纷纷扰扰中保持心的清明,在变幻无常中见到不变的真心。
这正是佛法所说的"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吕洞宾虽有神通,却不及黄龙禅师见性透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修行,不在相上求,而在明心见性。只有见到了不来不去的本心,才是真正的修行。
所以说,吕洞宾三次试探未能成功,反而让他明白了更深的道理。这个故事令人拍案叫绝之处,正在于它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真理:修行的究竟,不在神通,而在见性。因为只有见性,才能超越一切生灭变化,契入不生不灭的境界。
南无毗婆尸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