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惠能听闻金刚经后,一朝开悟,五祖弘忍的两句话道出真谛

溪边青石冷 2024-12-15 16:58:17

【引子】

佛教史上,六祖惠能是一位传奇人物。

他本是岭南一个砍柴的樵夫,不识字,没读过经书。

可就在一次偶然听闻《金刚经》后,竟然顿悟了大乘佛法的奥义。

当他来到五祖弘忍面前时,五祖对他说了两句话,更是道出了顿悟的真谛。

这两句话究竟是什么?

为什么一个不识字的樵夫能够一朝开悟?

这要从一千三百多年前说起。

在广东新州,住着一个年轻的樵夫,名叫惠能。

他从小父亲早逝,家境贫寒,每天靠着砍柴卖柴养活母亲。

虽然不识字,没读过经书,但他心地纯善,性格质朴。

村里人都说他是个孝顺的好孩子。

每天天刚蒙蒙亮,惠能就带着斧头上山砍柴。

山里露水很重,草木潮湿,但他从不抱怨。

有时遇到年老体弱的邻居,他还会多砍些柴分给他们。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惠能就这样过着简单而充实的生活。

一天,惠能挑着柴往市集去。

走到一条街上,忽然听见一家门前有人在诵经。

那清亮的声音传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经文像一道闪电,瞬间击中了惠能的心。他放下柴担,站在门口静静地听着。

原来这是《金刚经》。

诵经的人继续念道:"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这些经文虽然深奥,但惠能听着却觉得异常亲切,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他从未读过经书,却在这一刻感受到了经文中的深意。

门里的人看见有人在听经,便问惠能从何处来。

惠能说明来意后,那人告诉他,这是五祖弘忍在东土弘扬的佛法。

五祖在黄梅东禅寺,教化众生,度人无数。

惠能听后,心中顿时燃起了去参访五祖的念头。

但一想到家中还有老母亲需要照顾,又犹豫起来。

回家后,他把这件事告诉了母亲。

让他感动的是,母亲非但没有阻拦,反而鼓励他去寻找人生的真谛。

在邻居的帮助下,惠能安顿好母亲,变卖了柴薪,带着盘缠只身踏上了寻师之路。

从岭南到黄梅,要翻山越岭,路途遥远。

但惠能心中有股力量在推动着他,使他一路向北,风餐露宿,历尽艰辛。

经过千里跋涉,惠能终于来到了黄梅东禅寺。

寺院高大庄严,檐角飞扬,钟声悠扬。

五祖弘忍正在说法,座下有数百弟子。

惠能虽然衣衫褴褛,但丝毫不怯场,径直来到五祖面前,恭敬地顶礼。

五祖问他:"你是何处人?来此欲求何事?"声音威严而慈祥。

惠能回答:"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

语气诚恳而坚定。

五祖听到这句话,仔细打量着眼前这个衣着朴素的年轻人。

惠能虽然风尘仆仆,但眼神清澈,气质不凡。

五祖故意考验他说:"你是岭南人,是个獦獠,怎么能作佛?"

惠能毫不犹豫地回答:"人虽有南北,但佛性岂有南北?獦獠身与和尚身不同,但佛性有何差别?"

这番话说得在场的人都惊讶不已。

一个不识字的樵夫,竟能说出如此深刻的见解。

五祖见惠能见地不凡,但没有立即收他为徒。

而是让他到碓房去工作。

碓房是寺院最辛苦的地方,要舂米、磨面,供养全寺僧众。

五祖这样安排,是要进一步考验惠能的心性。

惠能欣然接受,每天在碓房舂米,日夜不断。

虽然做着最辛苦的体力活,但他心中始终记着那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在舂米的日子里,他不断体会这句经文的含义。

有时舂米舂得手臂酸痛,他就想:这痛觉从何处来?有时饿了困了,他又想:这感受由谁在感受?

寺院里的其他僧人看不起这个来自南方的樵夫,经常对他冷嘲热讽。

但惠能始终保持着平静的心,不为外境所动。有人故意在他舂米时来找茬,他就微笑着让开;有人在他休息时占了他的位置,他就默默地换个地方。

一天,有个年轻僧人问他:"你一个不识字的人,整天在这里做苦工,何时才能见性成佛?"惠能一边舂米一边答道:"米中本自有佛性,舂去外皮,佛性自现。心中本自有佛,去却妄念,佛性自见。"

那僧人听了,惭愧地离去。

这样的日子过了八个月。一天夜里,五祖来到碓房,问惠能:"米可舂白否?"

惠能答道:"米已舂白久矣,欠筛在尔。"这句话暗含深意,不仅说明米已舂好,也表明自己的心已经准备好了。

五祖用杖在碓上敲了三下,就走了。惠能明白这是五祖召唤的暗号。当夜三更,月朗星稀,他悄悄来到五祖的方丈室。

五祖为他讲解《金刚经》。从"应无所住"讲到"生其心",从"不应住色"讲到"不生法相"。当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豁然大悟。这一刻,他完全明白了经文的真义,明白了为什么要"无所住",也明白了如何"生其心"。

正当惠能要向五祖禀告自己的心得时,五祖看着他的眼睛,说了两句意味深长的话。

原来,五祖对惠能说的两句话是:"不识字的人,反而更容易见性。心若清净,不被文字所困,本性自现。"这两句话揭示了顿悟的关键 - 不在知识的多少,而在心的清净。

这就像一面镜子,如果蒙上了灰尘,再明亮的月光也照不进来。我们的心也是如此,如果被知见所障,再好的佛法也难以相应。惠能之所以能一闻经文就开悟,正是因为他的心没有被知识和观念所束缚。他虽然不识字,但心地纯净,像一面明镜,能够直接映照真理。

相反,很多学问深厚的人,反而被知识所困,看不见本来面目。他们读了很多经书,记了很多道理,但这些反而成了障碍。就像隔着纸窗看月亮,永远看不见月亮的真面目。

这就像一杯浑浊的水,需要静置才能看清水底。我们的心也是如此,只有放下执着,摆脱知见,才能见到本性。惠能的顿悟,正是因为他的心像清水一样纯净,没有任何预设的观念和偏见。

五祖的两句话,道出了修行的真谛:第一,见性不在于知识的积累,而在于心的清净;第二,文字经典只是指月的手指,真正的月亮是我们的本性。经典教理,只是帮助我们见性的工具,不是目的本身。

这就是为什么不识字的惠能反而能顿悟。因为他没有知识的包袱,能够直接体会经文的真义。当他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就像清净的明镜突然照见了本来面目。不像有些人,整天研究经教,反而被文字所障。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修行的关键不在于读多少经书,而在于放下执着,返归清净的本心。正如六祖后来所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真理就在眼前,关键是我们用什么样的心去体会。

所以说,惠能的顿悟不是偶然的。他虽然不识字,但心地纯净,不被知见所困。当他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就直接见到了本性。这就是所谓的"顿悟",一念之间,见性成佛。

五祖的两句话,不仅道出了惠能顿悟的原因,也为后人指出了修行的方向。真正的修行,不在于追求知识的广博,而在于返归清净的本心。只有放下一切执着,才能见到本来面目。这就是为什么这个故事能流传千年,因为它揭示了一个永恒的真理:见性成佛,关键在心。

0 阅读:24

溪边青石冷

简介:溪边青石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