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山路,古松,枫叶,水边有书斋,山中有云烟,这么美的山水景色让人看了心生向往。这幅画是近代名家黄秋园的作品,运用宋代山水画技法创作而成。细心的朋友已经看到画中题跋,写着仿唐伯虎风格啊。两种说法并不矛盾,唐伯虎是明代吴门画派名家。吴门画派在创作中受宋人山水影响很大,尤其是唐伯虎、仇英二人,更是推崇李唐、马远、夏圭等人的风格,在此基础上表达他们诗画一体的艺术追求。
就像这幅《秋山行旅》,说是仿唐伯虎风格,的确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如果说是仿宋人山水,或者仿明代浙派画风也未尝不可。细腻生动的笔墨,严谨精准的构图,源于宋人技法。秀逸雅致的韵味,源于唐伯虎的画风。
黄秋园 秋山行旅
仿古并非随便临仿一幅古人山水。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这个道理是指开阔眼界、提高目标,才能有所收获。仿古是一种学习方法,而不是取巧创作。在《秋山行旅》中可以看到黄秋园对传统技法的熟练运用。无论笔墨还是构图,都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画中山石多用斧劈皴表现,凌厉坚硬的山石,未必要通过结构线紧密排布。用笔不能过实,以免显得呆板。看黄秋园的画风就知道,斧劈皴虽然像刀凿斧劈一般,但也不能一味强调凌厉。为了表现石块的空间分布和体面肌理,他用浓墨和淡彩进行区分。前景怪石为了突出结构,还在石块表面画了一层草苔。
黄秋园 秋山行旅 局部
画石头,最怕画成一团墨块。哪怕用了重墨也要调整笔墨节奏,仔细看与前景呼应的峭壁下端。墨色已经浓到黑中发亮,只是点到为止,马上用淡墨调整节奏。为了更好地表现笔墨节奏,峭壁缝隙处长出几棵古松。黄秋园在临仿中,兼顾笔墨节奏与视觉美感,才能让人在画中品出诗意。
崖壁下方流水潺潺,继续烘托笔墨节奏,让画面生动起来。皴笔和水波纹在笔墨上形成对比,仿佛听到了流水击打岸边的声音。作为行旅主题的山水画,一定要表现出代入感。黄秋园利用对比、节奏、笔墨变化,解决了这个难题。
黄秋园 秋山行旅 局部
欣赏《秋山行旅》可以想明白一个问题,像这种带有院体特征的山水画,为何能够获得文人认可,并归入文人画的行列。画中呈现的写实风格,并非要还原自然山水的形质面貌,依然表达画家的感触。就像读一首诗,诗中有详实细致的景物描写,并不影响诗人抒发感情。有了这些景物描写,反而可以让人准确理解诗人的心境。
《秋山行旅》就是如此,工整严谨的笔墨只是表象,秀逸雅致的画风才能代表画家的审美主张。欣赏这幅画,可以看出南宋李唐和明代沈周对唐伯虎有很大影响。黄秋园把这个特点表现在画中,就有了这幅雅俗共赏的佳作。
黄秋园 秋山行旅 局部
欣赏好的仿古山水画,就像有位老师在悉心传授技法。读懂了画,也就明白了创作上遇到的难题。想画山水的朋友,不能排斥仿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