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幅画是清初画家弘仁的作品,名为《暮春图》。所谓暮春,已经到了春夏交替的时候了。为什么弘仁要画成冷冷清清的样子,透着一股寒意。需要明白一个事实,传统山水画以表达感受为目的,而不是刻意描摹山水的真实景象。如果弘仁内心感受不到天气炎热,那么他画的山水就是冰冷的。于是问题来了,他不想客观体现自然景色,为什么还要画呢?
弘仁用“残墨写林泉”,主要为了表达他的艺术主张。弘仁生活在明末清初,他和石涛、八大、髡残并称为清四僧。后人把他们四人称为清代野逸派,与其风格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清四王。弘仁以“遗民”自居,保持傲骨。他曾经参加过抗清义军,失败后归隐山林不肯为清朝权贵效力。他用山水画表达他的心境,抒发他的情怀。人们欣赏他的作品,主要看意境而不会斤斤计较画中山水是否真实客观。
弘仁 暮春图
弘仁采用渴笔技法创作,用笔在纸上勾画的时候,形成枯涩笔痕。从他的用笔用墨,可以体会到弘仁性格中刚毅的一面。他不在乎笔下山水景色能否在大自然中找到,他只在乎能不能表现精神气质。从运笔看,元代画家倪瓒对他影响很大。包括画中的一些细节,亭子、杂树、野草、乃至溪瀑小景,都有借鉴的影子。
他笔下的暮春山水,有种不似人间景色的感觉。渴笔的运用让山石显出坚韧气质,画中山石结构简单,依然显得雄浑。哪怕山石表面没有大面积皴染,还是有种厚重的美感。弘仁是世外高人,他描绘的景色与他的人格精神统一起来。
弘仁 暮春图 局部
估计很多人对他描绘的山石形状比较好奇,这就是堆了几个几何图形,为什么让人觉得这就是山啊?很简单,渴笔结合墨色变化,明确了空间布局。用笔有力量,用线有转折,他轻巧地画出了山石的体积和肌理。有人概括总结过这种画法,极瘦削处见腴润,极细处见苍劲。
瘦削,指线条的表现力;腴润,指画面带来的整体效果。你细品,就是这个感觉。称之为出神入化的笔墨功夫也不过分。清代有那么多画家推崇元人笔意,学到手里的也就是几个人。弘仁就是其中之一,他画冷峻险山,令人回味无穷。
弘仁 暮春图 局部
他在创作中放弃了写实,但是为了强调作品的意境,在空间处理上极其认真。仔细看靠拢亭子的矮山,和旁边的那座高山,其实不在一个空间。弘仁用一条小船暗示空间变化。一高一矮两座山之间,还有一条河流经过。
至于画中远景在画面最左侧,有瀑布长流的那座山。精巧的空间设计,让画面有了别有洞天的韵味。奇峭不失秀逸,平常中蕴藏惊喜。他在画中留下了想象空间,让人在欣赏中尝试用心体会。视觉效果会骗人,心灵沟通是最真挚的。
弘仁 暮春图 局部
你喜欢弘仁的山水画吗?哪怕现在不喜欢,也许将来的某一天,你在他描绘的山水空间中感受到坚韧与不屈。到了那时,你就会爱上弘仁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