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对于绝大多了解中医的人来说,应该都很熟悉“脾胃一伤,则五脏皆无生气”这句话,也就是说,脾胃健康对五脏而言,往往具有很大影响,若脾胃健运、功能正常,那么身体里的气血就会充盛,水谷精微也才能被正常的输送至其他脏腑,可倘若脾胃受到了损伤,那么身体里的气血生化就会受到影响,进而严重影响脏腑的正常功能。
而关于脾胃健康的呵护,自古以来就备受诸多医家重视,比如脾胃派代表李东垣,在他所编撰的《脾胃论》一书中,就收录有很多调养脾胃的经典方剂,此外,近代名医张锡纯也非常重视对脾胃的养护,在诊治病症时,也常常会先从养护患者脾胃的角度入手开展治疗。

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吸收药物,另一方面,则是巩固脾胃根本,当然,除了这两位医家外,东汉名医张仲景也同样非常重视脾胃养护,在他的诸多方剂里,均会加入补益中焦、养胃护胃的药材,比如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这味半夏泻心汤,便是如此。
方名中的“心”并不是指代心脏,而是“心下”,即身体里的脾胃,半夏泻心汤属于中医里的和解剂,仅由7味药材配伍而成,据原文记载,分别是半夏半升、黄芩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以及炙甘草三两,具有调和肝脾、寒热平调、散结消痞之效,常用于寒热互结病症的治疗或改善。
作为一个治疗上消化道炎症的古方,它的创造与当时的环境有很大关联。在东汉时期,由于饥荒连年,百姓的生活环境很差,饮食不调,因此,很多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脾胃病症,再加上战火纷争,很多农田都被荒废,所以,张仲景的这一方剂在配伍上,所采用也大多都是很容易获取并且也比较常见的药材。

对于此类脾胃患者来说,在临床表现上,多以上腹部疼痛或是食欲不振为主,同时还有可能会伴有呕吐腹泻等病症,也就是中医所说的“痞证”,所谓“痞证”,其实也叫痞满,此病名首见于《黄帝内经》中,多与饮食不洁、起居不适以及寒气侵袭有关。
而方剂里的半夏辛苦性温,其主要作用就是燥湿,且还具有很好的降逆效果;另外,干姜辛温,可以温化中焦湿气,这两味中药材都是辛味药,并且走而不散,有利于消散内郁的湿浊及其形成的痰湿,但张仲景可能是担心药方功效不够,于是还加入了“二黄”,以帮助透发热邪,最后,人参、大枣、甘草则可以通过补中健脾,来运化湿浊,畅达气机。
那么,这一方剂究竟适用于哪些人呢?一般来说,但凡有情绪焦虑,或是排便次数增加而量少,同时大便黏臭如泥,以及容易出现口腔溃疡、牙龈出血、生活没有规律的人,都可以通过服用这一方剂来破局,从而改善自身病症。

此外,对于其他脾胃病症,也可以在这一方剂的基础上加减药材来进行治疗,比如,当身体里的湿热过重时,往往会表现出苔黄、口苦等症状,此时就可以用半夏泻心汤来治疗,而若是寒湿病症,那么就可以在原方基础上减少黄芩、黄连的用量,并加重干姜的用量,往往也能发挥很好的效果。
但不管药方多有疗效,关于脾胃健康呵护,往往还是得讲究“三分靠治,七分靠养”,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就要尽可能多注重饮食结构的调整,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样才能更好地呵护脾胃,避免增加脾胃疾病的发病几率。
【本图文由“神希园”新媒体独家原创出品。作者周浅,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
中医上千亿次药量还不知何写教人写药量
哇.中医好历害的破局。药決定能不能治病。药量更是決定病好的快慢。但中医连決定病好的快慢這么重要的因素都说不出來自己如何定药量还在说能治病。 现在把问题拿出來。中医回答不了恼羞成怒 只能说些什么汉奸、造谣、日本人.收钱、帮外国人、黑中医、为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找存在合理理由之类。來安慰中医那顆脆弱的玻璃心(比如小和尚、andy、中医是道西医是刀、梦幻、用户13xxx92、雪尘、390155483、用户70xxx16、依然像昨天、阳光の微笑、渔樵泛歌我不会、流水无声)。 中医己经做啦5000年的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己经上瘾啦 认为做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那才叫医者父母心。中医还想把这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的医者父母心再传承5000年. (只有药有效才配讲药量.药都无效还有必要讲什么药量吗。中医是药有效又吃的越多效果越大之下还非要无理由限制药量,那不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吗,吃一克10天安全治好,你咋知道不会吃二克立刻就安全治好。你为什么不开二克而非开一克,這不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是什么,再配合医者父母心,是不是中医是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