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为建师史馆,我们拜访了薄一波,他谈了很多鲜为人知的往事

绿拂晓 2024-02-17 05:47:46

作者:陈启军

薄一波接见55师副师长杨志成、副参谋长陈启军、组织科长刘西君

晋见部队早期领导人

我们三人小组在北京的拜访活动持续了近一个月,走访了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汪锋、总后勤部原副政委李耀、北京军区原政委陈先瑞、二炮原副司令员符先辉、工程兵学院原院长兼政委薛克忠、通信兵部政治部原副主任张明、石油部原副部长张文彬、总参测绘局原政委黄文仲,以及总参作战部原局长董作晋、铁道兵部原副司令员刘金轩夫人田坚、石油部石油管道局原局长贾振礼、吉美生等 20 多位老首长。

他们当中,有老19军第一届班子成员李耀、陈先瑞、薛克忠,有55师第一任师长政委符先辉、张明及团长、政委和当年机关主要部门的负责同志。他们是 55师部队早期创建和发展的见证人,活资料、活档案。

我们召开了多场座谈会,征集到大量文物、史料。听取了老首长对师庆活动的意见建议,请他们为老部队题词,向他们正式发出参加师庆活动的邀请。

走访部队早期领导人。右三19军政委原全国政协副主席汪锋,左三55师第一任师长原二炮副司令员符先辉、右二杨志成、右一作者、左一王万付、左二柳三朵

更加令人激动的是,时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薄一波,于8月26日下午,在中南海顾问委员会薄办接见了我们。

按照事先约定,我们乘坐一辆山西新军史料征集办公室派出的面包车,在薄老曾经的秘书,中共中央机要交通局原局长,山西新军史料征集办公室主任安庆洙带领下,前往中南海顾问委员会晋见薄一波副主任。因有事先通报,由安主任带领,顺利通过中南海门卫,来到顾问委员会门前,薄办董志乾秘书早已在门前等候。

董秘书一边带我们往薄办走,一边提醒我们说,首长年龄大了,接见控制在半个小时左右,你们要抓住主要问题汇报。说话间来到薄老办公室,薄老立即从宽大的办公桌前起身走到房子中央,同我们一一握手表示欢迎。招呼我们在办公室靠里边的沙发上坐下来,他也坐在和杨志成副师长相邻的单人沙发上,我和刘西君坐在紧挨杨副师长右侧的多人沙发上,安主任坐在薄老右侧。

董秘书看我拿着照相机,便主动接过去在对面适当位置为我们照相。

我坐定后一眼就看到陈云为薄老题写的一帧条幅:“赠一波同志,多做就是少做,少做就是多做。”条幅挂在办公室一侧的衣帽架上,看上去应该是刚送来不久。多么富含哲理的经典语录啊!多么真挚的战友情谊啊!我不失时机地按动手中相机的快门,留下了这幅字的珍贵照片。

薄老看上去不像一位耄耋老人,他不胖不瘦,精神矍铄,耳聪目明,谈吐清晰。一双浓浓的长寿眉和略显的驼背,是他特有的老年标志。

薄老和蔼可亲,一见面就兴致勃勃地说,“前天,志乾同志说你们来了,我很高兴。我现在接触部队的同志很少,但你们来了,还是要见一见”。

杨副师长想着刚才董秘书的提醒,抓紧时间转达了师长政委和全师官兵对薄老的问候,汇报了部队的现状、隶属关系和师庆活动设想。岂知那天薄老精神状况特别好,他就55师部队的历史、传统和希望讲了近一个小时,有很多新思想、新认识。尤其是将164团的历史提前了8年,认为和其他两个团一样,都应该从1937年抗战初期算起,55师是一个保留完整的新军师。

接见持续了一个半小时。接见结束时薄老站起来背靠书柜,一边招呼我们靠近他,一边告诉董秘书说,他们不是要照相吗?你来照。既照了合影,又分别和我们每个人合影留念。30 多年过去了,薄老接见我们的情景仍清晰地浮现在我眼前,薄老对 55 师部队的厚望仍回响在我耳旁。

薄老于9月1日为 55 师部队题词:“继承光荣革命传统,为保卫祖国建设四化做出新的贡献”,同时为师史馆题写了“荣誉室”三个大字。

附:薄老谈话录

薄老的谈话经我和刘西君整理送达薄办审阅,以下是薄老谈话全文:

55师的前身包括212 旅、213 旅和决死 2 纵队几部分。2纵队主要是6支队。

(安插话:6支队是2纵队到了晋西北以后,42年整编时由4 团和6团合编的,后来韩钧带着6支队到了太岳区。)

是不是韩钧 1944 年过黄河时带的那个部队?

(安:就是。)

这个部队历史不错。

212旅那些领导现在还在的很少了。212旅在历史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个部队是在山西西南角的稷王山地区发展起来的,是由我们党领导的。在阎锡山那个地方,由牺盟会、决死队和地下党结合发展起来的。

213旅是由中条山的一个团,吕梁的两个团整合起来的。1939 年“十二月事变”后,212 旅和 213 旅在原地待不住了,北上和决死一纵队会合了。这个部队在“十二月事变”中表现是很好的。虽然他们成立之初,还带有游击习气,但在整编以后,就慢慢锻炼成长起来了。所以,不要以为这个部队小,这个部队人员少,只要党的领导及其路线是正确的,参加部队的人是积极的,奋斗目标是明确的,就能夺取胜利。那时的目标就是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这是主要的。同时,始终没有忘记反对阎锡山顽固派的部队,或者是蒋介石的部队。蒋介石的部队也有进步的,大部分和我们合作,但那是形式上的,在行动上则另搞一套,表里不一。

“十二月事变”(指阎锡山进攻山西新军和八路军的反共事件)后,212 旅、213 旅合编在一纵队,表现得很不错。那时候只是按人数的多少,重新调整编制。59 团就是 213 旅和决死 1 纵队 2 总队的一部分,是由周毓中和顾玉田领导的。

(陈启军插话:薄老,59团是我们164团的前身。后来因只剩下团长和卫生队长为首的 230 多人了,有人就说该团的诞生时间应从1945年整编时算。)

不能那么认为。59团的团长率领的伤病员等骨干都留到了 164 团,它们和其他两个团都是1937年诞生的。你们与14军的40师、60军的179师是目前完整保存下来的三个新军师。

212旅当时保留了旅的番号。按照它的装备、人数各方面说,也可以搞成一个团,但它是从稷王山单独发展起来的,我们一直把它的番号保留到归属太岳军区八路军 129 师建制以后。这个部队里边有些老红军,像彭之久等。旅长是孙定国,开始有人说这个人不坚定,其实这个人是很坚定的,很好的。他是山东人,后来到山西,到太原,本来是山西学兵团的副官,找我要参加革命。后来我看这个人还可以,就让他到了 212 旅。孙定国说话很有鼓动性,人们说这家伙好煽动人,有段时间对他信任不够,这是错误的。

到一纵后,我们对他是很好的。这个人敢打仗,搞得还不错。后来陈赓组成纵队时,他是副司令员,韩钧也是个副司令员。他们在那里不够协调,主要原因是陈赓和谢富治这两个人不合作。这两个人到底哪个人怎么样,那时很难评判。但谢富治这个人有点阴,陈赓是搞阳谋的。虽然两个人搞得不合作,但部队还是好的。打仗的真正主力是 772 团,原来是 386 旅的,再就是 38 团、25 团。还有个 16 团,也是 386 旅的。

你们这个部队的成分已经换了好几代了。研究一下党的传统、部队的传统、部队的历史很有好处,要很好地研究了解部队是怎么走过来的,怎样发展成为现在这么一支部队的。那时候部队就一些步枪加几挺轻机关枪,迫击炮就很少了。胜利以后,自己才搞装备,也从国外买了点,不多,主要是我们自己搞,搞到现在这个基础。现在又是一个大变化了。从编制上说起来,这个变化是相当大的。过去是单一兵种,现在成立集团军,搞合成。在“文革”中,军区、兵团、部队那么多,现在合并,缩减了一百万。这是部队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精兵简政。现在新疆和你们是不是一个军区?

(杨志成:是一个军区。)

过去是两个,现在合并了,这样就精干了。要明确新时期部队的任务,部队还是要准备打仗,当然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在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部队的任务是很明确的,就是打仗,目标就是打胜仗,那时候的战斗精神和现在不一样。后来进了城,参加抗美援朝,这一段工作是不错的。

“文革”开始后,就搞乱了,军队也吃了些苦头,支左呀,军管呀,等等。不管支左怎么样,总是在这期间出了不大好的人。支左对当时稳定局面是有好处的,但是你叫作支左,不是支右,现在最主要的危险不就是左吗?你支左,不是支右,支左搞以阶级斗争为纲啊,打击老干部啊,打倒“走资派”啊!损伤了国家的元气,也损伤了部队的元气。

到 1979 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开始,打仗就非常困难了,还得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打的那些底子。我们决死一纵队的部队当时正在云南。那个时候部队打这个仗简直没有办法,连统帅都没有。譬如说,当年的38团,38团是40师的,40师在“文革”后期有一个人,是林彪派去的,想把这个部队都撤掉。40师是14军的主力,他把14军尤其是 40师打成伪军,说它是阎锡山的部队。其中搞得最惨的是38团,其他也都挨整了,团长以上都要撤掉。到了对越自卫反击战,需要他们出来打仗了,连个当师长的都没有,找不到统帅。后来找到一个人,是当年 38 团的,是蔡爱清和刘有光的一个警卫人员,叫王永富。最后打得总算不错,打到越南,打进去了。

部队讲一讲传统有好处,历史是怎样的,部队是怎样锻炼成长起来的。这些部队早年在山西活动,现在说起来,统统地把它叫山西新军。这个新军,自己完全独立活动到 1940 年。1940 年以后就分别编入 120 师和 129 师了。但仍有若干部队还保留原来的番号。从最近安庆洙同志他们征集的历史资料看,新军最壮大的时候有四五万人,要是把地方部队加起来,他们说有七八万人。很难统计了,总之人不少就是了。

当时可以从阎锡山那里拿到一点钱,我们牺盟会再从地方搞点钱,部队就这样搞起来了。新军这个部队完全垮了的还没有,这是难能可贵的,现在要研究研究。

这个部队和红军不一样,它完全是在国民党统治区发展起来的,但又和红军交叉在一起,党的统一战线非常成功。不论是 212 旅还是 213 旅,也不论是决死 1 纵队,2 纵队,3 纵队,4 纵队,工卫旅,暂一师,当时都叫作山西新军,并不叫八路军。但是山西阎锡山方面也不完全看作他的部队,他也感到这是共产党领导的,带有统一战线性质的武装,我们也公开地给他讲统一战线。最近出了一个小册子不知你们看到没有,叫《决死队和牺盟会》。那还写得不够细致,后边的历史写得很少,甚至没有。这支部队从游击队发展起来,没有垮了的,就是 3 纵队在“十二月事变”中损失了几个团,后来也慢慢发展起来了。1939 年底以前,部队都是单独活动的,根据地里面也没有八路军,全靠新军自己独当一面。当然,路线、方针、政策都是党制定的。

部队怎么成了气候,譬如说我们是在跟日本人斗争中发展起来的,跟阎锡山顽固派斗争中发展起来的。那么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需要很好地研究一下。又譬如说,抗战八年中,在1940年以前的独立活动时期打下了一个基础,但那个时候战斗力并不强,开始的时候,学生的成分多,小知识分子的成分多,政治工作是好的,思想也是活跃的,接受党的方针、政策是比较快的。跟红军比起来,红军就没有我们这个长处。后来我们交换了一下,决死 1 纵队,包括 212 旅、213 旅在内的干部都作了一些交换。

知识分子加入工农红军,工农红军也往这边派干部。工农成分和知识分子的结合,使部队壮大起来。从此以后,在政治、思想工作方面决死队起了很大作用,而红军部队中的战斗作风,战斗传统也起了很大作用。从 1940 年开始,逐步参加了一些大的战斗。百团大战参加了 5 个团,决死 1 纵队的 25 团和 38 团牺牲比较大,最后的一次战斗中,3000 人的团打完仗剩下不到 600 人了,牺牲的牺牲,逃跑的逃跑,一个人背两条枪。57 团、59 团、212 旅也都参加了,主要在白晋线开展破袭战。打这个仗对部队有锻炼。从此以后,这个部队就跟老部队没有什么区别了,可以打硬仗了。

1942 年进入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敌人加紧进攻,天天扫荡。加之,又闹饥荒,没饭吃。但是最困难的时期,我们也坚强地度过来了,这一点我觉得很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这种革命精神和战斗作风一定要继承和发扬光大。后来日本人投降了,部队开始南下。刘金轩带领决死队的一些部队和一些地方上的部队南下了,实际上是独立行动的。还有一个部队后来到了新疆搞石油

(陈启军:是 19 军兼陕南军区的 57 师)。

实际上后来大庆的开发主要也是靠他们

(陈启军:由 212 旅演变的 57 师 169 团,去石油战线时又归建 55 师了)。

总之,把部队的历史回顾一下有很大的好处。目前,你们的主要任务是保证国家现代化建设有一个安定团结的和平环境。现在世界各国都搞军备竞赛,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威胁是存在的,搞得好了仗打不起来,搞得不好了可能打起来。我们国家穷,但也得搞点东西,比如导弹、原子弹。

回去告诉同志们,自己是共产党员,要知道该干什么。现在在中国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千百万的革命先烈为此献身。要好好教育部队,一是建设社会主义不要搞左的一套,不要跟着别人跑。二是不能丢掉我们的传统,尤其是艰苦朴素的作风。不要光看人家搞了多少多少钱。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冲锋在前,退却在后,现在讲得不够。讲传统时要讲两个方面,一方面要讲战斗作风,另一方面还要讲五湖四海。

你们今天来,我很高兴。尤其是高兴部队成了气候。你们读过高中没有?

(杨:读过)

读过高中很好,要努力工作。你现在多大了?

(杨:43 岁)

还是年轻化了。但和咱们在山西组建新军的时候比,你们还是大了点,那时候我是 27 岁。你们还是很有希望的,现在邓小平同志不是提出搞“两用”人才嘛,要很好地学习。

今天我就谈这些,你们还有什么要求,还要我帮什么忙?

(杨:我们打算 10 月初举行 55 师部队诞生 50 周年庆祝活动,请您给师史馆题写馆名和题词,邀请您和安主任到时候去参加。)

题词的事我答应下来。河西那个地方我去过,以后有机会我一定去。

(安:薄老,这次他们来看您,有两个愿望,一个是请您题词,一个是他们师在这次精简整编中撤销了 164 团和 165 团两个团部,163 团调整归 63 师指挥了。现在是师辖营体制,他们觉得这种编制不顺,想请您给有关领导同志打个招呼,说说话,恢复两个团部,调回163团归建,以保持部队的完整性。兰州军区已经给总部写了报告。)

兰州军区有报告吗?

(陈:有)。

那好,我虽然不管部队,但这个事我可以给尚昆、学智同志说一说。

(待续)

0 阅读:74

绿拂晓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