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联考“二元思辨”作文题精选​

老谢语文 2024-12-13 18:36:37

高三联考“二元思辨”作文题精选

01

“上岸”与“下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中,“岸”与“海”一直是两个相对立的意象。近年来,在社交媒体上,“上岸”这个词语的使用几乎被泛化到生活的各类领域。考研成功叫上岸,考公务员成功叫上岸,考上重点初高中是上岸……,有人认为,“上岸”引申自“脱离苦海”,也有人开玩笑说,没“上岸”,就意味着一直泡在“水”里。

而90年代曾出现一个热词——“下海”。“下海”原指渔民到海上捕鱼。改革开放之初,一些人,主要是政府机关人员、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放弃在传统体制内的职位,转而到新的领域创业经商、谋求发展,也被称为“下海”。

将“上岸”与“下海”联系在一起,或许有更多值得思考的内容。

请结合材料,联系社会人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由三段文字组成。第一段首先引出“岸”和“海”这两个相对立的文化意象,然后由此引出第二段和第三段对“上岸”和“下海”的相关分析。第二段借助近年的社交媒体热点,列举了现实生活中“上岸”的一些案例,引出“上岸”这一话题,并结合相关案例对“上岸”做出解说,如“求学路上晋级”,如“获得理想的工作”;并由此进一步对“上岸”做出阐释,即脱离动荡、存在风险的境地,来到更加稳定、安全的地方。第三段则借助90年代热词引出与“上岸”相对的“下海”。如果说“上岸”是对稳定踏实生活的追逐,是脚踏实地的生活状态,那么“下海”则是面对生活、理想时敢于尝试、勇于冒险。如何才能“上岸”?需要脚踏实地地付出,需要执着地奋斗。如何才敢“下海”?自然需要敢为的魄力,需要勇于尝试的精神。考生应结合这些案例,联系实际,展开对“上岸”和“下海”其内涵的思考。试题还要求联系社会人生展开思考,写作表明自己的看法,由此可见,本次作文需要我们继续思考“上岸”“下海”“人生”三者之间的关系。

行文构思上,考生可以用材料引出话题,如“上岸”或“下海”,接着思考面对现实生活,如何才能“上岸”,或者怎样才能勇敢“下海”,并列举相关青年事例进行证明,最后发出呼吁,回扣标题。当然,也可以将“上岸”与“下海”进行比较,并指出对于当今亟待伟大复兴的中华民族来说,我们更需要追求稳妥、不断进步的“上岸”,还是敢于尝试、勇敢创新的“下海”。

【参考立意】

1.做新时代青年,脚踏坚实土地,登上理想之峰。

2.用勇敢坚毅“下海”,用执着奋斗“上岸”。

3.不经“下海”的风险,如何会有理想的“上岸”?

【参考范文】

01 求稳“上岸”,求新“下海”

近年来,“上岸”一词逐渐被扩大到生活领域的各项成功,如升学、求职等。而在90年代,热词“下海”又指人们脱离传统工作,转向新领域的开拓。“上岸”还是“下海”?这或许是许多人生活的课题。而在我看来,应将二者联系起来,求稳“上岸”,求新“下海”,稳中求进,才能行稳致远。

“上岸”意味着一个阶段的成功,也意味着下一阶段的确定性和稳定性。稳定无疑是人生中重要的部分,它带给人们的不仅是温饱的生存基础,亦是精神上的安全感。而“下海”则意味着新的挑战与探索,也意味着不确定性,是熵增的过程。它给予人们的是崭新的机遇和改变人生的可能性,带来了也许是更宝贵的人生体验和成就感。由此看来,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促成灿烂的人生,而“上岸”在一定程度上是“下海”的基础。

那么,为何当代年轻人如此渴望上岸?不上岸就一定无法“脱离苦海”吗?我认为,这种对“上岸”的渴望或许源自于当下时代的不确定性,它迫使人们追求稳定。老舍曾说:“经验是生活的肥料。”在“内卷”的浪潮和同龄压力日渐严重的背景下,我们常常沉浮于成绩与生计的成败之中,长期的不确定性使人空前疲劳。此时,“上岸”的成功让努力得到了肯定,短暂的确定不失为满足感的一大来源。

若用追求稳定的视角来看,90年代的“下海”浪潮无异于自投苦海,可事实并不尽然。王小波曾有言,“站在时代的风口,一头猪也能飞起来。”改革开放的浪潮让深圳的渔村变为商业都市,也能让普通的劳动人民一夜鱼跃龙门。同时,追求心之所向亦是“下海”的一大原因。正如余秋雨辞去上海戏剧学院职务,去游历河山、书写华夏一般,一成不变的生活并非所有人的追求。不断挑战、不断尝试,才能让生命如源头活水般澄澈明亮。

在当下的时代,“下海”的精神亦有其独特的价值。“上岸”并非努力的结束,而是新阶段奋斗的开始,创新创意、尝试探索的品质依旧珍贵。自媒体的爆炸式发展让我们看到了人生的多种可能,在编老师可以直播讲题,博士也可以趣味科普……“上岸”的稳定能提供“下海”的资本,让我们抓住时代机遇,大胆突破,一头扎入充满不确定性的挑战之海,为仅此一次的人生开辟不同可能。

人生,既要有咬牙坚持上岸的努力意志,又要有下定决心下海的勇气;既要有求稳的耐心,又要有求新的魄力。将二者有机结合,求稳“上岸”,求新“下海”,我们才能行稳致远,稳中求进。

02 海中深潜,可见岸上之繁华

触碰海水,总会有恐惧涌上心头;置身海中,四周茫茫一片望不到头;沉入海底,巨大的压力让人不得不低头。因此人们总是惧怕了入海,渴求着上岸。可是,我们却忘记了,正是海的磨砺,让我们在岸上更好的生活,正是海的广阔,让我们在上岸之后,想去追寻更远处的风景。海中深潜后,方见岸上之繁花。

有人认为,入海何来的好,待在岸上,就不用挣扎,想去哪去哪。诚然,不入海则无需经历浪涛袭卷时的惊心动魄;也的确,无数入了海的人都在扑腾着游往岸边。但人们也一样常言“不经历风雨,何以见彩虹?”没有在海中挣扎过的人,也许生来优越,可他们只能看到一片有限的天地,也以为世界就只有他们所生存的地方那么大。他们没见过海底绚烂的海草,神奇的生物,也不会知道遥远的热带丛林、覆雪的西伯利亚平原,这样的岸上生活是无滋无味、缺少色彩的。

反观那些上了岸之后又反复入海的人。他们坚信,积压在那羽翼上的巨大压力终有一天会化为动力,让他们飞得更高更远。我想起改革开放之初“下海”的人们,他们在海中寻一方独属于我们的天地,在那个天地中产出的海鲜、水草让这个世界焕然一新。我想起面对美国芯片封锁,“下海”自主创新研发的华为,那一次次的深潜,让大海翻涌起独属于中华民族的浪花,看到更广阔的天地,自得地走向更为遥远的地方,享受繁花的盛开,这便是“深潜”带来的意义。

而对于“上岸”的解释,人们的看法各有千秋。怎么才是真正的上岸?我想,岸上的生法也并非是永恒的,人生这么长的时间,哪有一劳永逸的“上岸成功”。所以,我们所认为的考研成功,考公成功,那都只是爬上了大海中的几座岛屿。往后还有那么远的路要走,那么大的世界要闯,哪能成功一次就止步?而后来的我们会发现,即使有一天我们是爬上了欧亚大陆这样的岸,走着走着,依旧会看到一片海。那时我们已看过欧亚大地上的无限风光,人间烟火。也许我们会修整一会,停留一会,但前方的路仍需去走,因为我还想去看东非的草原,南美的雨林。所以“岸”,永远不止于我们看到的那一方天地。再次启程,再次入海又再次深潜。游过海里的南北东西,方见得岸上的繁花开遍。

潜入海底,在那里掀起你的浪花,让大海为之翻涌;潜入海底,去创造奇迹,让大海为之歌吟,期待着有一天,你站在岸上,望着远处的极光,与雪山并肩,做好了再一次下海的准备。

02

“进”与“止”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孔子曾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明初文学家刘基曾说:“知进而不知止者,虽得必失。”“进”与“止”体现了古人求学修业、立身处世的态度与智慧。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生活,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审题指导】本次作文题目源自孔子与明初文学家刘基关于“进”与“止”的论述。孔子的论述中“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比喻在积累知识或修养品德的过程中,如果因为种种原因而停止不前,那么这个停止的责任在于自己。强调了个人在追求目标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表明即使只是刚刚开始堆积土壤(象征微小的进步),只要持续努力,就能不断前进。体现了坚持不懈、持续努力的精神。刘基的论述中“知进而不知止者,虽得必失”指出只知道盲目前进而不懂得适时停止的人,即使暂时取得了成功,最终也会因为缺乏反思和调整而失去所得。强调了平衡与智慧的重要性。两则材料共同探讨了“进”与“止”之间的平衡与智慧。材料中一则重在劝导我们要“进”,要持之以恒地进取;一则重在告诫我们要“止”,要适可而止。命题人是在引导考生思考,在求学修身、立身处世方面,应该如何处理“进取”和“知止”之间的关系。实际上,进与止是辩证统一的,人应有所追求,积极进取,奋进有为,不然人生空虚平淡,无所作为。同时,人也应该知止,行到水穷处,走到盈满时,要适可而止、当止则止,这也是一种智慧。不知止地一味求进,会盛极必衰;不求上进地一味止息,会荒废生命。【参考立意】1.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2.修身进德无止境,追名逐利适时止。3.当进,勇往无前;当止,及时抽身。【参考范文】

进如风雨,止如丘山

长风深入内陆,虽历经险阻却一路向前;大河东流入海,纵澎湃汹涌也止步于斯。人生在世,应该具备长风“进”的勇气和大河“止”的觉悟,真正做到当进则进,该止则止,让人生行稳致远。

为家国大义,当大步前进;求个人私利,应适可而止。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家国情怀,一直忧以天下,乐以天下。为了家国大义,有人“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有人“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还有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样的人具备大无畏的勇气,可以不惧山高水长,一路大步向前。我们应该像他们一样,为了家国大义,山拦水阻无所惧,越是艰难越向前。这是“进”的智慧,与此同时,也要有“止”的理念:在个人私利方面,要能够守住底线,不因私害公,因小损大,要取之有道,适可而止。如此,才不会一味“掉进钱眼里”,见小利而忘大义。这样才算在义利方面正确处理好了进与止的关系。

为心中情怀,当一往无前;因鸡毛蒜皮,要一笑而止。

当年,孔子身处礼崩乐坏的春秋乱世,明明知道自己的理念很难被统治者接受,却依然带着弟子周游列国,一路散播“仁义礼智信”的星火。他为了心中情怀,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虽千万人吾往矣”。与此同时,他在个人琐事方面,一向豁达大度,就算阳虎等人多次冒犯自己,也能淡然处之,一笑而止。在大情怀与小事情方面,孔子进与止的做法无比明智,值得吾辈奉为圭臬,切实笃行!

为长远发展,当进如风雨;见眼前诱惑,当止如丘山。

很多时候,我们总会面临短期与长远的选择。长远的追求如天边星辰,短期内可望而不可即;眼前的诱惑,却像窗边的玫瑰,伸出手臂就可以摘取。于是,很多人为“玫瑰”而进,却望“星辰”而止。这样做,看似嗅到了芬芳,其实错失了辽阔星空。禅宗有言:“不因一叶障目,而不识神秀岱宗;不为一朝风月,而不解万古长空。”生而为人,应该践行这样的理念:为长远发展,当进如风雨;见眼前诱惑,当止如丘山。如此,才算在长远追求和眼前诱惑方面进止得当,才能向着星辰大海的征途不断前进!身为时代青年,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可以进如风雨,为大义,为情怀,为长远;也可以止如丘山,因小利,待琐事,临诱惑。进,是向前挺进,以得海阔天空;止,是收手止步,以得风平浪静。知进走得更远,知止走得更稳。唯有如此,才不会患得患失,进退维谷。让我们该进则进,当止则止,进如风雨,止如丘山吧!

0 阅读:1
老谢语文

老谢语文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