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能看到一些让人五味杂陈的新闻——北大硕士去做家政,清华博士送外卖。
高学历从业低门槛工作的现象越来越多,让不少人开始怀疑:“这书,白读了吧?”
过去,父母、老师总是告诉我们:“好好读书,考个好大学,人生就稳了。”
但随着大学扩招,文凭不再是稀缺资源,高学历与高收入、高地位之间的等号,正在被现实一点点抹去。
学历的光环,正在褪色
1999年,中国开启高校大规模扩招。
从当年的84.8万名毕业生,到2023年的1158万,增长了近14倍。
这意味着,曾经凤毛麟角的大学生,如今变得“遍地都是”。
一方面,扩招确实让更多人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提高了整体国民素质;
但另一方面,市场并没有那么多高薪岗位来匹配如此庞大的毕业生群体。
学历多了,文凭的“购买力”自然下降。
就像货币超发会导致通货膨胀,学历也经历了类似的“贬值”。
如今,一些基础性岗位开始要求本科甚至研究生学历,并不是因为工作本身需要这么高的知识储备,而是用文凭来筛选应聘者——这也是企业节省招聘成本的一种方式。
就像前段时间,一家咖啡店贴出招聘启事:“咖啡师,本科及以上学历”。
当被问到为什么时,店长的回答很现实:“不是非要本科,但应聘的基本都是大学生,不设门槛的话,简历太多,看不过来。”
学历高了,机会真的就多了吗?
学历,只是一张通行证
文凭确实能让你站在更高的起点,但它不能决定你能走多远。
企业喜欢高学历应聘者,不是因为他们懂得更多的专业知识,而是因为高学历往往意味着:
能耐得住枯燥、坚持学习
遵守规则、服从管理
具备一定的理解和执行能力
这些特质,确实是合格员工的基础。
但问题是,学历只是刚毕业时的一块“敲门砖”,用它找工作可以,但想凭学历一路顺风顺水,那就太天真了。
毕业后的前几年,学历可能会为你带来优势。
但在职场上,真正决定一个人能否走得远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变化的能力、以及敢于跳出舒适区的勇气。
如果一个人只把学历当作安全感的来源,那么他很可能会在未来的竞争中陷入困境——因为学历的作用是边际递减的,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却在不断升级。
高学历,可能是“隐形牢笼”
学历越高,投入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成本就越大,很多人就会越害怕失败,越不愿意冒险。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高学历者更倾向于选择一条“稳妥”的道路——考公、考编、进大厂,而不是去创业、探索新领域。
因为一旦失败,学历的光环可能就不再是加分项,反而成为一种“束缚”,让人不敢轻易尝试新方向。
但现实是——上学的时候,做题是最快的成长;
进了社会,失败才是最快的成长。
真正取得成就的人,往往是那些敢于突破“标准化路径”、敢于尝试未知的人。
他们不拘泥于学历的框架,而是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尝试,让自己变得更有价值。
爱因斯坦、乔布斯、马斯克、毕加索……
这些在各自领域里创造非凡价值的人,靠的从来不是学历,而是思维方式、创新精神和持续学习的能力。
学习,不等于学历
真正有用的学习,不是拿到一张更高的文凭,而是培养出终身学习的习惯,让自己随时可以适应新的环境、新的挑战。
学习,要学什么?
✅学会逻辑思维:
无论做什么行业,思考问题的方式决定了你的高度。
✅学会技能提升:
你想做自媒体,那就学选题、学写作、学流量运营;
你想创业,那就学营销、学财务、学商业模式。
✅学会如何适应变化: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最重要的能力就是能快速学会新东西,并把它应用到现实问题中。
学历可以帮你进入职场,但它不能决定你能走多远。
真正打开更多可能性的,是你持续学习的能力。
所以,你想要的到底是一张更高的学历,还是一个更强的自己?
凡凡
真他么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