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司马懿按理说绝对和“忠诚”两个字不沾边,魏明帝曹叡临终前嘱托他辅佐年幼的曹芳,但司马懿却发动“高平陵之变”将军政大权掌握到了自己的手中。司马懿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先后掌权,其孙司马炎更是篡魏自立,建立了西晋王朝。
司马懿虽然有着枭雄之志,但其弟司马孚却似乎与他不同。根据《晋书》记载,司马炎称帝后将曹魏末代皇帝曹奂贬为陈留王,此时司马孚曾拉着曹奂的手泪流满面道:“臣死之日,固大魏之纯臣也。”有人相信司马孚一直忠于曹魏,但也有人批评他自称忠臣,但却曾经帮助司马懿夺权,因此不过是沽名钓誉罢了。那么,司马孚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
东汉光和三年(180年),司马孚生于河内郡温县,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一带。从他的字“叔达”就可以看出,按照“伯仲叔季”的排行,字仲达的司马懿应该是兄弟中的老二,而司马孚则排行第三。和才华横溢却有些特立独行的兄长不同,司马孚性格谦和宽厚,从不与人结仇,可以说人缘极佳。
值得一提的是,司马孚先是被曹植征辟为文学掾,后来又被曹操封为太子中庶子,成了曹丕的属下。曹丕登基后,司马孚历任黄门侍郎、清河太守等职,他反对大动干戈,主张将重点放在改善民生、发展生产上。曹丕驾崩后,其子曹叡继位,在听说司马孚颇有兄长司马懿的风范后,曹叡急忙任命他为度支尚书,并欣喜地表示:“吾得司马懿二人,复何忧哉!”
曹叡驾崩后,年幼的曹芳继位,大将军曹爽与司马懿一同作为托孤重臣辅政。曹爽曾是个谦逊谨慎的人,但在位高权重后便开始排挤司马懿,将大权揽于一身。曹爽专权期间,司马孚无心参与争斗,史载:“不视庶事,但正身远害而已。”
司马懿
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同曹芳外出扫墓发动了政变,他亲自率军屯驻于洛水浮桥,而司马孚则与司马师一同镇守司马门,控制住了京城。这场事变过后,曹爽被诛灭三族,司马懿则成为了曹魏政权的实际掌控者。因为帮助兄长夺权的“功绩”,司马孚此后历任侍中、司空、太尉等职,还被封为了长社县侯。
嘉平六年(254年),中书令李丰、光禄大夫张缉为除掉司马师发动叛乱,司马师将其平定后为了立威宣布废掉曹芳。尽管史书中称司马孚并没有参与废立之事的谋划,但在请求废黜曹芳的奏疏中,“守尚书令太尉长社臣孚”的字样赫然出现在了首位。可以说,尽管司马孚没有主动参与,但也是默认接受了司马师举动的。
西晋建立后,晋武帝司马炎封司马孚为安平王,而且每年元旦举行朝会时都允许他乘车上殿,自己则走下台阶恭迎。司马孚落座后,司马炎又亲自为其斟酒祝寿,种种殊荣都体现了司马炎对司马孚的敬重。然而,司马孚对此非但不感到荣幸,还时常忧虑不安。泰始八年(272年),司马孚以九十三岁高龄去世,临终前留下遗言道:“有魏贞士河内温县司马孚,字叔达,不伊不周,不夷不惠,立身行道,终始若一,当以素棺单椁,敛以时服。”
司马孚
如果一个人装了一辈子好人,那他就是好人,评判司马孚也适用同样的道理。不管是曹奂被迁往金墉城时流泪送行,还是直到临终前仍自称“魏贞士”,司马孚对于曹魏的忠诚是毋庸置疑的。至于帮助兄长夺权,当时曹爽与司马懿势同水火,如果任由曹爽继续专权,司马孚恐怕也会遭受牵连而自身难保。如此情况下,司马孚采取措施反抗也属于人之常情。
在司马氏篡权的过程当中,司马孚并没有积极响应,史书也证明他并没有参与废立之事的谋划。当然,口口声声忠于曹魏的他并没有阻拦侄子、侄孙操控乃至颠覆曹魏政权。但反过来想,他就算出言阻止也不可能取得任何效果,那又何必行徒劳无功之事呢?
综上所述,身为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的确对于司马氏专权和后来西晋的建立起到了些许贡献,但这很难说是出自其本意。至少从表面上看,司马孚对于曹魏是比较忠诚的,只不过篡逆的恰好是自己的亲属,这让他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作为名士,司马孚固然有塑造忠君爱国形象,从而为自己赢得清名与赞誉之嫌,但曹魏覆灭后他仍念念不忘,甚至临终都坚持以魏臣自居,这就实在难能可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