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八旗武官收入远高于绿营,但其收入各方面记载十分混乱

史海撷英 2025-01-18 18:02:06

八旗制度是清朝的根本制度,依托此制建立起来的八旗军更是清廷的核心,在待遇上得到了清廷的精心“呵护”。在入关前,八旗军由于实行兵民合一的制度,没有建立完善的军饷制度。直到顺治初年入主中原后,建立了八旗常备兵制,使八旗军成为职业军队,并发放固定的军饷养军。而八旗军内的武员更是旗军的支柱,清廷对这个群体非常倚赖,更为这个群体提供了优厚的待遇,下文就来说说八旗武官的收入情况。

八旗将领的俸银、禄米、养廉银、丁粮马乾等收入,此为平时应得收入

禁旅八旗武官待遇

俸银和禄米

八旗军官俸禄标准于顺治元年(1644年)开始制订,其间经过多次变化。根据《清朝文献通考》记载,顺治元年(1644年),年俸禄标准为八旗都统(从一品)81.6两、副都统(正二品)67.5两、参领(正三品)39.3两、副参领(正四品)27.3两、佐领(正四品)27.3两、骁骑校(正六品)15.2两、护军校(从六品)12.4两、前锋校(从六品)12.4两等等,无论官品大小,岁支禄米12石,“禄米文自一品至九品,武一品至试职俱十二石”。

顺治五年(1648年),又再次提高八旗军官的俸禄,为都统140两、副都统130两、参领120两、佐领100两、骁骑校60两,禄米支放标准“每银二两给米一斛”(一石等于二斛)。直到顺治十年(1653年),八旗军官的俸银第三次加增,其禄米标准“俸米视俸银每银一两给米一斛”。并在雍正三年(1725年)进行微调,并成为有清一代的定制,“永为定例”。

正一品领侍卫内大臣:年支俸银180两,年支禄米180斛。从一品都统:年支俸银180两,年支禄米180斛。正二品副都统、统领:年支俸银155两,年支禄米155斛。正三品一等侍卫、参领等:年支俸银130两,年支禄米130斛。正四品二等侍卫、副参领、佐领等:年支俸银105两,年支禄米105斛。正五品三等侍卫:年支俸银80两,年支禄米80斛。正六品骁骑校、蓝翎侍卫等:年支俸银80两,年支禄米80斛。从六品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等:年支俸银60两,年支禄米60斛。

武职养廉

八旗军官发放武职养廉大约开始于雍正五年(1727年),顾名思义是出于平时俸禄太低,为了培养军官的廉洁而发放,只不过雍正五年(1727年)发放的武职养廉银属于恩赏性质,并没有形成统一制度,支给可能也比较混乱。《清世宗实录》记载:“各省将军,俱已量给养廉银两,惟奉天、黑龙江、船厂(吉林)三处将军并无养廉之项。著将长芦盐课余银内,动用六千两,分给三处将军。至旗下大臣及有职掌之官员,亦宜量给养廉。著动用两浙盐课余银一万两,分给两翼前锋统领、护军统领、前锋参领、护军参领、前锋侍卫等。再动用两淮盐课余银二万四千两,分给八旗都统以下至参领等官。”

在乾隆年间才制订了八旗武职养廉银的定制,乾隆十年(1745年),颁发禁旅八旗军官养廉银标准,“在京八旗大臣,每年额给养廉银八万六千两”,标准为正一品领侍卫内大臣900两;从一品满洲都统700两;从一品蒙古、汉军都统和正二品前锋统领、护军统领600两;正二品满洲副都统500两;正二品蒙古、汉军副都统、从一品内大臣、从一品散秩大臣、正二品銮仪使、正三品内府三旗护军统领、正三品步军翼尉、正三品上驷院卿、武备院卿、奉宸院卿400两;正三品健锐营翼长、火器营翼长、围困场总管200两;正三品翼领100两;从一品步军统领880两。

其余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各参领,印务章京,八旗护军各参领、圆明园三旗各参领,两翼前锋参领,侍卫、健锐、火器营管总参领,八旗察哈尔总管等官,“每年俱按大臣养廉支剩银两,尽数分给”。

随甲银

所谓“随甲银”也称“亲丁名粮”,是给禁旅八旗将领的空额,有关将领按其级别以各自空额按月领取钱粮。此制原在禁旅八旗和驻防八旗、绿营中颁行,但随着养廉银制度的推行,驻防八旗和绿营的随甲银被取消,禁旅八旗的随甲银却得以保留(嘉庆年间尚有颁发随甲银的记录)。

标准为:领侍卫内大臣、满洲都统给8名;蒙古、汉军都统、前锋统领、护军统领给6名;满洲副都统给4名;蒙古、汉军副都统给3名;内大臣、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给2名;前锋副参领、护军副参领、骁骑副参领、前锋侍卫给1.5名;八旗佐领、内府三旗佐领给1名;步军统领给5名;步军翼尉给4名;协尉给3名;副尉、捕盗官给2名;步军尉给1名。“每亲随(随甲)一名,月饷银三两,米二斛,折银一两”,就是说每个空额值4两银。

对于禁旅八旗的军官来说,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以领侍卫内大臣为例,全年可获得384两随甲银,相当于其养廉银的三分之一强,对其经济收入是一个很大的“补强”。

驻防八旗武官待遇

俸银和禄米

驻防八旗的俸禄标准,清代一般官书,无论是《大清会典》或是《清会典事例》均缺载,倒是在八旗的专志中大有提及。考察《驻粤八旗志》、《荆州驻防志》、《福州驻防志》等志书,驻防八旗的俸银应该与禁旅八旗相差不大。如广州驻防,从一品将军180两,正二品副都统155两,从三品协领130两,正四品佐领105两,正五品防御80两,正六品骁骑校60两,九品笔帖式21两。荆州驻防与广州驻防俸银标准基本相同。

驻防八旗的禄米支给则非常混乱,搞得人非常迷糊,《户部则例》就有极其矛盾的记载,前文还说“驻防官员额支正俸银两外,各给家口米石,不另给俸米”,但下文集中写道部分地区是发放俸米的,如在畿辅昌平、密云、古北口等地和河南开封、山东德州、山西太原的驻防八旗,浙江和福州的水师一律支放禄米。山海关驻防官给旗地代替禄米,而大部分驻防官员则发放的是家口米石。

额外补贴

除了俸银和禄米之外,每年还发放驻防八旗“心红纸张银”或“煤炭银”、“纸朱银”,其发放目的就是支持驻防八旗武官的办公用度。其支给相较于绿营的整齐划一,从名目上和数量上显得混乱不堪,如各处驻防将军明明品级一样,但发放标准根本不一致,且数量上相差悬殊,然各省绿营提督的心红纸张银可是统一标准的,根本没有如此参差不齐的现象。

发放标准为:福州将军185两,广州将军150两,荆州将军120两,成都将军60两,江宁将军40两,杭州将军22.4两,绥远城将军17.52两,密云副都统印房及左右两处 100两,京口副都统80两,热河副都统40两,察哈尔都统印务77.55两,右卫104两,乍浦水师副都统11.2两,山海关副都统10两,福建水师协领7两,开封城守尉20.8两,太原城守尉8.2两,右卫城守尉8.2两,保定城守尉7.4两,雄县、固安、三河、霸州、玉田、宝坻、东安、卢龙、良乡、采育防守尉3.7两,顺义、冷峰口、喜峰口防守尉2.4两,罗文峪防守尉1.2两,沧州防守尉0.7两。

养廉银

驻防八旗的养廉银直到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才开始议准统一定例。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因新设成都将军,遂又更定养廉银,此标准遂成为之后的定制。

直省、畿辅、东北驻防:盛京将军2000两、黑龙江将军1500两、吉林将军1500两、江宁将军1500两、福州将军1500两、广州将军1500两、杭州将军1500两、荆州将军1500两、西安将军1500两、成都将军1500两、宁夏将军1500两、绥远城将军1500两、察哈尔都统800两、盛京副都统700两、黑龙江副都统700两、吉林副都统700两、福州副都统700两、西安副都统700两、密云副都统700两、热河副都统700两、广州副都统700两、宁夏副都统700两、成都副都统1000两、凉州副都统800两、乍浦副都统800两、江宁副都统600两、京口副都统600两、杭州副都统600两、归化城副都统600两、荆州副都统600两、青州副都统500两、山海关副都统500两、察哈尔副都统500两、太原城守尉200两、右卫城守尉200两、开封城守尉200两、保定城守尉100两、沧州城守尉100两、驻防笔帖式30到50两。

新疆南北路驻防:伊犁将军3000两、定边左副将军1500两、定边等处满蒙参赞大臣700两、察哈尔领队大臣900两、锡伯领队大臣900两、索伦领队大臣900两、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1500两、塔尔巴哈台领队大臣800两、科布多参赞大臣700两、科布多帮办大臣520两、乌鲁木齐及巴里坤各处城守尉400两。

伊犁总理大臣2000两,阿克苏总理大臣2000两,两地协办大臣1200两,两地领队大臣1000两;叶尔羌、喀什噶尔两地总理大臣1500两,协办大臣1000两,领队大臣800两;乌什、库车、和田、喀喇沙尔、鄯善、乌鲁木齐六地总理大臣1200两、协办大臣800两、领队大臣600两;巴里坤、哈密两地总理大臣1000两、协办大臣600两、领队大臣500两。

从数据上看,大部分驻防八旗的养廉银是支给将军、副都统、领队大臣、参赞大臣这样的地方驻防大员的,所得极多,一般是正俸的十多倍。如广州驻防八旗,副都统以下并不支放养廉银。而一些给城守尉、笔帖式支放养廉银的地区,其数额也是非常有限。而新疆则比较特殊,伊犁将军的养廉银比内地将军高出1000两到1500两,城守尉养廉银竟是内地4倍,可能是边疆服役条件较内地艰苦,故优厚发给,也是情理之中。

丁粮马乾

“丁粮马乾”是驻防八旗将领,占有丁口、马匹的制度,每占有一名丁口,便可以领取相应的米粮,每占有马一匹,便可以领取草料或草料折银。虽然大部分驻防八旗将领不支禄米,但丁粮马乾制度却弥补了这个遗憾。此制最早实行于顺治十三年(1656年),“各省驻防都统,限定家口六十名,副都统四十名,参领三十五名,防御三十名,兵二名,均给月粮”。几经变动,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成为定制,标准如下:驻防将军:家口40名,马50匹;副都统:家口35名,马40匹;协领:家口30名,马30匹;佐领:家口20名,马20匹;防御:家口14名,马15匹;骁骑校、有品级笔帖式:家口12名,马10匹;未入流笔帖式:家口7名,马6匹(理论上大建月支米2.5斗,小建月支米2.4斗)。

但实际执行根本就是“乱七八糟”,和这个官方法定标准大相径庭。考察各地驻防志,以广州驻防为例,将军只占有家口60名,而不是法定的家口40名,马50匹;副都统占有家口35名,马8匹,远远低于法定标准。而福州驻防不管大月、小月每一名家口都支米2.5斗。荆州驻防发放丁粮干脆折银,并非实支。

“丁粮马乾”对于驻防将军来说,也是一笔非常重要的收入,以广州驻防将军为例,一年丁粮收入高达白米176.976石,标准远远高于禁旅八旗武职一品的都统(90石)。

除了这些法定俸禄和补贴,各地驻防还有因地制宜的各种补贴,比如仪从银、四季津贴银等等,标准不一,就不详细展开了。

禁旅八旗和驻防八旗旗地

无论是禁旅八旗还是驻防八旗都有旗地,旗地产生的地租可以补贴八旗官兵。据《石渠余纪》记载,禁旅八旗的旗地有14万顷,“各旗官兵分拨庄田以顷计者,十四万九百有奇”。而驻防八旗的旗地记载比较零散,且远远少于禁旅八旗,数目载于《钦定八旗通志》,如宁夏驻防有旗地26顷、德州驻防有旗地255顷等等,至于其中的地租,八旗军官可得多少就难以计算了。

战时补贴

出征行装银

所谓“出征行装银”,就是官兵在出征的时候,朝廷发银给出征的八旗官兵一次性发放银两,用于备办行装和赡养家口。

禁旅八旗:王、公、侯、伯赏俸1年;镇国、辅国、奉国等将军,子、男、轻车都尉按一、二、三品大臣标准赏俸2年;职任大臣官员及世职官员按品级赏俸2年。

东北驻防八旗:将军350两,副都统300两,总管、城守尉250两,协领、参领赏银180两,防守尉、佐领150两,防御120两、骁骑校80两。直省驻防八旗:将军、都统以下各赏俸1年。

出征盐菜银和出征口粮

“出征盐菜银”也可以说是出征行粮,是战争期间按月给发的出征官兵的出征补贴。根据《户部军需则例》标准如下:

禁旅八旗:经略大将军:本人月支15两,跟役60名(每名盐菜银0.5两)需30两。将军及大将军之副将:本人月支12两,跟役40名,需20两。将军之副将:本人月支12两,跟役32名,需16两。参赞大臣:本人月支12两,跟役28名,需14两。都统:本人月支12两,跟役24名,需12两。前锋统领、护军统领、副都统:本人月支12两,跟役20名,需10两。御前侍卫:本人月支9两,跟役16名,需8两。营总、翼长:本人月支7.2两,跟役10名,需5两。头等侍卫、前锋参领、护军参领:本人月支4.2两,跟役8名,需4两。二等侍卫、前锋侍卫、副护军参领、副参领:本人月支4.2两,跟役7名,需3.5两。三等侍卫、蓝翎侍卫、佐领、委署前锋侍卫、委署护军参领:本人月支4两,跟役6名,需3两。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骁骑校、署前锋校、署护军校、署骁骑校:本人月支2.5两,跟役3名,需1.5两。

驻防八旗:驻防将军、都统:本人月支12两,跟役24名,需12两。副都统:本人月支12两,跟役20名,需10两。总管、城守尉:本人月支9两,跟役16名,需8两。营总:本人月支7.2两,跟役8名,需4两。协领、参领:本人月支4.2两,跟役6名,需3两。防守尉、副参领:本人月支4.2两,跟役5名,需2.5两。佐领、防御:本人月支4两,跟役4名,需2两。骁骑校、恩骑尉:本人月支1.5两,跟役1名,需0.5两。

而根据《户部军需则例》,出征口粮的定例为“日支口粮米八合三勺”,如果作战任务繁重也会加增到每日一升左右。

与绿营武官待遇比较

就八旗和绿营的年俸来看,绿营的军官比八旗低得多。以同样为从一品将军和提督为例,将军的俸银高达180两,而提督则只有81两。但是绿营将领在年俸之外,还有薪银、蔬菜炭烛银、心红纸张银三项,提督加起来可领取524两。尽管八旗也有薪银、心红纸张银,但并不是普遍应得项目,所以在基本工资当年绿营的武官平均比八旗的武官为高。

且绿营武官在养廉银上也要比八旗武官高,以提督为例,普遍关支2000两,比大部分驻防将军高出500两。但要注意的是,八旗将领一般还有旗地和支发禄米,这一点是绿营享受不到的,平时来看,八旗武官和绿营武官薪资水平应该是伯仲之间。但一旦到了战时,八旗的待遇就要远远好于绿营了。以出征行装银为例,东北的驻防将军高达350两;京城官员赏2年俸银,对禁旅八旗的都统来说就是360两。但提督给2年俸银,只有162两,相差2倍还要多。

而在出征盐菜银为例,虽然绿营武官本人的盐菜银和同级别八旗武官的盐菜银数目几乎一样,但绿营武官的跟役是不支发盐菜银的。所以在战时补贴上绿营武官远远逊色于八旗武官。

很显然,清廷非常重视八旗武官的待遇,让其生活优渥使其为清廷更加尽职尽责。但随着清廷日益衰弱,八旗将领的待遇也随之大为削减(如绥远城将军原应得养廉银1500两,晚清时期被扣至586两),入不敷出的问题极其严重,这个现象昭示着八旗军日薄西山的命运。

0 阅读:7
史海撷英

史海撷英

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