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季,甘肃、黑龙江、吉林、安徽、江西、贵州、广西等七省从高中一年级开始实施高考综合改革,至此,全国已有四批共21个省(市、区)进入高考综合改革。
此次高考综合改革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改革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改革将给同学们带来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一、为什么要高考综合改革?
第一,招生制度需要适应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
数据显示,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50%,中国高等教育即将进入普及化阶段。义务教育巩固率也已经超过93%。在这样的背景下,单一的考试方式、录取方式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新需求了,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区域、城乡入学机会存在差距,中小学择校现象较为突出,加分造假、违规招生现象时有发生。
第二,高考的公平性遭遇严重的挑战。
高考公平一直是高考制度追求的目标,但是现有的高考公平性在执行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偏差。比如高考加分项,其中奖励性加分设计的初衷是为了打破唯分数论等问题,但是体育艺术特长、科技竞赛获奖或者优秀的学生干部、三好学生给予适当的加分,却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失控现象。
另外就是时代的发展产生了新情况、新问题,使高考的公平性面临新的挑战。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不断提高,弱势群体,如西部地区、偏远地区、少数民族他们的子女入学机会是否公平的问题日渐突出。
第三,高考生更加有机会。
改革前高考必考科目是语文、英语、数学。选考是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综合就是让考生头疼的科目,因为里面的三科已经打包好了,不能拆分。现在能拆分了,对考生来说自主性就大很多,很多科目可以自由组合。大大提高了自主选择学习的机会。
除了语文、英语、数学外,还可以选择物理或历史。还可以自由选4科其中的两科做组合。有大部分擅长理科的考生,不太喜欢生物而喜欢地理,这样下来这类考生高考就能多考分数。
选科的重要提示:
从总体这些年高考已经改革的省份来看,新高考的实施是利大于弊,这也是新高考覆盖面稳步推进的关键所在。但是,如果考生和家长只注意到了选科考试带来的好处,只是想着将分数最大化而功利性选择考试科目,故意避开物理、化学等科目,等到大学录取的时候可能就悔之晚矣了。
从近些年来,国内顶尖高校的录取要求来看,一般都会要求至少选择物理或化学其中一门或者两门功课。
物理化学并不难学,只要真正的理解知识点,没有盲区知识点就非常容易了,物理化学比较难的就是能量守恒,如果物理你没有学好力学还有其他光学等,那么能量守恒非常之难。化学如果吸热放热你没有学好,那么相关的能量守恒你也无法做好。所以要定期的扫描盲区知识点,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去网上找衡水中学内部用的235考试助手这套试卷,系统的解决学习问题,从知识点盲区扫描到知识点之间的关联解题应用,再到考试能力提升。找不到也可以找类似的考试卷快速地扫描盲区知识点,及时打补丁,不然也会影响后面的新课学习。扫描知识点可以在课后,晚自习是最好的选择。
选物理和化学学科非常重要,否则连报考的机会都没有,最终高考报考的可选择范围大大缩小,甚至不得不降档报考。去年高考,就有考生遭遇过类似的事情,高考成绩分数很高,但受限于物理、化学没有成绩,最终与国内名校失之交臂。
二、新高考改革,到底改什么?
第一,增加了学生对选考科目的选择机会。
高考综合改革在考试科目上实行“3+1+2”模式。“3”是全国统考的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学科;“1”是学生在物理或历史两门学科中首选一门且只选一门;“2”是在化学、生物、政治、地理四门学科中再选两门。“3+1+2”模式共有以下12种选科组合。
序号
物理类组合
序号
历史类组合
1
物理-化学 生物
7
历史-政治 地理
2
物理-化学 政治
8
历史-化学 政治
3
物理-化学 地理
9
历史-化学 地理
4
物理-生物 政治
10
历史-生物 政治
5
物理-生物 地理
11
历史-生物 地理
6
物理-政治 地理
12
历史-化学 生物
和原来的“3+文综/理综”模式相比,“3+1+2”模式增加了科目的选择性,打破了原来文理分科固化的格局,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与科学选才。
第二,增加了修习科目的选择性。
“3+1+2”模式增加了学科的选择性,也增加了学生修习课程的选择性。学生在完成高一年级的必修课程后,可以根据兴趣爱好、自身特长、生涯规划、高校专业等因素选择自己喜欢和合适的修习科目。模式的改变,使得学校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组织方式,积极推进选课走班,学生有更多机会选择优质师资和资源,这符合因材施教原则,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第三,增加了高校招生录取评价方式。
高考综合改革按照“两依据、一参考”进行招生录取,即“依据统一高考成绩,依据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进行高校招生录取。这将有效改变原来存在的“分分计较”、一考定终身、高中学生成长发展评价机制单一等问题与不足。在录取时,按“物理学科类+”、“历史学科类+”分类,分批次划线、投档、录取,将不再按照文科、理科分列录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录取的重要参考,将使同学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综合素质、个性特长,学校课程也将更加丰富,社团活动也将更加精彩,五育并举得以落实。而学生的综合素质、个性特长作为高校录取的重要参考,可以使学生更有机会录取到理想的专业及学校。
第四,增加了志愿填报和高校招录的选择性。
部分省份现行的学生填报志愿是按照“学校+专业”的方式填报,学生填报平行志愿,填报的学校数量和专业数量不多,学生的选择面不大。改革后,学生填报志愿是按照“专业(类)+学校”的方式填报,仍然采取平行志愿投档、录取。学生在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科目(即“1+2”科目)组合就进行了认真选择,同时,志愿数量将大幅增加,为考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和录取机会,有利于录取到自己喜欢和适合的专业。
第五,增加了合格性考试的次数。
部分省份现行学业水平考试的学生只有两次考试机会。改革后,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学生有多次考试机会,更加有利于达到学业水平考试全科合格的毕业要求,更加有利于学生完成高中学业。
以上“五个增加”,让学生增加了参与竞争的机会,促进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更加明晰自身发展方向和职业取向,同时,有利于国家科学选才。
三、高考改革对于学生有哪些影响?
第一,新高考改革,首先是给了孩子更多可能。
从个人的角度来讲,考试对每个人大都只有一次机会。有的学生平时成绩不错,但高考的时候一紧张,就没考好,这对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
高等学校的类别有很多,层次也有很多,用一张考卷要考这么多不同的学生,显然不是很合理。比如有的孩子动手能力很强,但考试不一定很擅长。那么这样的孩子参加高考,用分数定终身,对这个学生来讲也是不公平的。所以,新高考改革,首先是给了孩子更多可能。
第二,赋予学生自主选择权,有利于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新高考方案实行“3+【6选3】”模式,就让学生有了自主选择权。将来要选择什么样的专业,喜欢什么科目,都由自己来定。当然也要适当提醒学生不要盲目、冲动选择。
第三,学生可能面临“走班制”。
由于科目选择的不同,学生、老师以及家长都可能需要适应这种方式,教室和老师只是相对固定,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自行选择适合自己的班级上课,不同层次的班级,其教学内容和程度要求不同,作业和考试的难度也不同。
四、高考改革我们应该如何做?
第一,学生更应该早早做好学业规划,从兴趣和特长出发,不要凭借一时兴趣选择学科,而造成了职业选择的偏差。
高考改革逐步减少高校招生录取批次,更加注重专业选择的重要性,在同等条件之下,取消批次限制,面子不再重要。更应该得到重视的是学校和专业的结合,选择对学生合适的,而不是大家觉得合适的。
第二,素质教育的地位开始显现,成绩好不意味着死记硬背。
改革后的各科,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性和基础性,很多东西源于学生日常所见,文学积累,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远比啃书本更吃香。
因为在绝大多数学生还在追求裸分报学校的时候,一部分学生开始参加竞赛,夏令营,在自主招生中崭露头角,获得额外加分的机会,为学校的选择拓宽渠道。
第三,不管怎样改高考还是以成绩论英雄,最重要的还是打好基础,考什么都能考好。高考录取基本上都是按照总分从高到低的录取,所以考生从开始就不要太偏科,偏科会拉低你的总分,如果已经偏科了,就应该去补起来,补的方法很简单,用看病式来补,先用上面提到过的235考试助手扫描盲区,扫到后对症下药,去课本上对应的知识点进行补充。
弱科才是考生逆袭的重要科目,如果数学考120,130,你多考10分是很难的,但是如果你英语考了60分80分的多考50分30分是很容易的,主要把基础打牢,不留盲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