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雪不冷,化雪冷。
继钟薛高之后,又一家网红品牌面临崩盘。
3月16日下午,熊猫不走官方微博突然发了一条讨薪内容,称创始人杨振华失联,千名员工薪资被拖欠三四个月,公司钉钉群突然解散,迫于无奈只能网络发声。
在讨薪微博发布之前,熊猫不走创始人杨振华在公司内部群的一条道歉信息,已经在网络流传。杨振华称,因自己决策失误,导致公司资金链断裂,公司停业以及个人破产。个人已无力偿还债务,建议股东、合作供应商等尽快走法律途径维权。
杨振华的道歉以及官方微博的讨薪,成为压垮熊猫不走的最后一根稻草。熊猫不走全国网点纷纷停工,员工讨薪,供应商讨债,熊猫不走几近崩盘。
早在2020年,熊猫不走年营收已经达到8个亿。短短几年,迅速崩盘,到底发生了什么?
“熊猫不走”如何爆红?在创立熊猫不走之前,杨振华是名连续创业者。
2010年,杨振华曾在惠州开了一家美甲店,主打“海底捞式”服务,迅速走红。2014年,杨振华以O2O模式创立了叮当便利店,线上下单支付,线下配送到家,一年多时间就开了100多家店。
连续创业的成功,不仅为杨振华带来了原始资本的积累,也逐渐形成了他的“成功基因”。
在熊猫不走的模式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此前创业经历中“海底捞式服务”和O2O模式的结合。
熊猫不走成立于2017年,以“产品+服务”模式为特色,通过线上下单,熊猫人免费送蛋糕上门,提供跳舞、魔术等表演。
熊猫不走的崛起,在模式上有两点创新:
其一,熊猫不走的成立,迎合了本地生活线上化的浪潮。
蛋糕店在本地生活市场,向来是一块巨大“蛋糕”。但是传统的蛋糕店依托线下门店,而且对于地理位置要求较高,这就导致“重资产”模式,无论是坪效还是单店业绩,天花板都很有限。而且随着一二线城市房租成本不断上升,利润也不断被挤压。
随着移动互联网普及,本地零售迎来了线上化的发展机遇。熊猫不走彻底放弃门店,以中央工厂作为出餐中心,用户线上下单,工厂接单制作,配送人员上门送餐。这一套模式,对于做过O2O便利店的杨振华而言,再熟悉不过。
而且,此前市场已经有幸福西饼这样的先行者,幸福西饼的成功也验证了模式的可行性。不过,跟随着熊猫不走如何与幸福西饼形成差异化,从而打出自己的品牌。
这就是熊猫不走的第二点创新:消费场景的创新。
杨振华敏锐地捕捉到,消费者购买生日蛋糕,不仅仅是为了蛋糕,更是为了生日场景。于是,他创造性地将“产品”从蛋糕延伸至“吃蛋糕的全部场景”。
用户线上下单后,熊猫人配送员上门送蛋糕,同时会表演跳舞、魔术等节目。如此一来,除了蛋糕之外,熊猫不走附赠的仪式感与氛围感,就成为了增值服务。由于多数消费者愿意拍照转发熊猫人表演节目,这就为品牌带来了极强的口碑裂变。
正是凭借这两点创新,熊猫不走迅速崛起,五个月做到惠州第一,三个月做到佛山第一,两年月流水3000万,迅速布局到15个城市。
融资异变,偏离初心熊猫不走爆雷之后,网上不少人吐槽,称偏离了产品,熊猫人跳舞是伪需求,容易被模仿等等。
其实这些结果,都是以其失败的结果倒推,并不是导致失败的真正原因。
相比其它网红品牌而言,创始人杨振华是连续创业者,项目实操经验丰富,务实能力毋庸置疑。其次,熊猫不走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信息化系统的构建。线上下单,线下配送,看似简单,背后需要有强大的信息系统支撑,尤其是巅峰时期,熊猫不走的用户规模超过2000万,这样的系统支撑不是随便就能构建出来。
熊猫不走真正的问题,是融资之后,对于战略发生了彻底偏移。
自2018年11月完成头头是道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后,熊猫不走又在2020年3月获IDG千万元A轮投资,在2021年1月获XVC上亿元B轮投资。
对于创业品牌而言,“资本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资本化”之前,企业必须自给自足,这就要求企业在市场具有极高的危机意识与生存能力。相反,“资本化”之后,手握巨额资金,充沛的现金流一方面会冲淡企业的风险意识,另一方面又使得企业对前景预估过于乐观。
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融资”容易成为创业者的“春药”,一旦因融资而亢奋,创业者连同企业都会陷入“资本异化”的陷阱,从而偏离了初心。
熊猫不走融资前后,企业文化的异化非常明显。
融资之前,熊猫不走日拱一卒,步步为营,只有当一家店赚钱之后,才会去开新店。而融资之后,团队陷入了盲目乐观,开店速度明显加快。
尤其是在投资方的建议下,杨振华引入了职业经理人管理公司,公司“打气文化”日益膨胀,甚至有高管在手臂上纹下“我命由我不由天”。
盲目扩张,现金流断裂资本的目的是上市获得更大的回报,因此对于熊猫不走的要求是大干快上,希望能够足够快地跑出足够大的规模。但是一旦公司跟着资本的节奏走,战略就发生了偏移,反映在熊猫不走身上,就暴露出以下问题:
1.忽视产品质量
老板,是一家企业最重要的产品经理。当老板的注意力关注规模而忽视产品,势必造成产品品质的下滑。
熊猫不走提供的产品是“蛋糕+服务”,蛋糕的品质是1,服务的品质是0,如果蛋糕的口碑翻车,再精彩的服务也无法赢得消费者的美誉度。
长期以来,熊猫不走沉浸在模式创新带来的关注,忽视了产品质量的把控,加上疯狂扩张之下,对于产品更加忽视,这就导致消费者对于熊猫不走的产品日渐不满。时至今日,在熊猫不走爆雷的新闻评论之下,吐槽产品质量的声音依旧不绝于耳。
2.盲目扩张
产品质量下滑不足以致命,真正导致熊猫不走爆雷的,还是2021年的“抄底”。
2021年初,熊猫不走刚完成第三轮融资。到了年中,用户规模突破2000万。这一切都给杨振华极大的鼓舞,以至于对于疫情的预判过于乐观,认为熊猫不走到了“抄底”的时机。
于是,2021年底,杨振华北上“抄底”,迅速拿下了北京、上海、无锡、南昌、郑州、西安、太原等城市的店面。
盲目扩张的后果可想而知,疫情并未结束,扩张出的店面持续亏损,盈利城市需要不停填补“窟窿”。
面对此种情况,杨振华没有及时醒悟,如果早早砍掉亏损城市的店面,也不至于拖垮整个公司的现金流。
资本从来都是锦上添花,罕有雪中送炭。所以对于创业者而言,在发展最好的时候应该拿投资,因为此时的机会最大。但不应该被融资冲昏了头脑,应该时刻坚守住现金流和利润的生命线。
假如时间能够回到2021年初,杨振华刚刚拿到XVC上亿元的B轮投资;假如杨振华能够谨小慎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或许熊猫不走可以穿越黑天鹅,顺利抵达新消费的下半场。
可惜,现实没有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