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粒粒皆辛苦”的诗人,生前为何被百姓唾骂,死后牵连子孙?

小贺谈历史 2023-11-24 00:44:15
前言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是一首人们熟知的神作,道出了农民们辛勤劳作和对粮食的珍视之情,引起了广泛共鸣,因此被誉为千古名句。

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绅,虽然他在唐朝并不如白居易那样出名,但他的名声在当时京城也是颇为引人注目的。

李绅起初是一个关心民生、同情百姓疾苦的年轻才俊,他对自己的理想一直坚守着,也读过许多圣贤书。

然而当他进入官场后,他的初衷似乎渐渐被权力腐蚀。他曾怀着为百姓谋福祉的志向,却最终违背了自己的承诺,沉迷于官场,沾染上贪欲,与他人同流合污,成为了一个伤害百姓的腐败官员。

究竟是什么让这位关心民生疾苦的青年才俊演变为一个贪官呢?这个转变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青年才俊李绅

李绅,字公垂,于公元772年出生于湖州乌程县(今浙江湖州市),原籍安徽亳州谯县。其曾祖父李敬玄曾于唐高宗时担任中书令,官拜宰相。

父亲李晤也在多个地方担任过县令,在李绅幼年时,他因父亲在湖州乌程县担任县令而在此地出生。

然而,在公元777年,李绅的父亲去世,他们家道中落,从原本受人尊敬的官宦家庭变得无人问津。

由于家境贫困,李绅的母亲不得不带着他挨家挨户地敲父亲在世时的亲朋好友的大门,希望能借到一些钱。

然而,他们却遭到了无尽的冷眼和拒绝,甚至被当作叫花子一样赶走。最终,他们无奈地回到了李绅的母亲的老家江苏无锡。

然而,在那个时代,出嫁的女儿如同泼出的水,李绅和母亲在娘家也受到了漠视。他们被舅舅赶出家门,为了能有个地方遮风挡雨,母亲带他住进了无锡惠山寺中。

在寺庙中,母子俩的生活全靠母亲种地维持。艰苦的环境使还是孩子的李绅很早就学会了独立,也深深体会到了农民的不易。

尽管李绅的家庭状况已经变得严峻,但幸好他的母亲善于操持,使得李绅仍然有机会继续读书和参加科举考试。

与众多普通书生一样,李绅每年都会前往长安追求功名,然而,由于考场存在着腐败现象,加上李绅并没有权势背景,即使他才华横溢,仍然无法在考试中脱颖而出。

岁月如梭,李绅在34岁那年的某一天,在路上巧遇了苏州刺史韦夏卿。韦夏卿对李绅的才能非常看重,并为他写了一封推荐信。

带着这封信,李绅终于在接下来的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成功考取了进士,从此踏入了官场。

之后,他离开长安前往金陵,进入节度使李锜的府中。然而,因不满李锜的叛乱行为,他被下狱,但后来获得释放。

元和四年,李绅再次赴京,担任校书郎一职。

在李绅的官场生涯中,他曾一度卷入激烈的政治斗争,成为牛李党争中的关键人物。当初,李党势力如日中天,李绅也因此崭露头角,先后担任了御史中丞、户部侍郎等高职。

然而,世事难料,李德裕失势后,作为同党的李绅遭到了贬谪和放逐,再次体验了人生的低谷。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八年后李德裕竟然东山再起,重新成为当朝的宰相。受此影响,李绅也再次得到了重用,并一路扶摇直上。

他先被任命为淮南节度使,随后回到京城拜相,并被封为赵国公。这一路走来,李绅的仕途可谓充满波折和显赫。

鱼肉百姓,无恶不作

在李绅担任淮南节度使期间,由于他的执政方式过于严厉,对百姓施加了过多的赋税和严刑峻法,导致当地的老百姓生活苦不堪言,许多人被迫逃离家乡。

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土地,渡过淮河与长江,到外地谋求生计,下面的官员们感到忧心忡忡,便向他汇报了这一情况。

然而,李绅对此丝毫不上心:“你们见过用手捧麦子吗?那些颗粒饱满的麦粒会留在手中,而那些空瘪的秕糠则会随风飘走。那些离开的农民就像那秕糠,他们想走就让他们走吧,以后这种无关紧要的小事不必再来报。”

手下的官员见李绅这种不作为的态度,只能退下了。

另外在《云溪友议》这本典籍中,记录了一段关于李绅的故事。据说,在他尚未显达之时,他常常到李元将家中混吃混喝,为了显示自己的诚意,他甚至不惜降低自己的身份,称李元将为“叔叔”。

然而,令人唏嘘的是,当李绅飞黄腾达之后,李元将想要巴结他,却遭到了李绅的无视和冷落,仿佛完全忘记了曾经的“叔叔”一般。

在李元将去拜访李绅时,李绅对两人的辈分关系感到非常不满。李元将深知以长辈自居会显得不妥,为了避免这种尴尬的局面,他主动降低辈分,在李绅面前自称为“弟”。

然而,出乎人们意料的是,李绅对此并不满意,他开始故意刁难李元将,逼迫他继续降低辈分。在李元将自称“侄”后,李绅仍然不接受。他继续逼迫李元将自降三辈,在李绅面前自称“孙子”。

据历史记载,李绅喜好品尝鸡舌,每餐所消耗的鸡舌数量高达300多只,但却不喜欢吃鸡肉。

在他的府邸后院,被屠宰的活鸡堆积如山,耗费巨大。这与他当初所表现出的“悯农”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让人感到难以置信。如今,他的行为与其说是“悯农”,不如说是“啃农”。

与李绅同时代的文人,如韩愈等人对他的行为嗤之以鼻。唯独刘禹锡对他尚存一份情谊,但仍在他的诗作《赠李司空妓》中表达了对李绅变节的痛心。

......

在75岁的那年,李绅在扬州结束了自己的一生。根据唐朝的法律,他被剥夺了所有官爵,以惩罚他生前的贪污腐败行为。

他的子孙也被禁止再担任官职,这样的处罚无疑是对他的彻底否定。

结语

有句老话说得好:“只有不忘初心,才能始终如一。”然而,李绅在留下传世之作后,却违背了初衷,道德沦丧,从一位关怀百姓的诗人蜕变为欺压百姓的“害民贼”。

最终,他的行为不仅影响了自己的声誉,还给子孙带来了祸患。这不禁让人感叹,一个人的变质往往源于外部因素的影响,但究其根本,真正的决定因素还在于自身。

历史总是以各种方式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警醒,不忘初心。我们应该警惕自己的好胜心过度膨胀,这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稳健、更有意义。

在这个充满变化的世界里,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始终保持清醒,不忘初心,不断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参考文献:游国恩 等.中国文学史(二)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三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六

《云溪友议》

0 阅读:5

小贺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