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生注重高考升学宴,西方学生办大学毕业宴。不过同样是拿到学位,国内的大学生可能远远没有那种兴奋;相反更多的可能是迷茫和焦虑。
这跟就业形势有着直接的关系。根据经验表明,经济环境越好、考研率越低;而大学生对未来信心越少,考研也就越多。然而,或许读研已经不能明显解决问题。看看一所高校的校招。
双选会变成“零选会”,企业为何一个也没录用
校园招聘跟社招有所不同,是企业专门面向大学生群体提供岗位;并且要经过学校同意才能出现在校内的展台。
按理说,一般校招是优于社招的,更加正规和具备针对性。然而,现在高校的双选会,却面临口碑的坍塌。尤其网络发达后,很多学生能随时拍下校招的情况。
人们发现,有时候参加校招好像变成“浪费时间”;因为你认真准备,很容易竹篮打水。这已经不是高校水平的原因,就连双一流院校也是如此。
西南财经大学,是一所211院校,已经不错了。有位研究生分享了这届招聘会的场面,真是人山人海啊。难怪HR说硕士“一抓一大把”。
有家单位比较受欢迎,大家排起队报名。后面根据的题主的了解,企业共收到700多份简历;但很奇怪的是,最后竟然一个人也没留下。
题主吐槽:以后不要叫双选会,已经变成“零选会”;她实在搞不懂,这么多人应聘难道还找不出几个合适的人选吗?
现在的大学生早就知道了校招的“尴尬”,这种情况很可能是企业压根也没打算录用。可是这么折腾求职心切的同学,合适吗?
企业走过场,通常有以下3种原因
笔者发现不少大学生都对校招不满意。一些高校好歹也是不错的大学,谁知竟然连酒店服务员都来;人家在校外招聘连初中毕业都要。或者明知是硕士专场,却给出3千多工资。
很多现象让学生们觉得,根本就没有在认真招聘,似乎就是走过场而已。既然这样何必相互浪费时间呢?其实,出现这些情况有现实原因。
第一种,企业本来不缺人,是高校就业处的老师专门“请来的”。每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国家很关注的,各个地区需要拿出数据来说明努力帮助大学生缓解压力。
所以会要求双选会提供多少个岗位。如果现实中没有那么多招聘需求呢,学校只能去请求企业拿出“名额”,至于能不能找到合适人选是另一码事。这项任务要完成。
第二种,企业已经内定人选,不便透露;但是需要以双选会形式走完流程;只不过“选”的不是这些投简历的同学。
所以大学生就只能当成一种练习,没有实质的收获。有些知名国企,甚至这种现象更甚,所以有时候没被录用,不见得是自己能力太差。
第三种,有个别企业,想要招人,但并不一定是替公司做事。例如某个老板想替自己或者子女,结识更多异性。工作是个幌子,通过招人来观察才是真正目的。
眼下专科生反而更容易有工作,硕士却显尴尬
不少网友感叹,如果连西财的研究生都这么难,那广大成绩平平的年轻人,就更看不清前途了。不过也有人说出“扎心”的事实,或许在当前的环境下,普通专科生更容易有工作。
很简单,专科生没有资格挑剔,所以遇到能养活自己的差事,基本不会挑到底有没有发展、是否体面。如果有稍微靠谱点的工作,便会比较珍惜。
而很多大学生从本科考研究生时,就是出于对求职的不满意,读完研究生必然眼光会更高。无奈的是,现在企业对硕士、博士没有那么多需求。
大多数工作岗位,并不要求那么多学识也能胜任。而硕士肯定对工资待遇和工作环境有更多要求。这造成人力资源供需双方的不匹配。
不少研究生在参加双选会以后,感到尴尬:怎么能找的工作,还不如三年前?有些人实在等不起,只好隐瞒自己读研的经历,用本科生身份求职。这样才找到活。
【结语】因为竞争多所以卷学历;可是卷完以后,又变成了人多的处境。眼下想要一份靠谱的工作,真的一点不简单。多说无益,只能自求多福。
话题:你感觉今年求职比以往难吗?
这么问什么意思? 多年以前怎么不问这种问题[得瑟]
更牛的是有的企业年年招聘,年年在裁员!基层没有一个老员工!
做场面而已,被强行要求去。招人更多是通过内部推荐而不是直接去招人。
国家发展遇到瓶颈期,优质岗位太少,内卷严重,国家应该在财力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多提供一下缓冲区岗位,让孩子们能够有缓冲区适应一下
可以去中字头企业打灰啊!他们有kpi要招聘应届生,而且每年大量牛马跑路。
今年的活特别少家里玩的多
装不下去,就别装了[点赞]
省流:不缺人,去学校走流程装逼的。
硕士不如够,本科满街走?
生意不好再加上本来就不缺人,来就是应景点卯,怎么可能招人。
绝大数是炮灰的定率
这一届难道七百多人里面就没有一个关系户?就没一人走走后门的?
作秀
我们单位 一个四线小城市的国企 本科生待遇五千 基本上 来的都是民办学校的 211的都不稀罕来 有个河大的 说要不是为了离家近 要跟女朋友结婚 他都不来
做做样子!
都是假招工
还是瞎话好编啊,随便凑凑又是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