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位于杭州市临安区市中心的钱镠墓被盗一事引发了全国舆论关注。这亊让人不解的是钱镠墓不是在荒郊野外,而是在繁华的市中心,左边就是区政府,还有专门的管理处,而且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如此这般竟然被盗了。
如果钱镠地下有知,他一定会很气愤:杭州人咋如此待我,我是对杭州是有大功的呀。
布衣起兵,化家为国钱镠是吴越国的开国之君,一介布衣,在唐末乱世军阀混战之际脱颖而出,化家为国。
钱镠(862--932),杭州临安人。传说出生时天生异象,满室异光,他的父亲认为不详,想把他丢进井里淹死。但钱谬的祖母认为钱镠不是寻常人,就把他救了下来,所以钱镠的小名就叫“婆留”,至今在功臣山南麓的平地中还有婆留井这一历史遗迹。
钱镠粗通文墨,剽悍异常,“少拳勇,喜任侠,以解仇报怨为事”。十六岁时,和人结伙贩卖私盐。二十一岁时,他拉起自己的队伍,开始“从军”。
三年后,也就是黄巢揭竿起义那年,他率领这支队伍投奔到军阀董昌手下。钱镠骁勇善战,董昌很倚重他。钱镠在战争中逐步树立权威,他统一了杭州“八都兵”,后来又从八都分出兵力,另立五都,大大加强对 “八都兵”的控制,成为“ 十三都” 的实际指挥者。
凭借着杭州“八都兵”,钱镠为董昌在第一次杭越战争中战胜了越州浙东观察使刘汉宏。战争结束后,董昌欢天喜地到越州(今绍兴)去了,而把杭州留给了钱镠。
自此,钱镠有了自己的地盘——杭州,迈开了立国吴越的第一步。当时钱镠在浙西崛起,而董昌盘踞在浙东,龙虎对峙。
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正月,董昌野心膨胀,居然在越州称帝。钱镠忠于唐室,主动请缨,兴兵讨伐。他用兵如神,在苏州击败了杨行密的援军,迅速攻克越州,擒杀董昌。
十月,钱镠升任镇海、 镇东两军节度使,统一了两浙,吴越国的版图基本形成。
唐天复二年 (902年)钱镠被封为越王,两年后改封为吴王。后梁朱温开平元年(907年)封为吴越王,梁末龙德三年 (923年)正式册封为吴越国王。
钱镠所创吴越国, 极盛时拥有十三州、一军 ,包括今日浙江全境 、苏南、 闽北一带的地方。
和钱镠交好的诗僧贯休献诗赞道:“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
三建杭州,筑塘浚湖说起杭州,北宋词人柳永在《望海潮》里称“钱塘自古繁华”,其实在唐朝时,杭州只是一个三线城市,正是有了钱镠才有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杭州。
钱镠定都杭州,曾三次修筑、扩建杭州城。890年,钱镠“筑新夹城环包家山,洎秦望山而回,凡五十余里,皆穿林架险而版筑”,扩大了杭州城的西南部。
三年后,钱镠第二次扩建杭州城。这次工程规模宏大,堪称大手笔。他征用了二十万民夫和十三都军士修筑杭州罗城(外城),周长70里。修成后,杭州城的面积扩大了一倍以上。
当时钱镠的官职是苏杭观察使,仅统辖苏州和杭州两地,据测算,当时苏杭总人口也就14万户多点,如果一户出一丁的话无法满足二十万民夫的数额,一户出两丁才能满足。此外钱镠还不惜动用军事力量——十三都军士参与杭州罗城的修筑。如此反常的举动,可以看出钱镠修筑杭州罗城不仅是为了满足军事内需、对外防御需求和经济发展需要,也是为了削弱杭州八都集团中不从属于他的军事力量。
910年,钱镠沿钱塘江边第三次扩筑罗城,这一次的扩建,扩大了杭州的东南城。
钱镠如此大兴土木,势必会遭到百姓抱怨。《五代史补》记载了“钱镠弭谤”的故事,有人在晚上用白土在大门上写道:“没了期,侵早起,抵暮归。”钱镠看到后,不怒反喜,让人在旁边又加了一句:“没了期,春衣才罢又冬衣。”怨言顿时消失。
钱镠兴建杭州城时,曾意味深长地说:“千百年后,知我者以此城,罪我者亦以此城。苟得之于人而损之己者,吾无愧欤!”
钱镠治理杭州最大的功绩在于整治钱塘江海塘和疏浚西湖。他统治时期,钱塘江潮水之患很严重,下令筑捍海塘。但钱江潮大, 很难动工。 据说, 钱镠“三千强弩射潮低”,他造箭三千支 ,命强弩手五百人射潮 。每人六支, 潮水一至,便射出一支 。射到第五支 ,潮水才退 ,东趋西陵, 遂定基石。
在钱氏统治的近百年间,杭州地区基本上免除了潮患,农业年年丰收,成为江南富庶之地。“钱塘富庶,由是胜于东南”。
他疏浚西湖时,有个术士向他进言,如果填平西湖修建王府,可保吴越国国祚千年,否则的话国祚长不过百年。钱镠敬天畏命,是个很迷信的人,但他并不以“真命天子”自居,也没为后世子孙考虑,哈哈大笑道:“岂有千年而无真主者乎?”继续让军民疏浚西湖,兴修水利。
吴越人民感念钱缪的治水伟业,将他称为“海龙王”,尊奉他为水神。
善事中国,保境安民吴越国的国祚如那个狡猾的术士所说,果然不到百年,但这也是五代十国中国祚最长的。为何小小的吴越国,在乱世当中能够做到国运最长呢?
杭州钱王祠的主殿殿门匾额上大书着“保境安民”四个大字,这“保境安民”和“善事中国”便是吴越国的基本国策,立国之宝。
朱温灭唐建梁时,钱镠身边的高级幕僚、“江南才子”罗隐建议他兴兵讨伐:“纵无成功 ,犹可退保杭 、越, 自为东帝。奈何交臂事贼 ,为终古之羞乎!”
罗隐的话讲得很明白,打胜了,入主中原,失败了,也可退守吴越,自立为帝。但钱镠有他的顾虑,“奈兴兵征讨,必动干戈…百姓必遭荼毒…吾以有土有民为主,故不忍兴兵杀戮耳。”
钱镠审时度势,对朱温俯首称臣。他和他的子孙都没有称帝,他临死叮嘱后代:“子孙善事中国,勿以易姓废事大之礼。”
只要是中原王朝,吴越国就承认对方是皇帝,自己是臣属。而不管这个王朝有多乱、有多弱, 也不管这个王朝离吴越国有多远,或者这个王朝对吴越国是否会构成威胁。
吴越国尊奉的王朝有八个之多,依次为唐、梁、后唐、晋、契丹、汉、周、宋,这在中国应该是最高纪录了。
钱镠“度德量力而识时务”,有人可能会嘲笑他小家小业,可正是他的低调,使吴越国成为五代十国乱世中唯一的一方乐土,“民至老死不知兵革”,使吴越成为“地方千里, 带甲十万,铸山煮海,象犀珠玉之富甲于天下”之地。
吴越国之前的杭州,其知名度和综合实力还不如越州,更不用提扬州和南京了。但是经过钱氏三代五王的辛苦经营,到了宋初,杭州一跃成为“东南第一州”。
“民为贵,社稷次之,免动干戈,即所以爱民也。”这句话出自千年前的君主之口,这便是钱镠的伟大之处。
说英雄,谁是英雄?以民为本,造福一方,钱镠就是一个应该大书特书的英雄。
钱氏家训,绵及千年吴越国在五代十国中,不仅国祚最长,而且在称王称帝者更换频繁且结局大多悲惨的动乱年代,吴越国三代五君,没有一人死于非命。
978年,吴越国最后一个君主钱俶“纳土归宋”,使得北宋最终不战就统一南方,不仅让两浙百姓免遭生灵涂炭之苦,而且保全了钱氏家族并绵延至今。
钱氏家族逃脱了帝王之家乃绝种之家的历史命运,这不仅让五代和其它九国的君主们相形见绌,就是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绝无仅有。
自五代以来,钱氏后裔从临安出发,在各地开枝散叶,名动华夏,享誉全球。钱氏家族人才辈出,贯穿了自五代以至今日的整个中国史。 宋代有钱惟演、钱易,明代有钱德洪,清代有钱大昕、钱谦益。近现代更是呈井喷之势,涌现出了钱穆、 钱钟书、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钱玄同、钱正英等一大批英才俊杰。关于近代钱氏出现的杰出人才,有这样一句口头禅,“一诺奖、二外交家、三科学家、四国学大师、五全国政协副主席、十八两院院士。”
钱氏家族文化绵延不绝、经久不衰,秘诀正是《钱氏家训》。
钱缪晚年身患眼疾,有术士说他如果治疗的话,活不过两年。在治与不治的选择间,钱缪说道“吾起自行伍, 跨有方面,富贵足矣,但得两眼见物,为鬼不亦快乎!”
公元 932年三月,时降大雪,八十一岁高龄的钱镠走进书房,为教育子孙“上承祖祢之泽,下广子孙之传”写下了《武肃王遗训》。这位统治杭州45年之久的“海龙王”升天而去。
其孙钱俶根据《武肃王遗训》、《武肃王八训》和《武肃王起居注》,编辑成《钱氏家训》,颁发给诸子孙。我们现在看到的《钱氏家训》,是钱镠第三十二世孙钱文选于1925年重新诠释编辑成文的。
钱氏后族靠着是通过优秀家风的传承、学风学术、家风氛围的熏陶,才能使钱氏家族各行各业人才辈出、富过三代、长盛不衰的。
钱氏家训凝结了一代代钱氏长辈对后世子孙的期许和教诲,蕴含在每一个钱氏子孙的血脉深处,为钱氏后辈的思想和行为提供了准绳。
2008年,钱学森堂侄钱永健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在谈到获奖的原因时,他说:“我注定继承了钱氏家族的血统, 似乎生下来就要做这样的工作,走这样的路。”
太阁秀吉
吴越一直被杨行密和南唐压制,只能不断向北朝称臣以求自保,北朝统一最大的阻碍就是控制江北江南的割据势力,吴越的地理优势是北朝牵制江北江南坐大,吴越有事,北朝不会坐视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