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洞村,是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于2003年11月联合命名的首批十二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以“江南第一风水村”闻名遐迩。
郭洞村里有个大湾自然村,它是双泉何氏二世祖、明朝官二千石何贵致仕归乡居住的风水宝地。郭洞大湾,这里有高山泉水的景,有阳春白雪的诗,有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一
据《汀州府志》《武义县志》《武川备考·何太守传》《2005年双泉何氏宗谱》,洪武年间明太祖“屡诏举天下贤才。”丙子(洪武二十九年即公元1396年)郡县荐公何贵“遂以明经召至京师。用平津侯故事。诏金马门。”“征授福建汀州府知府。”戊寅(公元1398年)“调守湖广长沙。”又三年(公元1400年)功成身退,“遂引疾上疏得请归。”衣锦还乡,俸禄二千石。
(注:公荐,指台阁近臣推荐其所熟知的举人称为公荐,实为请托。故事,指诸侯、达官招名儒俊才置其左右者。金马门者,臣官署门幕客佐治人物。)
古时候,二千石的郡守,相当今天的市委书记兼市长。年薪二千石,相当现在的十二万斤粮食。想象官二千石的何贵归乡,是何等的风光荣耀富贵。
而双泉何氏行五双沙派祖,自二千石何贵起家之后,在崇德重孝的家风熏陶之下,“耕余好读人中佼”的何氏子孙人才代出:
何朝佐,历任凤阳知县,登州通判,终象州知州。何其仁,历任临安训导、瓯海教谕。终唐府教授。何勳,由太学选授江西九江府瑞昌县主簿。迁广东惠州碣石卫经历(职官名。掌出纳文移)。何焘,由掾植职选陕西中部县典吏。何明琏,由饷附考,授番禺县节岭镇巡检。随征闽广有功,授香山县县丞,秩满报升左府经历。何云举,字浮青。康熙庚辰由岁贡考授杭州府于潜县儒学训导。莅任五载。何绪启,字敬承。赠武略骑尉。何占祥,字瑞如,号芸坞。乾隆丁丑由太学奉特典职。授直隶州吏目。何美斯,字圣待。由岁贡考,授处州丽水县儒学训导。何元启,乾隆恩贡,候选儒学教谕。何殿彪,字鹏辉,号绣轩。赠武略骑尉。何松涛,字谡闻,号鹤坨。赠武略骑尉。何殿彨,字秀文。举人。道光乙酉年授府署都间事。何審权,字署奇,号异庵。由太学授营千总。
据《2005年双泉何氏宗谱》:乾隆五十年,前武义县篆、时为瑞安县知县曲阜昌,字鲁瞻(乾隆三十年,四川南充市南部县拔贡),撰《双泉何氏重修宗谱序》:“余篆武义,偶以事过其乡馆。······余自调任安固(瑞安),于兹每念昔游。”何氏“先世自赠中宪(大夫),公名寿之者。由邑城徒居其地。厥后,子姓日藩。分而为五房。行为二十九派。奇才异敏,有道能文之士辈出其间。”
又据《2005年双泉何氏宗谱》:河南夏邑举人李道隆,道光丙申秋(道光十六年即公元1836年)他回忆:“予攝篆武城。行部至郭洞。”
道光二十一年,李道隆参加了科举,赐进士出身,授“文林郎知武义县事”。他再一次回武义任职。
李道隆又去了郭洞村,此时的他又有了新感慨:“独念双泉何氏为邑著姓。予过其地,见其山川土田之美,人情风俗之醇,窃叹其克盛且久。”
李道隆在武义任职的五六年间,时常去郭洞“笑梅轩”坐坐,与知己何音玉谈古论今、诗词唱和。
道光丙申(1836年)末,当时已在温州瑞安任知县的李道隆,收到音玉兄寄来的书信,“邮书已阅。抑闻何氏先年风俗之美冠一邑”,提笔撰写了《双泉何氏重修宗谱序》。文章中何氏家族的荣光,他娓娓道来:“根深叶茂、源远流长”,“名题雁塔传金榜,大显门庭天下扬。”
二
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春,朝议大夫黄彬,字映峯。始知金华府事,据《金华诗录·书后》:“下车伊始即以振兴文教为己任。”
乾隆版《金华诗录》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部地方诗歌总集。由金华丽正书院掌教朱琰,字笠亭主局。据光绪九年重刊郡后学胡凤丹《金华诗录·序》:“朱笠亭山长奉黄映峯太守命也。”山长又召集了金华杰出的文人周廷熺、夏炳、夏九揆、夏清源以及浦江陈松龄相助。
知府黄彬居金华“小邹鲁”之地,品八婺“一郡之风远近同也;一时之风古今同也。”分别为八婺写下了八首律诗。其中《武义》一首,
诗云:
山栖传有讲堂山,又记明招相并间。
佳士得师宗派正,归人拜母䌽衣斑。
风流尚觉清芳袭,草树仍看秀色环。
把读遗诗重引领,高云沓沓水潺潺。
清朝的金华诗歌征集文化活动如火如荼的开展了两年。浦江拔贡陈松龄(公元1734年—1794年)搜集了武义知县张尅申《演连珠四首》、县学教谕吴国玫《六言绝句四首》和训导朱茹泰《七言转韵一首》等许多武义诗歌。只是第一次来到武义县的陈松龄,错过了郭洞村。
《金华诗录》征集活动结束之后,陈松龄返回了浦江。后来,据《2005年双泉何氏宗谱》,乾隆四十年(1775年)陈松龄从浦江来到金华,遇见了武义郭洞村何音玉。“见其气宇倜傥非常,遂定交焉。不数日别去。”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五月夏,陈松龄第一次出游郭洞村。“余来斯地,偕其族叔音玉”陪同,“登是山而伟之。”“远近万状,目不能逮(到)噫是‘塔’,足以收全邑之胜。”于是,他写了《坛石头塔记》。游记中提到的郭洞人何音玉,是个秀才却不张扬于世。
话说郭洞村北二里“有峰屹然,拱其居若巨鳌之首。曰:坛石头。”坛石头,现名“鳌峰山”。
清朝何氏子孙“以为可筑塔于兹山之极”,“此先人志”也。在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二月十六日他们动工开始兴建了宝塔,当年六月八日竣工。
宝塔的始建者“佑人书‘鳌峰崛起’四个大字(刻在门楣条石上)。嵌于塔之第一层。”据清武义拔贡何德润《武川备考》收录的道光进士顾倬槱《何云耕传》:“元启,亦名佑人。”
据《2005年双泉何氏宗谱》,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七月,陈松龄第二次来武义。这一次他是专门来“访音玉于双泉古里。”
陈松龄在何音玉陪同下走访了下宅村、上宅村,来到郭洞山谷最里面的大湾村。陈拔贡游览了宝泉岩。还在村中收集到何贵致仕归乡后所作的两首《宝泉岩》诗,着实让他喜出望外。
其一诗云:
昔时骢马客,今赋宝泉诗。(骢马客,即御史。)
天逈云归尽,泉香鱼自知。
偷闲成散逸,投老愿栖迟。
杖履空亭下,长歌酒一巵。(巵,古代酒器。)
其二诗云:胜地今归憩,承平不易逢。
雨荒三径菊,云冷半崖松。
水色侵寒袂,松风杂暮钟。
潇湘回忆处,梦断九嶷峰。
那天夜晚,借宿郭洞村的陈松龄夜不能寐,挑灯夜战写了《偕何音玉游宝泉岩试泉》。
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即陈松龄谢世八十九年后,《金华诗录》重刊,何贵《宝泉岩》两首诗,非常荣幸的被收入光绪版《金华诗录》。
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润五月旺日,陈松龄第三次来到郭洞村。这一次他是以“谱师”的身份参与了郭洞何氏家族的修谱活动,他撰写了《武义双泉何氏重修宗谱序》。
与此同时,陈松龄借这次作客郭洞村的机会,特意为何松涛立传,撰写了一篇文章《文学汉臣何先生传》。曰:“先生讳若参,字汉臣。”“俭者必恭施于家”,“至于桑梓公事,如建造迴龙桥等。”
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十日。45岁的陈松龄第四次来到郭洞村。他是应郭洞何氏家廟重修“理祠事者”何音玉之邀前来郭洞村的。
何氏家廟于当年十月竣工。为了纪念,陈松龄撰写了一篇文章《武义何氏家廟记》,以此感谢友人音玉的盛情邀请和接待。
与此同时,陈松龄还借这次来郭洞村的机会,特意为何音玉的二伯父立了传,撰写了一篇文章《何震潜府君传》。曰:“公讳中雷,字震潜。”兄弟分家“仅得田三亩耳。公乃为业,不读书。力持家务,勤苦营生。”“故家计得渐渐充裕”,“而产业遂(富)饶。”支助兄弟读书。其“五弟习儒为名诸生即音玉考也。非籍公培植之力(音玉)不至此噫。”
三
古代,武义人从四面八方去郭洞游山玩水,他们咏了什么样的诗歌,流传至今。
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癸酉科举人徐俟召,他或是从桐琴出发西行,沿着金柱山间“小道”,由泉溪车苏村到达了沈店,入郭洞村来到大湾,游览了形胜宝泉瀑布。儒林文笔好,写了游记《宝泉说》和《武阳十景·宝泉漱玉》诗,
诗云:
小径斜穿秪树林,淙淙泉响弄晴阴。
风情长送天然筑,夜静时闻月下琴。
伶俐四围攒石齿,澄泓一掬涤尘心。
当年记否乘骢客,漱枕归来说到今。
武义举人倪成萱,字君待。他或是在县城小南门码头搭乘了“小船”,沿熟溪逆水南行到达了溪里码头,上岸后转而东行,到了沈店入郭洞,来到大湾,游宝泉岩。曾作《武阳十景·宝泉漱玉》一首,
诗云:
涧水空山道,馨香粉署妍。
美名人不及,福地语真传。
故绕池边树,兼怀雪下船。
只疑淳樸处,陶冶赖诗篇。
嘉庆年间武义诸生王殿耀,字辉吉,号荪畦。武义下王宅人。他或是由大桥巷经过熟溪桥南行,沿着“孔道”过了双路亭到达了和尚田,再由和尚桥经沈店入郭洞,来到大湾,游宝泉岩。曾作《武阳十景·宝泉漱玉》一首,
诗云:
蕊珠深处不胜清,乳窟澄泓活泼生。
一噀瓊浆寒徹骨,风吹石齿想㙡琤。
廉泉涤出不贪人,骢马来游记昔因。
赢得臣心如水淡,方流汩汩吐山脣。
武义诸生邵廷珪,或是从岭下汤村北行,经大田过古竹,由溪里村拐入沈店,通过郭洞村到了大湾,《游宝泉岩》,
诗云:
十八盘空曲,林幽一径通。
村庄春雾外,城郭暮云中。
寺古花应淡,泉清草不丰。
竹阴松影畔,芳挹惠兰叢。(挹:舀;酌。把液体盛出来。叢:丛。)
另外,明末崇祯年间,松山和尚偕友《游宝泉》,
诗云:
龛灯发焰辉金地,岩茗浮香试宝泉。
二十余年寄游兴,始知不易入山缘。
郭洞村人何师吕,字尚甫。家有书厨,藏书数万卷,乡党“广问,无不知(晓)”。那一天,是他陪同松山和尚游览了宝泉岩,也作了一首同题诗《游宝泉》,
诗云:
坡老匡庐自得真,杖蔾到处百般新。
与君得到层岩处,指点千峰更有神。
数春来秋去,往事知多少?
呜呼!郭洞那村,古韵久藏留,田野山泉秀丽,虹桥梳雨熏春风,重阳秋月菊花更浓,如今只盼佳人喜冲冲。
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