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封建王朝的时候,跟别的国家比起来,国力相当雄厚,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处在世界前列。
所以,周围好多国家为了保住自己,也只好低头称臣,不过也有一些藩属国一直在找机会摆脱控制。
【清朝时期的安南】
乾隆那时候,安南国内乱了。西山的农民起义军把原来的政权给推翻了,在阮氏的带领下,建立了西山阮氏政权。
不过,当时清朝国力强大,正处于鼎盛时期,那些藩属国就算有坏心思也不敢乱来。
中原王朝跟安南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向来挺复杂的,大体上就是“分分合合”这样的情况。
早在宋太祖开宝元年,安南的丁部领就把安南割据的各方势力给统一了,然后搞出了一个相对统一的国家。从这时候起,当时的安南就慢慢不再依赖中原王朝了。
之后,两边就好像各干各的事儿了。安南呢,也经过了前黎朝、李朝、陈朝等好几个朝代,跟中原王朝一直没多少紧密的联系。
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大明朝建立为止。
明成祖朱棣本就来自战场,等政权稳定后,立马出兵安南,把安南归入中国统治范围。
不过,到了这个时候,要是还想重新管理安南,那可就太难了。
安南那地方的老百姓已经独立了几百年,民族意识特别强。朱棣把安南打下来之后,安南这块儿就不停地有人起义。
宣德2年的时候,明朝觉着统治那个地方要花的成本实在是太高了,于是就撤兵了。
安南人黎利瞅见这样的情形,赶忙称帝,建元天顺,历史上把这个朝代叫做黎朝。
在那之后,安南内部也始终没能完全统一和走向富强,内部的争斗就没停过,一直都乱哄哄的,战争不断。特别是到了18世纪,也就是中国清朝的时候,安南统治者的生活腐败得厉害,老百姓都没法过日子了。
乾隆三十六年的时候,阮氏三兄弟发动起义了。那些本来就填不饱肚子的农民一下子都涌了上去,很快这事儿就蔓延到了整个安南。
乾隆四十三年的时候,安南那边的仗都打得差不多了,阮岳自己称帝,建立了西山政权。
清朝在这方面也是有防范的,所以乾隆还派了“扶黎灭阮”的军队,打算助力安南实现统一。
还好,阮氏取得安南的统治权后,也没跟清朝结仇。为了得到大国的支持,在乾隆53年和54年,他们两次向清朝请罪。乾隆寻思打下去也没必要了,权衡一番利弊后,就干脆册封了阮氏,这样西山政权就有了合法地位。
在安南境内,就只有这一个政权得到了清朝的册封。
那时候,广南一带的阮氏政权被叫做“旧阮”,西山政权呢,就被叫做“新阮”。
对“旧阮”而言,他们的国家都没了,当然是先跑了,然后再找机会东山再起。
不过呢,“旧阮”在安南的统治根基可是相当深厚的,所以他们也有复国的机会。没多久,在那些老臣子的支持下,阮福映就把嘉定这些地方给攻克了,这就给“旧阮”搞出了个基地,新阮和旧阮之间的战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了。
打那以后,阮福映一个劲儿地对西山的“新阮”步步紧逼。“新阮”呢,就打算去找清朝帮忙。可这时候清朝的皇帝已经是嘉庆了,嘉庆不像乾隆那样精力充沛,这种烂事儿他也懒得管。
于是,嘉庆就下令要多留意边防地区,就怕这“祸事”蔓延到清朝境内,别的问题呢,压根儿就不提。
结合那个时候的历史来看,就容易明白,嘉庆皇帝为啥能跟乾隆皇帝的政策完全相反了。
清军统一中原后,为了方便管理,就搞了个“海禁”政策。这么一来,明面上走海路就不行了,可中外之间的走私贸易一直没断过,尤其是清朝南部地区,海岸线老长了。
康熙上台后想要好好治理国家,那时候清朝人口一下子增加了好多,田地里种出来的粮食根本就不够吃了。没办法,康熙只能不停地从东南亚那边进口好多大米之类的农作物,这么一来,海上贸易就变得繁荣起来了。
可这繁荣里面,还掺和着不少不好解决的问题呢,海盗问题就特别明显。
嘉庆那时候,西山政权的阮氏想多弄点财政收入,他们对海盗都开始窝藏、包容了。这事儿很快就被嘉庆知道了。嘉庆跟之前的皇帝一样,觉得出兵花费太大,就干脆不出兵了。所以啊,安南乱了,嘉庆不想管,这也不奇怪。
另外呢,嘉庆帝跟之前的乾隆比起来,已经算很懒的了。乾隆虽说努力治理国家,可背后却花了好多银子去办各种各样的事。官场腐败这个事儿呢,也是从乾隆后期就开始出现了。这么看的话,嘉庆接手的还真就是个烂摊子啊。
他才登上皇位,还没安稳下来呢,白莲教起义就爆发了,这事儿一直到嘉庆九年才被平息,在这期间清廷耗费了多少精力,那都能想象得出来。
还有个缘故,乾隆在乾隆五十三年的时候也出兵到过安南那地方,他“扶黎灭阮”这事根本就没成功,官兵损失可大了。
嘉庆挺懒的,不过他很清楚自己的状况。他本来就没乾隆那么有钱,再去冒险,根本没必要。
不过,之所以不出兵,是因为安南的内战还没触及清廷的底线。
【嘉庆的愤怒】
清廷不再提供帮助,西山政权最后的希望也没了。嘉庆七年的时候,阮福映建立国家并当了皇帝,年号嘉隆,开始统治起来。
这时候的西山政权,差不多已经没力气再翻盘了。新政权就该乘胜追击,要是让对方有了机会,再想把它打垮就难了。
阮福映也是这样,为了得到清朝的承认,就主动跟清朝构建起藩属国关系。
并且,阮福映特别明白嘉庆皇帝的心思。他主动把不少抓到的海盗都交给清廷处置,这一点让嘉庆帝十分赞赏。
然后呢,阮福映就想得到一个册封,只有这样,他这颗心才能完全踏实下来。
不过,碰到这件事的时候,嘉庆皇帝心里想的事儿也不少呢。
早就在“旧阮”的军队打下升隆,抓住西山国王的时候,嘉庆皇帝就已经知道这事儿了,可他不知道抓住西山国王的这个人是不是来请求册封的阮福映,因为手下交上来的报告里就只说了“新阮”的首领叫“阮种”。
所以啊,嘉庆对这次册封的事儿琢磨了挺长时间呢,或者也可以说,他还在等有没有新消息传过来。
看一直没动静,阮福映这边就有些着急了,他又问起了“邦交之事”。
嘉庆瞅着这事儿怕是拖不下去了,就回话说:瞧你都占了安南全境了,该写个表文派使者去册封了。
阮福映见嘉庆皇帝应允了此事,便打算更改之前的国号,定为“南越”。
这边呢,嘉庆皇帝就特别生气了,觉得阮福映有点贪心不足了。而且啊,嘉庆说阮福映占领了安南全境,可实际上呢,他只是占了交趾以前的地盘,这和“南越”包含的范围是不一样的。
嘉庆皇帝一生气,就驳回了这个请求,把表文退还回去了。
第二年,阮福映派了使者过来,大致的意思就是:你不让用“南越”这个国号,那就再给我们想一个国号呗。
嘉庆皇帝这才开始认真思考起来。
在上面用“越”字,保留它先代的疆土范围,在下面放上“南”字,表明新赐予的藩王封号。
最后,嘉庆定下来的新国号是“越南”,这就是把“南越”这俩字倒过来了,这里头也有着很深的含义。
和最开始的“南越”比起来,这好像差了很多,但阮福映收到回复后就表示接受了。毕竟,他没那资本跟庞大的清王朝讨价还价。
嘉庆皇帝要处理的事儿不少呢,尤其是内部的动乱,特别难搞定,所以啊,他就没在南越的事儿上花太多心思。
嘉庆九年春天的时候,清朝的册封使齐布森到了升隆这个地方,把阮福映册封为越南国王,这样清朝和新阮氏王朝的藩属关系就正式确立了,“旧阮”与“新阮”之间的争斗,到这儿也就结束了。
其实从这时候就能看出来,在双方不停交涉的过程里,清廷的态度是越来越严肃了,这也表明清朝的国力正在走向衰弱。
国力衰弱了,自己是个大国,在处理周边关系时就得小心翼翼的。他不想像乾隆皇帝那样出兵,在某种程度上这也算是个明智的做法。
乾隆年间打完安南之役后,西山跟清朝的藩属关系,也算不上是真的服从,毕竟清朝没打赢嘛。
他们还这么做,也是考虑到清朝的实力,不想以后出岔子,好稳固自己的政权。
这就表明了,那种藩属关系可不是完完全全的害怕,全都是奔着利益去的。
所以啊,安南后来新权贵上台之后呢,他们想多弄些物资和钱,就又走回老路子了,放纵海盗去抢东西,完了还包庇海盗,这同样影响到了咱们中国华南沿海地区的繁荣稳定。
另外,要是清廷想花钱把事解决了,那清廷越看重他们,他们就越瞧不起清廷。毕竟,安南之役也让他们看到了,清廷不是战无不胜的。
只是,“越南”这个国号就这么一直沿用下来,一直到现在。
19世纪的时候,清朝被西方的坚船利炮给揍了,越南也没躲过去。
1867年的时候,越南有六个省都变成法国的殖民地了,法越之间还签了不平等条约。到了1883年,越南就承认整个越南都被法国统治了。
二战的时候,越南被法国和日本一起殖民统治,过得特别艰难。不过呢,国名一直没改,到21世纪的现在,越南还在用这个国名。
以前是藩属国,过了很久就变成现在的邻国关系了。嘉庆皇帝给取的这个国号,一直用到现在,从来都没改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