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玉门,作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曾经极度繁荣。
玉门油田在1939年8月11日的老君庙一号井出油,标志着中国现代石油工业的开始。
在抗日战争期间,玉门油田累计生产原油占全国原油产量的95%,有力支援了全民族的抗战。
1957年,玉门油田的原油年产量达75.54万吨,占当年全国石油总产量的87.78%。
1959年,玉门油田生产原油140万吨,达到油田开发以来年产原油最高水平,占当年全国原油总产量的51%,撑起了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半壁江山。
玉门油田不仅是石油产量的重镇,更是中国石油工业的大学校、大试验场、大研究场所,培养了大量石油技术和管理人才。
铁人王进喜就是从玉门油田走出来的典型代表。
上个世纪60年代,玉门石油工业基地的建成,玉门油田与玉门市也随之进入了最鼎盛的发展黄金期,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经济总量、居民消费水平跃居当时甘肃省前列。
之后,兰新铁路兰州至玉门段的开通,也让玉门油田的产能得到了更快的发展。
1964年,兰州铁路局在玉门站镇区设立玉门铁路分局,后来发展为玉门东镇,成为玉门主城区的东门户,大大带动了玉门周边地区的城镇化。
毫无疑问,上天赐给了玉门最好的资源与契机。因为石油,玉门在上个世纪中国普遍不富裕的情况下,成为了当时为数不多的发达城市之一。
20世纪80年代,在其他城市还在为经济发展拼命努力时,玉门人就已经先住上了楼房、用上了液化气,每逢春节,甘肃酒泉甚至新疆的群众都会来玉门看花灯,街上人流如织,公交车挤都挤不上去!
兴盛时期的玉门,作为西北地区少有的纯工业城市,曾经仅凭石油工业便养活了土地上的一众百姓。
可以说,全玉门人的生计与发展,当时都系之于石油产业。在那个辉煌与充满热情的年代,人们曾经以为这样的兴盛是漫无边际、没有尽头的,地下的石油可以一直开采,玉门的经济也会这样一直腾飞。
然而,当时间进入上世纪90年代,玉门油田的产量突然下跌至历史最低谷,通过卖石油而获得大量财富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石油产量的降低就像推倒了多米诺骨牌一般,引发了连锁反应,许多为油田服务的化工、商贸服务企业也纷纷倒闭,玉田就此爆发“下岗潮”。
2003年,玉门市政府和油田职工的生活区分别搬迁至新城区和酒泉市,导致老城区人口锐减,大量房屋空置,房价跌至白菜价,老城迅速变空。
这一变迁不仅影响了城市的经济结构,也对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巨大冲击。
到2015年时,玉田被国家列为了资源严重枯竭、经济严重衰退的城市之一。
为此,玉门开始寻求转型之路。
玉门市政府在老城西北约70公里处建设了新城区,试图通过发展新能源产业来重塑城市的经济活力。
玉门市拥有丰富的风能资源,年有效风速8085小时,可开发利用的风能资源量在4000万千瓦以上,占全国的七分之一。
依托这一资源优势,玉门开始大力发展风电产业,并逐渐形成了风电场、风电装备制造和电网相配套的新能源基地框架。
此外,玉门还积极推进光热发电和光伏产业的发展。在全国首批光热发电示范项目中,玉门独占4席,并且项目规模大,技术路线全,在国内光热发电行业处于领先地位。
同时,玉门油田300兆瓦光伏并网发电项目建成后能满足20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需求,规划总装机容量700兆瓦的玉门“光热储能+光伏+风电”示范项目,建成后实现年销售收入约5.3亿元,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玉门的转型之路并不容易,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从石油到风电,玉门正在逐步摆脱对单一资源的依赖,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虽然老城区的萧条仍需时间来缓解,但新城区的建设与发展,以及新能源产业的兴起,为玉门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
这座曾经的石油城,正在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下一个“高光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