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农村三大难题不解决,难实现乡村振兴,是哪三大问题?

清风挽明月 2024-08-09 17:50:41

乡村振兴战略已经提出几年了,国家投入也非常大,但是有起色的村庄似乎并不是很多,农民的体感很差,最初还有农民有所期待,几年过去了,现在在农村几乎听不见农民谈乡村振兴,除了干部还在讲外,已经很平淡了。中国农业大学叶敬忠教授团长指出成为当前挑战乡村有效治理的三大问题,即农村人口外流加剧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弱化乡村治理根基、督导考核过重倒逼村务形式化。

农村人口外流加剧村庄空心化

按照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然而,农村年轻人为了获得更高的劳动报酬,为了家人能更好生活,不得不涌向城市。不完全统计,部分农村18岁以上50岁以下的人口流超过了95%,在农村走一走,很难见到几个年轻人。留在家乡的往往是年迈的老人和孩童,乡村的活力也因此大大削弱。这样的基础,怎么形成有效治理,怎么能实现振兴呢?

农村“空心化”不仅仅体现在人口外流,更是基层组织力量弱化,60岁以下党员也纷纷外出了。曾经,村里要召开一次党员大会,讨论一项重大问题,对到会党员人数有严格要求,村支书没办法,提前三四天给在县城附近打工的党员打电话,务必回来参会,开会时把行动不便的党员都接到会议室。这种场景,基层党组织说引领村庄发展,确实很难。

人口老龄化弱化乡村治理根基

随着年轻人大量外流,更是加剧了农村老龄化,这直接导致了农村治理根基的削弱。以某个典型的农村为例,村委会的成员大多是年过半百的老人,他们面临着沟通能力不足、身体素质下降等问题,难以全面有效地参与到村务管理中。另外,年轻人不再参与公共事务,造成了村民之间的隔阂与信任缺失,村庄的发展动力和凝聚力都受到了很大影响。乡村治理如果失去了活力,那么乡村振兴更是无从谈起。

另外,在村生活的老人文化程度不高,接触到新鲜事物很少,观念传统且保守,“老的老,小的小”。也有地方想推行改革,让年轻大学生回村任村支书,可这些年轻人没有在农村生活过,不懂农村,大部分不愿意回来,即使回来也难发挥作用,成功案例很少。

督导考核过重倒逼村务形式化

乡村振兴的政策下,许多地方政府对村级组织的考核极为严格,往往侧重于形式而非实质。例如一些村庄为了应对考核,往往开展一些看似热火朝天的活动,然而却并没有真正解决群众的需求和问题,如好公婆、好儿媳评比。这样的形式化表演,不仅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更让农民感到无奈和疲惫。村民希望看到的是切实能够改善生活的措施,而不是一场场华而不实的表演。若继续这样下去,村务管理只会成为一纸空文,乡村振兴将更加遥不可及。

还有一些考核督导不仅仅不利于农村治理,反而是加重了农村负担。比如乡村振兴成效考核,要求各种工作痕迹、各类项目台账、各种增收表格,为了应对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完善资料,更有甚者搞起了弄虚作假,应付了事。集体经济收入本来没有,可这是考核必查项,怎么办呢?走账,想办法把别的资金先走账进入村集体账户,考核过来再以别的名目划出来。

以上三个问题其实已经开始重视了,人口回流已经开始出现,但都是被迫回流,暂时还不想投身到农村生产生活中来;基层减负也被多次提及,暂时成效不明显,未来会好起来的。农村人口外流、人口老龄化以及督导考核的形式化,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乡村振兴的实现,需要上上下下共同努力改变,希望乡村振兴能早日实现。

0 阅读:5

清风挽明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