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饭桌前站24年的小妾,因儿及第有了座,出殡时儿躺棺盖:走正门

圣恒看历史 2023-02-25 04:45:06

1904年,谭钟麟的整个府中沉浸在一片喜庆的海洋,一场盛大的庆功家宴马上就要开始。谭钟麟的一名小妾、忙了大半天的李夫人站在桌子旁像往常一样正准备给大家布餐,虽然她已累的腰酸背痛了,但仍旧难掩其内心的喜悦,她的眉眼都在笑,整整24年了,她从来都没有像今天这样高兴过。

刚落座的、已经82岁的谭钟麟看着侍立在一旁傻笑的李夫人,用力提高嗓门对全家宣布说:

“李氏以后就坐下跟我们一起用餐吧!”

李夫人听到丈夫的话后,受宠若惊,差点栽倒,旁边一名机灵的佣人连忙搬来凳子扶她坐下,赶紧给她盛了一碗热汤。

第一次坐在正厅里用餐,她的心里五味杂陈,难以抑制的泪水“啪啪”滚落在双手捧着的碗中,溅起一朵朵小小的水花,瞬间消失在汤里,她第一次觉得带着泪水的汤竟是如此的香甜。

是啊,她忍屈受辱,苦苦巴望了整整24年,她的儿子谭延闿果然没让她失望,他在清末最后一次科举试中,一举考中第一名贡士,即会元,打破了整个湖南在清代200多年无会元的常态,在此之前,清末的湖南虽出过胡林冀、曾国藩、左宗棠等等一系列大人物,却都不是科场高第。紧接着谭延闿参加殿试,考了二甲第三十五名,赐进士出身,震动了整个湖南。

甚至有人说:谭延闿本来是被点为状元的,他不仅文章好,而且字也苍劲有力非常好。可就在慈禧老佛爷要下笔圈其名字时,忽然想起令她痛恨的湖南籍“乱臣贼子”谭嗣同,一想到谭延闿也姓谭,也是湖南人,就将小手指轻轻一勾,改点了刘春霖为状元。一是她看春霖的书法也不错;二是,“春霖”这个名字她看着吉利,因当时刚好是春天,又逢天下大旱,正需要“春霖”。延闿运蹇,就被降为二甲第三十五名进士。

且不管所说真假,谭延闿的确考中第一名贡士,这在整个湖南籍士子中也算是创造了奇迹。

儿子如此争气,取得这样的成绩怎能不让她欣喜?

李氏出身低微,娘家家境贫寒,从小就做着怎么做也做不完的粗活累活,因着其聪明伶俐,长相清秀可人,一次偶然的机会被谭家老太太相中,做了她的贴身丫鬟,从此李氏在各种封建规矩中磨炼,在夹缝中求生。

清朝侍奉主子的丫鬟

李氏做事麻利,为人低调谨慎,对谭钟麟的母亲照顾的无微不至,所以一直在老太太房里服侍老太太。谭钟麟对老太太很孝顺,经常到老太太房中嘘寒问暖,时间久了谭钟麟就看上了她,请求母亲将李氏纳为了他的妾室。

谭钟麟是咸丰进士,晚清名臣,他做过江南道监察御史、杭州知府、杭嘉湖道、河南按察使、陕西布政使、护理巡抚,浙江巡抚,陕甘总督、工部尚书、闽浙总督、福州将军、两广总督等职务,身份富贵显达。

李氏被纳谭家之前,谭钟麟就已经妻妾成群:他有原配陈夫人、侧室颜夫人等,李夫人是侧室里最不起眼的一个。

他的正妻是三媒六证,八抬大轿抬来的大家闺秀,着凤冠霞帔、正红色嫁衣,走的是正门,名正言顺,而且有族人和亲人朋友的祝福。

而做为侧室李氏就不一样了,她进门的档次和正室相比简直相差十万八千里,是以奴仆的身份进门,连婚礼都省略了,她在族人的指指点点下走的是侧门,没有任何家庭地位和家族地位可言,更不能参加家族的一些祭祀活动。

清朝显贵之人的妻妾

李氏这样的身份与地位,注定是要吃尽苦头的。

一日三餐,当她的“君”( 妾室不能喊自己的丈夫为“夫”)和正室等家室老小吃饭时,李氏必须侍立旁侧,递湿巾、倒酒水、盛饭、盛汤、夹菜、递盘、递碟、添菜、添饭,随手清理桌面……规矩繁琐。在服侍过程中她必须忍气吞声,手眼灵活,要想生存下去必须以坚强的毅力忍受各种精神压力和来自身体上的劳累,还有随时到来的无端斥责。

等一大家人都吃好后,李氏才去指定的下人用餐的地方(杂厅)胡乱吃点,就匆匆干活去了。

婚后不久,1879年,李氏怀孕。这一年,57岁的谭钟麟任浙江巡抚、改定税厘、修理海塘、整顿武备,政绩突出。

怀孕后的李氏感到自己的人生有了希望,她希望自己能生下一个男孩,希望儿子能像其父亲一样受人关注敬仰,能让自己摆脱这种苦境。

1880年1月25日晚,来自小腹的阵痛让她顿时明白,“要生了!”,而此时,她的丈夫谭钟麟刚睡着不久。

据说,他做了一个梦,梦见清朝已故的大臣何文安(凌汉)来拜见他,谭钟麟一下子从梦中惊醒,还在恍惚中就听到下人来报喜:“刘夫人生了一个男婴”, 谭钟麟老来得子,万分很高兴,不由得回忆梦境,感到一阵惊喜,他认为这孩子一定是探花何凌汉投胎过来的,于是就用何凌汉的字“祖安”为孩子起了个吉祥的名字,亦号无畏,后来人们尊称其“畏公”,这名男孩就是谭延闿。

谭延闿的出生给李夫人带来好运,也给自己老爹带来好运,1881年,谭钟麟擢(zhuó)陕甘总督,立官车局以纾转运, 罢苛捐以舒民困。

从此,谭钟麟不再让李夫人干粗重的活儿,让她侍候他和正室及孩子们吃饭,并再三交代让李氏好好养育儿子。

李氏看到谭钟麟看儿子的眼神里满了喜爱、满了希望和期待,那是一种博大的亲情,李氏决定儿子将自己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儿子的学业上,她悉心教导培养儿子的学习兴趣。谭延闿聪明懂事,5岁就入私塾,悟性极高,出口惊人,常常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他的老师很喜欢他,每每说起自己的这个学生就赞不绝口。

他的父亲谭钟麟越发相信自己的儿子不平凡,更加注重他的学业,他给谭延闿规定:三天必须写一篇文章,五天要写一首诗,还要练写几页大、小楷毛笔字。

这些任务对其他孩子来说有些难,而对谭延闿就是小菜一碟,他每次都能保质保量完成,从来没有让谭钟麟失望过。如此优秀的儿子,背后自然离不开她那位优秀的母亲。

后来,李氏又生了两个儿子,可谭钟麟并没有因为她多生儿子而改变对她的态度,依旧没有提升她在谭家的身份。李氏经常遭受正室陈夫人的白眼和责罚,就连侧室颜夫人也对她吆五喝六,想着法子作践欺负。

李夫人有太多的委屈只能憋在心里。

不过,有一件事让小小年纪的谭延闿开始对母亲的身份有了心灵的触动,有了要改变母亲凄惨处境的想法。

有一次放学后,谭延闿看到有几个小朋友对他指指点点,还听到他们称呼他 “小老三”,从他们那戏虐的眼神里他分明感到“小老三”决不是什么好话,可因为年龄小他并不懂这称呼到底是什么意思,就回来向母亲诉苦。他说:

“娘,有同窗叫我‘小老三’,怪难听的,他们为什么这么叫我?我不喜欢别人这么叫我!”

李夫人看着儿子生气的小脸,心如刀割,她想强作笑颜劝慰儿子,可她怎么也控制不住内心的哀伤,嘴唇哆嗦着,大滴的泪水滚落脸庞,如断了线的珠子。

谭延闿见母亲如此伤心,连连摆着小手说:

“娘,你别哭,别哭啊,以后我再也不问了”

李夫人一把抱住儿子,仍旧泪如泉涌,谭延闿不知道一向坚强的母亲为什么要哭,她似乎要将所有的委屈和伤痛让自己的泪水来洗刷净尽,聪明的谭延闿感到母亲背负了太多的屈辱,埋藏了太多的苦楚!

很快李夫人平复了情绪,看着儿子说:

“儿啊,娘是你父亲的侧室,他们叫你‘小老三’就是嘲笑你是小老婆的儿子,笑话你是‘庶出’啊,都怪娘,给不了你好的身份。你们兄弟一定要好好读书,做好人,将来做番大事业,做个大人物,为娘争口气,娘在谭家就算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屈也值了。”

谭延闿听了母亲的话,似乎明白母亲为何在“诸母”身边坐立不安,还经常偷偷落泪的原因了。

以后,李夫人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儿子的学业上,尤其对聪慧过人的谭延闿更加器重。

谭延闿发现每当自己取得成绩时,母亲就会大大欢喜,他就能看到母亲久违的笑容,谭延闿心中就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催促自己更加奋进。他要成就母亲所说的话:

“努力读书,做好人,做番大事业”。

有目标有志气的人果然厉害,谭延闿11岁就能学懂制义文学(八股文),而其他孩子一般是14、15岁才开始学八股文,远远落在谭延闿后面,就连光绪帝的师傅翁同龢都称谭延闿为“奇才”。 谭延闿在年少时,书法也颇受翁同龢的赏识,翁在给谭的父亲的信中曾赞叹说:“三令郎,伟器也!笔力殆可扛鼎。”

1893年,年仅13岁的谭延闿到长沙参加童子试,考中秀才,谭父当时年事已高,听到这消息很高兴,更加觉得谭延闿就是探花投胎,是整个家族的希望。他不遗余力从全国各地为谭延闿请来名师来教他读书、学习时文,练书法等。

而此时的李夫人也终于能抬起头走路,在谭家说起话来也有了力量,不过在面对正室陈夫人依然唯唯诺诺,毕竟“嫡庶有别,长幼有序”的规矩在那放着,对自己前面的那些姐妹她依然不敢怠慢。

谭延闿看到母亲在侍候她们和父亲吃饭的侍候仍旧和从前一样,毕恭毕敬低三下四,况且母亲已经累出了腰疼病,常常疼得直不起腰来,却仍旧忍着疼痛餐餐服务到位,心里就有说不出的难过和冲动。他暗下决心一定要为母亲好好努力,母亲曾说过,只有她的儿子成功了,能做大人物、大事业了,她才能真正出人头地,这是母亲用血泪总结出来的自己的人生经验。

其实谭延闿也不是没有为母亲争取过,迫于族人的压力,只好不了了之,而且一向低调谨慎不争不抢的母亲也阻止他这么做。

毕竟当时所处的时代为封建时代,大家族比平头百姓更加等级森严,这是还没有成为“大人物”的谭延闿所无法撼动的。尽管他心疼母亲,可母亲终究是丫鬟出身的妾室的身份,相比其他妾室,她的地位更低,在封建枷锁的捆绑下她只能委曲求全去做“奴仆分内的事情”。

谭延闿谨记母亲的教诲,在自己能力还不允许的情况下不再争取,他顺承母亲为人处事的秉性,对兄弟们谦让,对诸母尊敬。

那些欺负李氏的人人看到谭延闿知书达理且前途无量,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去难为谭延闿的母亲。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谭延闿中举人,家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讨好李夫人。

这次谭延闿一举考中第一名贡士,在殿试中获得进士,入翰林,旋授编修,返湖南办学。为湖南争了光,更为母亲争了光,也光耀了谭家门楣,他知道母亲终于能在正厅坐着吃饭了,内心高兴不已。

谭延闿每次回到家,就主动挨着母亲坐,对母亲很敬重,他亲自给母亲递水,夹母亲喜欢的菜,盛母亲喜爱喝的汤,他所做的这些也是向众人明示:

“谁敢再欺负我母亲,就是与我为敌!”

平日里,谭延闿对母亲晨昏定省,嘘寒问暖,毕恭毕敬。他知道,做了一辈子下人的母亲一直被人看不起,如果自己这做儿子不去抬高母亲的地位,不对自己的母亲好,其他人就更下看母亲了。

进入民国后,谭延闿有更多的大事要做,他再三交代自己的胞弟谭泽闿:“兄不在时,务必侍奉好母亲大人”。就算谭延闿再忙,他也一定会抽出时间给写信问安。

结婚后,谭延闿特地拜托妻子方榕卿,让她留在家里照顾母亲。为此,他对妻子说:

“你只要照顾好我的母亲,你提出的任何要求我都会答应你”

其实谭延闿对自己的妻子很深情,他从小亲眼目睹母亲因着不平等的地位所受的苦楚,因而在妻子面前没有大男子主义,对妻子体贴入微,对替自己尽孝的妻子一直心存感激。

谭延闿在完婚的第二年,全家迁入广州,他的妻子方榕卿例假不调,不愿服药,谭延闿亲自指导家厨做了一道玫瑰母鸡汤给方氏喝,先熬鸡汤,后放入玫瑰,再调入适量蜂蜜,每道工序谭延闿都仔细认真去做,方氏喝了几次后病完全好了。因 “玫瑰母鸡汤”饱含着谭延闿对妻子的深情,这道汤曾被改为玫瑰情人汤进入大饭店。

谭延闿在妻子面前对母亲非常恭敬孝顺,对妻子照顾有加,家庭非常和睦,因而他的妻子对谭母也是发自内心的孝顺。

谭延闿对母亲言听计从,有什么事总是先和母亲商量,就连出任湘督这样的大事,也一定征得母亲首肯他才同意。

第二次督湘时,李夫人身体每况愈下,常年的劳作常常让她疼痛难忍,可她怕儿子知道后再跑过来探望,为了不耽误儿子前程,不给儿子添加负担,她总说“没事,疼一会就过去了。”

1916年,李夫人病重,她不让儿媳方榕卿把自己的病情诉谭延闿,怕耽误他工作,因而李夫人在上海咽下最后一口气时,她最爱的儿子并不在她的身旁,这也是谭延闿终生的遗憾。

到母亲办葬礼时,谭延闿方知母亲离世,他悲痛欲绝,痛哭流涕无论如何要回来,有人提醒他:“你若在这种时候离湘,湘督‘宝座’恐将不保啊!”

谭延闿明白自己所做的决定意味着自己将会被人赶下台,可在他心里母亲是第一位的,母亲临终自己没能陪伴母亲人生的最后一程已是最大的不孝,如果连母亲的丧葬也不去参加,就更是大不孝了,他毅然跑到上海去奔丧。

1917年,谭延闿扶母亲李夫人灵柩运回长沙,暂时停放在荷花池家里。

李夫人下葬那天,谭延闿要求让母亲的灵柩从族祠大门出,可却被族人们拒绝了。

他们议论纷纷,说李夫人只是妾室,走大门出殡不合祖制。族人还劝谭延闿道:“若违背祖制,恐家族遭殃啊!”

谭延闿根本不听他们那腐朽的一套,那些个族长和管事的,也只不过是想借助本家族中谁家有事来涨涨自己的威风,强调自己在家族中的地位而已,啥也不是。

出殡那天,当谭延闿扶着母亲李氏的灵柩要走出大门时,一大帮族人竟然堵在大门口,嚷嚷说李氏是妾,只能走侧门。

一身重孝的谭延闿一听立刻就火了,他攥起拳头,怒目圆睁大声说到:

“今天我娘就要从大门出!”

他吩咐杠夫道:“抬棺出大门!”,可是,几个年长的族人直接联起手来,排成一排挡住大门,还做出了一副誓死都不让的架势,他们还对着族群喊道:“一个妾室,想走大门出,族里没这规定!”

族群里吵吵嚷嚷,似乎都被那几个年长的煽动了起来,准备往大门口拥堵。

谭延闿立刻义正言辞道:

“妾室怎么了?过去你们就用这个当借口欺负她,现在,人人平等!”

谭延闿看这些人仍旧不让,大喊一声:“我那苦命的娘啊,儿子来陪您来了”,说着一下子跳到棺材上面,仰卧在了母亲的棺盖上,命杠夫起灵,他大喊道:

“我谭延闿已死,抬我出殡!”

那些族人们顿时呆若木鸡,年长的那几个面面相觑,无言以对,全场死一般的寂静。接着,挡住大门的那几个默默退去,后面的也都纷纷让开一条道路。谭延闿和母亲在众目睽睽之下从大门缓缓而出。

躺在棺盖上的谭延闿,在出大门的那一刻,眼泪滚滚而落,滚烫的泪珠顺着耳鬓滴在棺盖上,他庆幸自己对自己的诅咒,为了母亲最后的尊严,为了做儿子的他能尽到最后的责任,一切都值了!

他终于松了一口气,对母亲喃喃道:

“娘,您走大门了,咱走大门了!”

就这样李氏的灵柩走大门出殡了,埋在雨花亭。后来,为了纪念母亲,谭延闿专门为母亲写了《慈卫室诗草》一卷。

作为妾室的李氏所受的苦难,一直刺激着谭延闿,母亲做妾的屈辱也深深刻在谭延闿的骨子里,他暗暗发誓:

“此生绝不纳妾!”。

1920年,在李夫人去世4年后,谭延闿的妻子方榕卿在上海也去世了,远在湘南忙于准备第三次督湘的谭延闿后来才得知死讯,在零陵军中悲痛欲绝。方榕卿一共生了一子三女,她最放不下孩子们,她临终遗嘱,嘱咐谭延闿,在她去世后,望他将几个孩子养育好,不再婚娶。40岁的谭延闿谨遵谭夫人的遗嘱,发誓终生不再续娶。谭延闿为了表示对亡妻的哀思,一向注重美食的他,在军中一连吃了100天的素菜。

一些不知情的人看正值壮年谭延闿竟一人孤独过日子,就忍不住问他何故,他说:“故人恩义重,不忍更双飞。”

这句话里的“恩义重”,是指他忘不了妻子为他生儿育女,替他照顾母亲的恩情,更忘不了自己曾对妻子许下的承诺:“只要你帮我照顾好母亲,你的任何要求我都答应。”

丧妻的谭延闿,婉拒了许多好心的媒人,也婉拒了自己的老友孙中山。谭延闿曾在孙中山落难时尽力扶救,孙中山为了感激谭延闿,也为了他们的关系进一步加强,就将在美国留学归来的宋美龄介绍给了他。

谭延闿以“我不能背了亡妻,讨第二个夫人”为由拒绝了,为了不伤宋美龄的自尊,谭延闿备了厚礼来到宋家,给宋母磕头拜了她干娘,这样宋美龄就成了他的干妹妹了,再后来他就将这个妹妹介绍给了蒋介石。

谭延闿能圆融为人处世,其实和李夫人对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在仕途上,谭延闿八面玲珑,游刃有余,对此有人给他起了形象的诨号:“不倒翁”,“水晶球”等。

正是因为谭延闿的奋斗和孝顺才让母亲改变了人生轨迹,使其生前有尊严,笑对人生;死后有哀荣,含笑九泉,谭延闿孝顺母亲的所作所为,值得我们每个人敬重、学习、乃至超越!

0 阅读:107

圣恒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