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胡适公然拒绝毛主席挽留前往美国,主席:他曾是我的楷模

靖观新视角 2022-12-15 10:21:59

人们对胡适的印象一直是一个身穿洋装,戴着金丝框眼镜的知识青年。

而且他年纪轻轻就被聘请到北大成为一名讲师,与当时年代,大部分身穿长衫的年轻人读书人,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胡适英俊的面貌引起了不少女学生的爱慕,情书像纸片一样落到他的手中,这让不少的守旧派纷纷发文,斥责他是披着书生皮的风流浪子。

胡适

后来,在国家内忧外患的环境下,我国青年人的思想在爱国主义的催动下觉醒,特别是在陈独秀创办了《新青年》杂志后,我国青年人的思想浪潮到达了一个新高度。

1917年2月1日,胡适在《新青年》上成功发表《白话诗八首》,宣告了我国诗歌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时代,也让胡适和拥有新思想的青年人们有了新的交织。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都经历过了太多的事情,看待事情的角度和处理方法逐渐产生了不同。

后来,又因为一些立场因素而渐行渐远,甚至到最后双方站在了对立面,胡适和毛主席就是其中的典型。

胡适

之后,毛主席邀请胡适继续担任北大校长的时候,他却坐上了飞往美国的飞机。

并且,胡适在美国忍受了九年入不敷出的生活后,他还是没有选择回到大陆,而是去往了台湾。

胡适和毛主席究竟有什么样的过往呢?为什么胡适要拒绝毛主席的挽留呢?

年轻有为的胡适

1891年,胡适出生在安徽绩溪,虽然他的家境普通,但家里人依旧将教育事业放在了胡适成长的头等地位,于是胡适早早地就被送进了梅溪学堂。

胡适

在学堂里,胡适从书本中接触到了梁启超、邹容的先进思想,更加奋发图强地学习,最终在1910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成为了庚款留学的官费生,成功赴美国纽约康奈尔大学开启了留学生涯。

胡适在美国的日子里无时无刻都受着民主政治的影响,于是有一颗种子在他心里悄然萌发。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国内救亡图存的呼声越来越高涨,远在美国的胡适即便不在国内,也深受震撼。

他在日记中表明了自己坚定的立场,支持推翻腐朽的清朝封建统治,建立民主政治。

胡适

1914年欧洲大战的爆发对胡适的政治思想推向了一个新境界,他开始将自己的生活重心转移到,寻找如何用文字报国的切入口,酝酿着一场在文学改进上的革命。

1917年1月《文学改良刍议》在《新青年》上发表,此时的胡适还没有回国,却已经迫不及待地将自己推动中国文学新发展的决心,向大家公布出来。

此举成功将“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变成了国内学者的议论话题中心。

后来学有所成的胡适回到了国内,他在期刊中发表的作品,不仅具有犀利又婉转的表述方式,还有民主思想的灌注。

胡适

极大地吸引了时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关注,并将他特聘为北京大学的教授。

在蔡元培的牵引下,胡适遇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一起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将不少人的思想从封建纲领中解放了出来。

因此当时的学者们,无一不将胡适等人当成自己的偶像。

在五四运动兴起的时候,胡适更是慷慨激昂地,在文章和演讲中提出了“个性解放”的口号。

这一举动不仅进一步激发了青年人们的创造力,还引领了新的时代风尚。

胡适

就连青年时期的毛主席,在面对人们提问什么是他最喜欢的杂志,和谁是他最崇拜的人时,毛主席也会很果断地说。

“我最喜欢的是《新青年》,我最崇拜的人是胡适和陈独秀。”

可是胡适在美国所接受的,那一套政治思路实在是根深蒂固,他无数次认为中国只有走美国的那一条政治路线,才能变成人们心目中的理想国。

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胡适的思路逐渐偏离我国真实的国情,也因政治立场的不同,而和陈独秀、鲁迅等人慢慢地淡了交集。

毛主席

不同人生线上的交织

毛主席和胡适其实只差了两岁,却因为两岁的偏差让他们在同一时期,感受着截然不同的人生。

胡适回国投入到新文化运动中,并且成为国内知名学者的时候,毛主席还在师范学校内学习。

等到毛主席毕业前往北京求职,成为月薪8元的图书馆管理员时,胡适早已成为月薪300元的大学教授。

毛主席

毛主席在看过《新青年》上刊登的胡适作品后,对胡适的崇拜,更是超过了曾经对梁启超和康有为。

于是,毛主席经常在工作空闲时,悄悄溜到教室里去听胡适上课,将自己变成了胡适的外门弟子。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毛主席能够亲自拜访胡适,满怀一腔求学热情的毛主席和胡适,探讨了许多新思潮的问题,他也从中受到了许多启发。

毛主席

后来毛主席还凭借着新民学会的名义,邀请胡适来给大家分析问题,毛主席也是在场所有人中,记笔记最为认真的一个。

1918年赴法勤工俭学的热潮在北京刮得正厉害,新民学会里的许多成员纷纷期盼着,自己前往西方寻求真理的愿望能够实现。

青年毛主席也不例外,他为了这次留学可谓是做足了准备。

当杨开慧跟旁人说毛主席,不会去法国的时候,还引得人一阵嗤笑:“毛主席怎么可能会放弃这个好机会呢?”

胡适

结果正如杨开慧所说的那样,毛主席在出发的前一天,突然和新民学会的同伴们说自己放弃去法国留学。

大家听后顿时惊讶地不行,纷纷怀疑毛主席是不是生了一场大病。

“我们如果全去了国外,就会不由自主地脱离国内。”毛主席耐心地跟大家解释自己的想法。

“中国需要有人到国外寻求真理,也需要有人留在国内研究国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进行两者结合,探索救国道路。”

毛主席

大家听完毛主席的话后,一致赞成毛主席的决定,而毛主席也在后来的实践中,证明自己这项选择的正确性。

1919年,毛主席在回到湖南前夕前拜访了胡适。

与以往的拜访不同的是,毛主席的这次拜访不是只同胡适谈观点,而是争取胡适对湖南学生作斗争的支持。

胡适不仅欣然答应了毛主席的请求,还多次在文章里与毛主席进行互动,以此表明自己的立场。

毛主席

7月14日,毛主席在自己创办的新派报纸《湘江评论》上,发表了《民众的大联合》。

紧接着胡适就在《每周评论》的新书推荐中,对毛主席的文章表示了肯定。

有了知名学者的支持,《湘江评论》很快就在群众手中给传开了,读《湘江评论》也成了一种新风尚。

1920年毛主席再次拜访胡适,希望能得到他对自己办学的支持,胡适不仅答应了下来,将这所学校命名为自修大学,还亲自作开学演讲、修改大学章程。

右二:胡适

在这一时期,毛主席将胡适当作自己的老师和偶像,胡适也对毛主席的请求,几乎是有求必应,两人间的关系更是不用多说的密切。

道不同不相为谋

然而九一八事变后,胡适和共产党人完全地站在了对立面。

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让曾在《新月》中对国民党管控舆论、践踏人权的行为大肆批评的胡适,变成了国民党的同僚呢?

毛主席和小平同志

原来在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当局提出了“先安内后攘外”的政策,胡适被国民党宣传的虚假“爱国情怀”所感动。

他组织“自觉爱国会”,同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

为了尽快达成国民党所谓国内安定的局面,胡适在1933年11月发表《建国问题引论》,将矛头直指中国共产党,认为我党应该主动加入国民党。

然而这还只是开始,后来的胡适想要建造一个类似美国的中国,根本听不进其他人的任何想法。

胡适

抗战胜利后,我党提出统战策略,尽可能地争取一些名人的支持胡适的名字赫然就在统战名单之列。

1945年3月27日,董必武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和国民党派出的联合国代表胡适进行谈话。

可谁料胡适竟直接搬出《淮南子》中的无为主义,来劝说我党应摆正自己是国内该有的身份,不该直接干预国内的政治活动。

同年7月1日,民主党派人士傅斯年访问延安,他的身份也不一般。

董必武

傅斯年和胡适不仅是师生关系,还是无话不谈的挚友,也正是他们的这两层关系,让毛主席认为我党还有争取到胡适的可能。

毛主席在和傅斯年见面后,和他亲切地交谈起关于延安的各项事务,在临别时还以自己曾是胡适学生的身份,请傅斯年代他向胡适问好。

然而毛主席的心意并没有被傅斯年接纳,在离开延安后,傅斯年就发表文章称,毛主席在交谈时处处不给人留有回答的余地。

毛主席和群众在一起

后来胡适看到这篇文章后,给毛主席回了一封信,千言万语汇成了一句话,让我党放弃武装斗争。

毛主席对于争取胡适的幻想,在这封信被读完的时候破碎了,然而毛主席后来的一个举动,让所有人都没有意料到。

心意已决,远走他乡

1948年11月,平津战役在北平打响,此时的胡适已经无法集中精力在课堂上,相反他早已做好了离开大陆的准备。

右一:毛主席

12月15日,北平将要被解放的局势已经很明朗了,解放军将北平围了起来,时刻准备着最后的冲锋。

“胡适先生若愿意留下来,您可以在北平图书馆当馆长。”毛主席面对大家的整装待发,却给胡适留下了这样一句话。

胡适只是无奈地笑了笑,随即就拿上了自己早已收拾好的行李,头也不回地离开了,陪伴了他几十年的北京大学。

胡适来到美国后,他的生活并没有那么好过,可以说是他一生多次出国经历中,最为艰难的一次。

右一;胡适

胡适这次前往美国一部分是自己内心的想法,另一部分是蒋介石的委派,希望能够借助胡适的亲美身份,来为自己争取美国的帮助,以便东山再起。

可是复杂的中美关系,并不是胡适所能掌控的。

1949年8月,美国为了开脱自己在侵华政策失败的责任,发布了《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的白皮书。

因为这本白皮书,详细地讲述了美国如何“扶蒋反共”,阻挠中国革命正常发展又惨遭失败的全过程。

胡适

这对于在美国为国民党争取机会的胡适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

胡适决定放弃做党派的中间人,想要重新静下心来研究学术。

可曾一度没有经济负担的他,早已习惯了出手阔绰的日子,在失去了国民党经济支持后,被迫每日都要谨慎地规划自己的开支。

可即便是这样,胡适依旧过着入不敷出的生活。

在生活的压力下,胡适根本无法如预期中那样,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反而因苦闷患上了心脏病。

第一排左二:胡适

昂贵的医疗费让胡适无法支撑,他的身体状况日复一日地变差。

胡适一熬就熬到了1958年,在蒋介石向他抛出中央研究院院长的职位时,他决定前往台湾生活。

初到台湾的胡适,再一次享受到了知名学者该有的待遇,每天都有一群人来邀请他演讲。

可好日子没持续多久,胡适就因自己的朋友入狱,而大病三个月,后来又因政治因素而心脏病复发住进医院。

胡适和蒋介石

后来就连胡适的71岁生日,也是一个人孤独地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看着白色的天花板度过的。

1962年,胡适受邀参加中央研究院新院士的欢迎会,他因演讲时情绪太过激烈,而突发心脏病猝死在当场。

他的前半生是风光无限的,他靠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个时代的前列;

而他的后半生却因选择的失误,而颠沛流离,连最后的离世,也成为了一个留有许多遗憾的意外。

右一:胡适

胡适在历史上是一个富有争议的人,但我们在评价胡适的时候,应该站在客观的角度去肯定他曾经的贡献,而不是一味的批判。

“宽容,比自由更重要。”是胡适在《容忍与自由》中的一句话。

毛主席也在1956年时的全国政协会议上说:“21世纪,替胡适恢复名誉吧!”

1 阅读:292

靖观新视角

简介:做具影响力的泛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