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人呐,最怕的就是“自己把自己的病养大了”。有时候不是饭吃错了,是习惯太没溜。
胃炎这个东西,它不是个急性子,不会一口气把你撂倒,它是个“耗子精”,悄咪咪地,一点一点地把你的胃折腾得七零八落,不疼的时候你当它是毛病,不当回事;等到哪天你真疼到怀疑人生了,才知道——哎哟,这不是胃炎,这是“生活报复”。

可偏偏,最能加重胃炎的行为,不是你吃了点辣,或者喝了杯冷饮,而是你居然一天天地、乐此不疲地在干下面这5件事!
翻来覆去睡不着?你这是在给胃“加夜班”!
胃也是人家的器官,不是“007”打工人。按照中医的说法,“胃喜润而恶燥,喜和而恶怒”,最怕的就是你夜里不睡,它还得继续兢兢业业地咕噜咕噜地消化你夜宵那碗螺蛳粉。
西医怎么说? 人体的胃黏膜修复主要集中在夜间,尤其是晚上10点到凌晨2点之间这个黄金修复期。如果你在这段时间还在刷短视频、打王者、追剧,胃就没法修,黏膜一天天老化,胃炎就像被喂了饱饭的野狗,越长越壮。

2017年《中华消化杂志》上有一项研究发现,失眠者发生慢性胃炎的风险是正常人的1.8倍。不是危言耸听,是真的“夜不归胃”。
中医讲“阳入于阴则寐”,你阳气都外泄着玩手机呢,哪来的“入”?胃气不和,脾气也就跟着闹。古人说“脾胃为后天之本”,你这后天的本儿都熬没了,哪还有力气抗炎?
烦!一烦就胃疼?别逞强,情绪才是最猛的胃炎“催化剂”
别以为你顶着笑脸、忍气吞声就没事,你的胃知道你在生气。心理学研究早就发现,情绪波动和消化系统的功能紊乱密切相关,尤其是长期处于焦虑、压抑、愤怒状态的人,更容易出现胃酸分泌异常、胃动力下降,进而诱发甚至加重胃炎。

有个真实案例:《柳叶刀·胃肠病学》发表的一项研究追踪了2500名中国城市白领,发现那些“高压情绪型”人群,胃炎发生率高达62%!
中医里讲得更直白:“怒则气上,忧则气结,思则气结,恐则气下”,这些情绪一搅和,脾胃这对“夫妻”就开始闹离婚,谁也别想好过。
你烦,你压抑,你胃就酸。你一忍十年,胃炎就成了慢性。到了那时候,吃饭也不是味儿,睡觉也不安稳,生活一地鸡毛。
吃饭不定时,等于天天给胃打“突袭战”
你要是以为胃是个随叫随到的“任劳任怨老黄牛”,那你可太不懂它的脾气了。胃这个家伙,也讲究“作息规律”,它按点分泌胃酸、按点收缩蠕动、按点准备迎接食物。
你中午饿得前胸贴后背,晚上又暴饮暴食,今天早饭不吃,明天又吃得像过年,胃就像是被你带着跑马拉松,跑着跑着还不让它喘气。

2019年《美国胃肠病学杂志》发表的一份研究指出,饮食不规律者胃炎风险提升38%,尤其是在“吃一顿顶三顿”的人群中,胃黏膜损伤显著加重。
中医说:“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这不是古人矫情,是人家几千年总结下来的“保胃秘籍”。
滥用止痛药,胃黏膜哭都哭不出来了
你头疼、腰疼、关节疼,拿起止痛药来就往嘴里送?可你有没有想过,你的胃在里面哀嚎:“我招谁惹谁了?”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是现代人常用的止痛药,但它们最“恶毒”的地方就在于,它们会抑制胃黏膜的保护机制,让胃酸直接“赤膊上阵”腐蚀胃壁。

2015年《消化病学进展》一项系统回顾指出,NSAIDs相关胃炎和胃溃疡的发生率高达25%! 长期服用甚至可能引发胃穿孔。
中医没这类止痛药,但讲得更深——“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你疼就代表你体内气血不畅,靠堵痛感是治标不治本,反而还伤了胃的“气血之源”。
抽烟喝酒,等于在胃上浇汽油点火
你以为你是在“社交”,其实你的胃以为你在“谋杀”。烟草中的焦油、尼古丁,酒精中的乙醇,都是胃黏膜的死敌。它们让胃酸分泌失控,加速胃黏膜的炎症反应。
别以为你年轻就能抗。北京协和医院曾对4000例胃镜检查者数据分析,发现有长期烟酒史的人群中,慢性胃炎检出率高达80%,并且病情更为复杂,治疗周期更长。

中医更绝,说得一点不含糊:“酒入肝胆,烟灼肺脾,伤及脾胃,病由内起。”你喝的是酒,毁的却是“脾为生化之源”的根本。
说到底,胃炎不是“胃的错”,是“人的错”
大多数人得胃炎,不是因为吃了什么“毒蘑菇”,也不是因为感染了什么外星病毒,而是那些你明知道不该做,却天天在做的小动作、小情绪、小习惯,慢慢把胃给拖垮了。
你以为胃不说话,它就没事?其实它早就用“反酸”“胀气”“隐痛”这些信号在给你敲警钟。
那到底该怎么养胃?来,咱们换个活法
别光想着吃“胃宝”,胃不是靠药养出来的,是靠“人话”和“人性”养出来的。

· 睡觉别熬夜,晚上10点上床,别等胃先睡你才睡。
· 情绪不到位,胃就会抗议,学点八段锦、太极拳,调调气,顺顺心。
· 吃饭要准时,饿了就吃,吃了别撑,撑多了胃说:“罢工!”
· 别乱吃药,特别是止痛药,疼了先查根源,别一吃了之。
· 烟酒能戒就戒,别拿自己的胃给别人敬酒。
中医有云:“胃不和则卧不安,食不化则神不清”
这句话放在今天依旧字字珠玑。养胃,不是养成“忌口狂魔”,而是养出一种“节度感”。饮食有节,情绪有调,作息有序,才是对自己最大的善待。

说到底,人这辈子啊,别总拿“我还能坚持”来糊弄身体,有些坚持,是慢性自杀。
参考文献
[1]王海燕,李建华. 非甾体抗炎药相关胃肠道损伤的机制与防治策略[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5,35(02):150-153.
[2]陈立夫,王旭东. 现代生活方式与胃肠疾病的关联分析[J]. 中华消化杂志,2017,37(08):512-516.
[3]张伟,刘海. 情绪与胃肠疾病关系的临床研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0,34(04):298-302.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