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开疆拓土,隋炀帝后期,损失了不少土地和人口

隐真历史 2024-08-03 21:33:23

隋朝鼎盛时期疆域较为辽阔,东北地区边界固定在辽河一带,北方到达五原、定襄等阴山以北之地。西域地区取得了青海一带领地,势力深入青海湖及西域东部。西南地区设南宁州总管府于味(今云南曲靖附近一带)。南方设置比景郡、象浦郡、海阴郡等三郡(在今越南境内)。

大业元年(605 年)隋炀帝杨广吞并林邑 (今越南南部)后,疆域东起辽河、北抵大漠、西至敦煌、南据交趾(今越南北部红河流域),国土面积达427万平方公里  ,不过不久林邑复国。大业五年(609 年)时隋朝一度吞并吐谷浑(大致包括今青海、甘肃、四川部分地区等)、伊吾(今新疆哈密一带),疆域达到极盛,面积达到467万平方公里 。隋朝初期将地方行政区划从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二级制。隋炀帝时又改州为郡,实行郡县二级制,全国有190个郡,1255个县。一些重要的地方如:都城为大兴城(今陕西西安)和洛阳城;主要城市有太原、梁郡、江都(今扬州)、余杭(今杭州)、涿郡(今北京附近)等。

隋朝前期开疆拓土,疆域扩大。杨坚建立隋朝后,政治上较为稳定,能够组织大规模军事行动。在统一全国过程中,589年灭陈,将长江以南大片领土纳入版图,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期的南北分裂局面,这是疆域扩大的关键一步。隋炀帝时期,608年隋进军伊吾(今新疆哈密),后置伊吾郡 ,加强了对西域东部部分地区的控制。609年,隋朝大破吐谷浑,“其故地皆空,自西平临羌城以西,且末以东,祁连以南,雪山以北,东西四千里,南北二千里,皆为隋有” ,并设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极大扩展了隋朝在西部的疆域。南北朝后期以来民族融合不断发展,减少了隋朝在拓展疆域过程中民族冲突的阻力和统治新附地区的难度,使得隋朝能够将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区域纳入管理范围。

后期隋炀帝频繁发动大规模战争(如三征高句丽等),导致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被消耗,国力严重受损,对边疆地区的掌控力下降。隋炀帝大兴土木,如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等工程,劳民伤财,引发国内社会矛盾激化,起义不断,无暇顾及边疆的稳定和进一步拓展。新征服地区如吐谷浑故地等,当地的部落势力等在隋朝国力衰退后,趁机反抗,试图摆脱隋朝统治,使得隋朝难以维持对这些区域的长期稳定统治。周边如高句丽等政权,在隋朝军事压力下,也不断抵抗和反击,隋朝始终未能完全征服,且在战争中也损失了不少土地和人口。

隋炀帝后期,内部矛盾重重,权力斗争激烈,一些手握重兵的将领等卷入其中,甚至引发了局部的军事冲突和政治动荡,这也对隋朝的边疆统治和疆域稳定产生了负面影响。

0 阅读:6
隐真历史

隐真历史

从另外一种视角还原历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