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李鸿章作为晚清政府的重要官员,踏上了对欧美各国的访问之旅。
那次访问的背景是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希望通过与西方列强的交流,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1896年8月28日,李鸿章抵达美国纽约,开始了为期十天的访问。
当时他的到来,受到了美国政府和民众的极高规格接待,约有50万纽约市民走上街头欢迎。
时任美国总统的“克利夫兰”也取消了度假,亲自接见了李鸿章。
正因如此,当时美国《纽约时报》用“李鸿章从来没有错过星期天的报纸。”表达了李鸿章在美国的受欢迎程度。
访美期间,李鸿章参观了纽约的高楼大厦、自由钟、独立厅、美国国会和国会图书馆等重要地标。
他对美国的现代化建设感到无比震撼,尤其是看到20层高的摩天大楼时,他感慨道:
“我们大清很难建成这样的大楼,即使建起来了,根基不稳,也会很快倒塌。”。
另外,李鸿章还在纽约的华尔道夫酒店接受了《纽约时报》记者的采访。
采访中,他抨击了美国的《排华法案》,认为那是“世界上最不公平的法案”,并指出排华法案对美国经济的负面影响。
他还表示,中国欢迎外国资本投资建厂,但重要产业如铁路和通讯应由中国自主控制等。
如今透过1896年9月3日《纽约时报》对李鸿章的采访报道可见,当时的李鸿章不仅彰显出了国际视野,而且回答的实事求是、有理有节、不卑不亢。
美国记者:尊敬的阁下,您已经谈了我们很多事情,您能否告诉我们,什么是您认为我们做得不好的事呢?
李鸿章:我不想批评美国,我对美国政府给予我的接待毫无怨言,这些都是我所期望的。只是一件事让我吃惊或失望。
那就是你们国家有形形色色的政党存在,而我只对其中一部分有所了解。
其他政党会不会使国家出现混乱呢?你们的报纸能不能靠国家利益将各个政党联合起来呢?
首先李鸿章表达了“不想批评美国”的态度,且对美国的接待给予了肯定和赞赏。
可见作为一位饱读诗书的东方学者,时刻谨记着老祖宗“谨言慎行”的训诫,在李鸿章身上得到了完美的呈现。
另外,李鸿章对美国的多党制有些不理解,且对其提出了质疑。只因为大清乃至大清之前的2000多年,都是帝王制,一言堂,自然理解不了。
美国记者:那么阁下,您在这个国家的所见所闻中什么使您最感兴趣呢?
李鸿章:我对我在美国见到的一切都很喜欢,所有事情都让我高兴。
最使我感到惊讶的是20层或更高一些的摩天大楼,我在清国和欧洲从没见过这种高楼。
这些楼看起来建得很牢固,能抗任何狂风吧?但清国不能建这么高的楼房,因为台风会很快把它吹倒,而且高层建筑没有你们这样好的电梯配套也很不方便。
这一对话,首先令人感到吃惊和自卑。
100多年前的美国,那时候就有摩天大楼了,有高速运转的电梯了,别说李鸿章吃惊,料想任何一个第一次到欧美国际的人都会有那样的体验。
只能说,当时欧美的工业已经很发达了,民用尚且如此,军工就更不用说了。这差了将近100年的差距,无不令人害怕。
还有李鸿章质疑美国摩天大楼会不会被狂风吹倒,侧面暴露出低认知在高认知面前的滑稽与可笑。
美国记者:阁下,您赞成妇女接受教育吗?
李鸿章:(停顿一会儿)在我们清国,女孩在家中请女教师提供教育,所有有经济能力的家庭都会雇请女家庭教师。
我们现在还没有供女子就读的公立学校,也没有更高一级的教育机构。
这是由于我们的风俗习惯与你们(包括欧洲和美国)不同,也许我们应该学习你们的教育制度,并将最适合我们国情的那种引入国内。
这确是我们所需要的。
从李鸿章的这番谈话中可见,作为晚晴时期最有影响力的人之一,李鸿章还是有些远见和见识的。
他饱读儒家之学,但并不迂腐,在看到欧美好的教育体制,也有了改变和引进的想法。
尤其是那种谦逊的态度,绝对算得上一流学者。有时候承认别人的优秀,比自己成功还难。
美国记者:总督阁下,您期待对现存的排华法案进行任何修改吗?
李鸿章:我知道,你们又将进行选举了,新政府必然会在施政上有些变化。
因此,我不敢在修改法案前发表任何要求废除《格利法》(现译《基瑞法案》)的言论,我只是期望美国新闻界能助清国移民一臂之力。
我知道报纸在这个国家有很大的影响力,希望整个报界都能帮助清国侨民,呼吁废除排华法案,或至少对《格利法》进行较大修改。
李鸿章在这个问题上回答的很巧妙,也很睿智。
他说,他不敢在修改法案前发表任何要求废除的言论,这正是做客者在主人家应有的谦逊和谨慎。
但他话锋一转,说希望美国的媒体能够在排华法案上进行一些呼吁,或废除、或修改,直接将问题抛给了美方。
但话里话外都能读得出,李鸿章何尝不想阻止美国对华工的打压呢。但真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有些无可奈何。
美国记者:美国资本在清国投资有什么出路吗?
李鸿章:清国政府非常高兴地欢迎任何资本到我国投资。
我的好朋友格兰特将军曾对我说,你们必须要求欧美资本进入清国以建立现代化的工业企业,帮助清国人民开发利用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
但这些企业的管理权应掌握在清国政府手中。
我们欢迎你们来华投资,资金和技工由你们提供。但是,对于铁路、电讯等事物,要由我们自己控制。
我们必须保护国家主权,不允许任何人危及我们的神圣权力。
不管这算不算改革开放,但是对于欧美资本到中国的投资,李鸿章还是持肯定态度的。这一点可见,李鸿章也算是拥有国际视野的。
但也不排除,甲午海战的失败,让清政府高层彻底意识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重要性。
另外,对于企业的管理权,还有铁路、通讯等领域的产业,李鸿章也深知其重要性,要求必须掌握在我们手中。
李鸿章的美国之行,可以说不仅是一次外交访问,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冲击。
他亲眼目睹了美国的现代化成就,感受到了中西方的巨大差距。
那种对比让他深感中国现代化的紧迫性,也让他意识到清政府的积弱积贫。
李鸿章的访美之行,是他晚年外交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他未能改变清政府的命运,但他的努力和对西方世界的深刻洞察,也为中国近代化进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读者们,关于“100多年前李鸿章的访谈录”,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
旁观者
洗白的?
粪发涂墙
国力孱弱,神仙也无力回天,没有李鸿章卖国,也有赵鸿章卖国。
不败
家中的白银比国库还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