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静到西花厅做客,提出给总理预留鲥鱼,邓颖超:他吃我们剩下的

崔以安沧桑史 2024-11-08 02:09:15

水静与邓颖超的别样情谊

1964年春,一份来自上海的珍馐——宋庆龄赠送的新鲜鲥鱼,让水静有幸受邀来到中南海西花厅做客。席间,她提出要为迟迟未归的周总理预留鲜美的鱼肉,却听闻邓颖超大姐平静地说:"不用留,我们吃剩的,厨师会给他留下。"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一位伟人简朴的生活作风,也揭示了一对革命伴侣相濡以沫的深情。这次难忘的晚餐,成为了水静与这对恩爱伉俪交往过程中最令她动容的一幕,也为后人留下了一个见证总理清廉本色的生动故事。

缘起江西结良缘

1952年,水静从江西军区后勤部转业到江西省政府工作。在这片红土地上,她遇见了时任江西省委书记的杨尚奎,由此开启了她人生的崭新篇章。

在相处过程中,水静保持着独立自主的性格,从不因职位高低而改变自己的处事原则。当杨尚奎提及调阅她档案一事时,水静便直言要调阅对方的档案,以示公平。

杨尚奎对水静的态度坦诚开放,展现出了一位领导干部的光明磊落。这样的品格深深打动了水静,两人的感情也在相处中日渐升温。

婚后的生活平淡而幸福,水静主动承担起照顾双方长辈和抚养五个孩子的重任。杨尚奎也从不以省委书记的身份自居,始终与水静保持着举案齐眉的恩爱关系。

杨尚奎经常带着水静出席重要场合,这让她结识了李先念夫人林佳楣和曾希圣夫人余叔。三位领导干部的夫人很快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姐妹。

1959年3月,水静随杨尚奎来到上海,参加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中共八届七中全会。在上海,她不仅见到了好友林佳楣和余叔,更有幸结识了毛主席和周恩来总理。

在这次会议期间,邓颖超召集了一次随负责同志来沪的夫人座谈会。水静第一次见到这位德高望重的革命前辈,内心充满期待。

座谈会上,邓颖超语重心长地说明了召开会议的目的,她希望大家能做好"贤内助"的角色。邓颖超平易近人的态度,让在座的夫人们都放下了拘谨。

这次座谈会后,水静每次随杨尚奎到北京,都会和林佳楣一起前往西花厅看望周恩来和邓颖超。邓颖超总是热情地准备点心,甚至亲自下厨煮红豆稀饭招待她们。

在一次参观邓颖超书房时,水静看到了周恩来和邓颖超年轻时在法国的合影。这张照片记录了这对革命伴侣最浪漫的时刻,也让水静深深感受到了他们之间纯真的感情。

一席鲥鱼情意暖人心

1964年,杨尚奎因病需到友谊医院治疗肝蛭虫,水静便陪同丈夫前往北京。在上海转机时,他们遇见了罗瑞卿大将和夫人郝治平,在他们的盛情邀请下搭乘了同一班飞机。

抵达北京机场时,水静意外见到了邓颖超。原来邓颖超是受周恩来总理委托,专程来迎接罗瑞卿大将返京。此刻的重逢让三人都感到格外欣喜。

邓颖超得知杨尚奎此行是为了治病,立即询问了他的身体状况,并特意叮嘱水静要照顾好杨尚奎。在北京期间,周恩来和邓颖超经常让秘书打电话询问杨尚奎的病情。

邓颖超还安排工作人员定期带着水果和鲜花去看望住在饭店里的水静。这份关怀让杨尚奎感慨地说,总理和邓大姐始终如此关心和体贴同志。

一天,西花厅的工作人员打来电话,转达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的邀请,请水静第二天到家里用餐,还特意安排了车辆接送。这个突如其来的邀请让水静备感珍惜。

第二天,当水静到达西花厅时,发现广东省长陈郁也在座,但周恩来总理却不在现场。邓颖超向大家解释说,宋庆龄副主席昨天托人从上海带来了几条新鲜的鲥鱼。

周恩来总理特意说鲥鱼要趁新鲜食用,便让邓颖超邀请陈郁和水静前来共享。这份来自宋庆龄的馈赠在北京显得格外珍贵。

邓颖超谈起南方的鲥鱼,特别提到水静的家乡芜湖附近盛产鲥鱼的事。在交谈中,时间悄然流逝,周恩来总理仍未出现。

在等待的过程中,大家开始谈论起鲜美的鲥鱼。邓颖超说起在北京能吃到新鲜鲥鱼的确不容易,而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鲥鱼却是常见的美味。

他们聊着聊着,桌上的菜品陆续端上来了,连作为主菜的鲥鱼也已经上桌,但周恩来总理仍然没有回来。在这种情况下,邓颖超决定不再等待,提议大家先用餐。

这顿饭虽然少了主人,但却让水静深深体会到了中南海里的平实与温暖。邓颖超的待客之道没有半点官家气派,就像寻常百姓家一样自然随和。

饭桌上的交谈不仅涉及家常,也谈到了各自的工作和生活。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让水静完全感受不到身处中南海这个特殊场所的压力。

一言道出总理本色来

眼看着香气四溢的鲜鱼摆上餐桌,水静不禁想起还未归来的周恩来总理。她转向邓颖超,询问是否要给总理留些菜品。

面对水静的提议,邓颖超却报以一个意味深长的微笑,轻声说道:"不用留,我们吃剩的,厨师会给他留下。"这句话让在座的客人都愣了一下。

邓颖超看出了大家的疑惑,便细细道来总理的日常饮食习惯。在她的讲述中,周恩来天生就有一副好肠胃,从不计较饭菜的冷热。

每当邓颖超想要特意为他留些新鲜的饭菜,周恩来总是婉拒,说剩下的热一热就可以了。这样的回答,道出了一位国家总理的朴素作风。

在座的人都明白,周恩来忙于国事,很少能按时就餐。他不是在处理紧急公务,就是在看望关心老同志,几乎没有准点吃饭的时候。

这些年来,邓颖超早已习惯了丈夫这样的作息节奏。她深知周恩来心系国事,从不将个人饮食起居放在心上,也就顺应了他的心意。

每每遇到这种情况,邓颖超都会安排厨师将剩下的饭菜保温。等到周恩来工作告一段落回来,再将饭菜热一热端上桌。

这种简单的处理方式,恰恰体现了这对革命伴侣之间的默契。邓颖超既理解丈夫的工作性质,也尊重他不愿特殊化的生活态度。

从邓颖超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周恩来不仅在工作中勤勤恳恳,在生活中也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他不图享受,不求安逸,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为人民服务中。

这样的生活方式贯穿了周恩来的一生。即便身为国家总理,他也从不要求特殊待遇,始终与普通同志同甘共苦。

在邓颖超的话语中,丝毫听不出抱怨或无奈。相反,她对丈夫这样的生活态度表现出了充分的理解和支持。

这份理解和支持,正是她作为一位优秀革命伴侣的写照。她不仅要照顾好总理的生活起居,还要理解和配合他繁忙的工作节奏。

水静听着邓颖超的讲述,看着面前的饭菜,突然明白了为什么西花厅的工作人员会如此安排。这不是怠慢,而是对总理日常生活的最好安排。

这顿看似普通的晚餐,却浓缩了一个时代楷模的生活缩影。周恩来总理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党的好干部。

清贫生涯见伟人风范

这顿饭后,水静对周恩来总理的生活作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她日后的回忆中,这个平凡的细节总是让她感慨万千。

作为一个国家的总理,周恩来完全可以享受更好的生活条件。但他却主动选择了一种近乎苛刻的生活方式,甚至连一顿热腾腾的饭菜都成了奢侈品。

水静从自己的丈夫杨尚奎那里多次听说过周恩来的工作节奏。他总是废寝忘食地工作,深夜批阅文件是家常便饭,凌晨接听电话也是常事。

在战争年代,周恩来就养成了这样的工作习惯。和平年代到来后,他依然保持着革命时期的作风,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邓颖超作为周恩来的妻子,完全理解和支持丈夫的工作。她不仅默默承担起了照顾丈夫生活的责任,还在丈夫外出工作时处理大量来访事务。

这对革命伴侣的生活方式,成为了众多干部学习的榜样。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共产党人,什么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水静在与杨尚奎的生活中,也时常想起邓颖超说的那番话。那些看似平常的话语背后,却蕴含着一个时代的精神底色。

周恩来和邓颖超的清贫生活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发自内心的选择。在他们看来,党的干部就应该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

这种朴素的生活作风一直延续到周恩来生命的最后时刻。即使身患重病,他依然坚持工作,从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邓颖超始终如一地支持着丈夫的工作。她深知,周恩来心中装的是国家大事,是人民福祉,而不是个人的安逸享受。

多年后,当人们谈起周恩来总理时,总会提到他的勤俭节约。不论是一件半旧的衣服,还是一顿简单的剩菜,都见证着他的高尚品格。

这种品格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水静就是亲历者之一,她亲眼见证了中南海里的平淡生活,也感受到了革命领袖的崇高风范。

在后来的岁月里,这段往事成为了水静最珍贵的记忆。那一桌简单的鲥鱼宴,那句朴实的回答,都成为了一个特殊年代的生动写照。

这个故事也一直在党内流传,成为教育后人的生动教材。它告诉人们,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应该怎样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怎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 阅读:103

崔以安沧桑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