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一日曰:“老僧有牧牛歌请长老和。”师曰:“某甲自有师在。”师辞南泉,泉门送,提起师笠曰:“长老身材没量大,笠子太小生?”师曰:“虽然如此,大千世界总在里许。”泉曰:“王老师聻!”师戴笠便行。
——《五灯会元》第四卷 黄檗希运禅师

一天,南泉对黄檗说:“老僧作了一首牧牛歌,请长老也和一首,如何?”
黄檗说:“不必和了,我有自己的牧牛歌。”
黄檗来向南泉辞行,南泉送他到门口,提起黄檗的斗笠递过去,并说到:“对于你这魁梧的身材来说,这顶斗笠也太小了吧!”
黄檗说:“斗笠虽小,但却装得下大千世界。”
南泉问到:“那我呢?也在里面吗?”
黄檗不再答话,戴上斗笠就走了。

黄檗行脚到南泉山参访南泉普愿禅师。南泉普愿是百丈怀海的师弟,也就是黄檗的师叔了。在那个年代,禅师之间少有门户之见,对于禅法的交流也非常频繁。
南泉普愿见到大师兄的得意门生来访,很是看重,便让黄檗担任首座一职。
行脚僧人不是要在别人那里得到个什么,仅仅是去对对答案。黄檗在南泉山待了一段时间,也知道南泉的那点东西与自己无异,于是就打算离开。
作为师叔的南泉,肯定要来检验一下师侄的成绩的。
南泉问的第一个问题大致有两层含义。一是说我这里有佛法,你不想听听吗?二是,如果你有,不想听我的,那我倒是想听听你的高见。

这是个陷阱,未悟的参学之士却不知,因为都想从别人那里得到那个,同时也会极力向别人表达自己的那个。
但黄檗早已对上答案,没有任何迟疑:你的我不羡慕,我的也不用对你说,你有我有大家有,又有什么好炫耀的呢?
看来黄檗是悟了的,但在这里还没有直接挑明,那个是什么。于是在临别之际,南泉再次勘验,把斗笠递过去并说:“你看,这斗笠是不是太小了呢?”
见斗笠的那个是什么所在,岂容你说粗说细、说大说小!后来因为这个,在盐官齐安师叔的佛殿之上,唐宣宗李忱还被黄檗打了三耳光。在前作中有“三掌断际”公案,这里就不细说了。

当然,面对师叔的勘验,黄檗可不敢造次,只得老老实实回答师叔的问题:见斗笠的那个“我”,见众生、见天地,生万法。
南泉俗姓王,常常自称王老师。南泉还不肯放过,说道:“那我呢?也在里面吗?”
你自己看啊!黄檗戴上斗笠,抬腿便行。见黄檗戴上斗笠的“你”,岂在“我”之外!
明心之人处处见自己。
见南泉递过来斗笠的那个,和见黄檗戴上斗笠的这个,岂有分别?天地万物都在这一“见”之中了。
过来人当然知道南泉和黄檗都没有说假话、套话,他们说得实实在在、真真切切。

而未悟之人定要向言句与行为中去体会。如何是牧牛歌?斗笠怎么藏世界?黄檗戴上斗笠就走,是何用意?是回答王老师的问题了,还是没有回答呢?
用意识解读当下也不是什么坏事,只是别错过,正疑惑的那个,又在哪里呢?
正所谓:
“相见锦江头,相携上酒楼。会医还少病,知分不多愁。”
清汤神面
黄檗最后戴上斗笠的举动,其实很巧妙。黄檗听见“那王老师呢”这句话时,黄檗心中已经现出王老师之相,随后黄檗戴上斗笠,王老师之相不就在斗笠下面了吗?所以黄檗戴斗笠的动作,正是对南泉的回答:王老师也还在斗笠里啊。并不是不理会就戴上斗笠走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