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联社消息称,LG 在4月5日表示,在与更大对手的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在多年亏损的业绩后,将退出移动业务。LG 称,手机业务的逐渐关闭预计将在今年 7 月 31 日前完成,在此之后部分现有机型库存可能仍会销售。
LG在声明中提到了一个有意思的点:更大的对手的竞争加剧,多年亏损。换而言之,他们被对手彻底逼得没招了。
那么,主要竞争对手都是谁?
嚼不烂的苹果、炸不毁的三星2007年1月9号,乔布斯带着一款智能手机,向全世界宣布:
今天苹果要重新定义手机......iPhone领先了其他手机五年的时间,我们可以甩掉鼠标,只用手指来使用多触点控制屏幕——这个最具革命性的用户界面。
不管你承不承认,这是智能手机改变世界的第一天。
但它依然没有撼动诺基亚市场老大的地位,N95依然是机皇,塞班依然是半智能的王者。
想要改变世界的初心有了,但BUG更多。直到Iphone3G横空出世,Iphone4的落地,才让苹果真正意义上开始改变这个世界。
自此,苹果与三星展开了角力,诺基亚也退出舞台,全球就剩下两类手机,一种是安卓机,另一种则是苹果。
2020年Q4苹果凭借新品Iphone 12系列,以及Iphone 11系列的余热来到第一名。
三星则是2020年出货量的第一名,这个座位从2012年将诺基亚赶下来以后,它已经稳稳的9年。
而三星之所以能跟苹果厮杀,能在众“安卓系”挤压中脱颖而出,完全是它领先行业推出众多新技术、新应用。
除了注重研发、创新,最关键的是它有一套连苹果都无法比拟的供应链。
三星的DRAM内存,市场份额达到了恐怖的45%左右,世界第一;
NAND闪存储产品,份额大约在35%左右, 世界第一;
芯片制造水平,世界第二,仅次于台积电,是全球第二家进入5nm的厂商;
OLED屏方面,就更厉害了几乎达到了垄断,占了全球80%以上的份额,另外它在摄像头等小的零部件上也基本是自我供应的状态。
可以说,三星是全球唯一一家在手机硬件上几乎没有短板的手机厂商。这种全流程上的创新和突破,会让三星的优势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将一直延续
而LG的失败,并不能完全归结于这两家,Iphone依然是那个啃不烂的苹果,三星依然是那个炸不毁的三星。LG的市场战略与他们无关,也没有“资格”跟他们叫板。
绞杀LG的是中国手机厂商们......
内争外斗,拿下全球近一半的市场份额2006年,联发科推出系统化芯片解决方案,在中国的市场上,硬生生开辟了一个“诺基亚王朝”以外的“山寨机”时代。
内争开始了......
2007年,全球手机市场份额,中国厂商只有中兴拿到了不到5%的份额,岌岌来到前10。
2009年,中国的手机开始洗牌,全面进入“安卓”时代。有人说,小米逼死了山寨机,其实这个话有些片面。
2008年,魅族推出M8的原型机,并在2009年获得入网许可,成为国内手机市场的第一步智能机。也是在这一年华为开始脱离“定制机”,走向自主研发之路。
2009年,雷军从金山退了下来,然后考察完魅族,叫上当时在谷歌任职的林斌,把原来打算投资的想法,改为自组团队。
2010年,小米科技成立;
2011年,小米1上市。魅族的黄章还指责过雷军:打着天使投资人的旗号,从魅族得到了不少商业机密。
而当时的功能机强者OPPO、vivo也开始纷纷入局智能手机。
自此,中原绞杀战开始了.......
魅族失去了资本的扶持,刻意避开“高通税”,与小米之战失去了先机;
永远不做手机的任正非,把余承东从欧洲整了回来,开始做大做强;
“中华酷联”中其余三家,在“敌动我不动”中,渐渐淡出消费者的视线;
OPPO、vivo化身广告主,轰炸着三四线城市,异军突起,并且把金立线下渠道完全转化为己有。
在2016年以后的国产手机市场,还迎来了乐视、360、锤子、努比亚等等。用“浩劫”来形容中国手机厂商之间的厮杀,一点不为过。
上图基本是曾经的主流手机,不知名的海了去了,现在又剩下了几家?
2016年,三星Note7爆炸事故。
中国厂商开始异动,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退出中国市场。如此激烈竞争下,三星都不能幸免,LG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可想而知。
小小总结一下:
1、中国手机市场的淘汰机制非常残酷,比全球市场竞争还激烈,各大厂商直接从产品,到市场营销,方方面面都有出手,稍有不慎,就会成为“甄嬛传”。
2、国内手机厂商基本多是新势力,除了“中华酷联”,其余的企业没有任何包袱,敢于创新,更敢于模仿。
3、世界工厂并不是浪得虚名,用极致的性价比,首先挤压海外品牌的生存空间,打退传统手机巨头,诺基亚、索尼、LG等等。
说完内争,说外斗......
既然国内手机市场基本达到饱和,需求也趋于稳定,国内厂商在中国市场保持高度警惕的情况下,相互之间的“内斗”意义已经不大。
那么,就出去走一走吧。
海外市场聊起来比国内的精彩程度一点都不差,咱们简单聊一下几家的布局情况。
一、华为。
说起华为的海外市场布局,我不愿意过多地用数据来讲述,毕竟现在谈华为聊数据招黑。
有一名外企高管曾经这样形容华为的进攻:
我们可以挡1年、2年甚至3年华为的进攻,而且大部分公司在3年还不成功的话,基本上就放弃了,但是真挡不住华为7年换人轮番进攻。
华为的海外拓展史,真的是华为人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一旦拿下一部分市场,那么无论是从管理还是研发,再有人员配置上,只会越来越高。
这其实是一个不断进化、优化的过程,更是华为体系不断改进的过程。(华为有点像在做三星的供应链体系)。二、小米。
在2019年时,小米曾经做出一个大的人事调整,调整的核心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南亚与欧洲地区,同时也涉及了部分美洲地区。
在前几天,小米刚刚宣布了自己的年报:
2020年全年,小米境外市场收入人民币1224亿元,同比增长34.1%,占总收入的49.8%,产品销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0年第四季度,小米在54个国家和地区的智能手机出货量排名前五。
小米在海外充分利用了拥有“互联网公司”基因的优势,线上线下齐发力。不仅通过电商的极致性价比获得市场份额,同时也利用自己的投资,建立起防护墙。
比如在印度市场:投资了互联网金融、游戏、娱乐、二手车、手机回收及维修等多个关联领域的项目,看似有的毫无关联,其实是一套以智能手机为核心的生态系统。
三、OPPO/VIVO。
OPPO、VIVO海外之行,初期还是一些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策略用一句话形容:
签明星签到你无明星可签,包地铁包到你无地铁可包。
当然,这只是一个笑话而已,它们的营销策略其实很多厂商是有借用和模仿的。在东南亚市场,OPPO以20.3%的市场份额领先三星,vivo以17.9%的市场份额屈居第三。
LG的退出其实早有定局,除了国产手机的乱杀带来的因素,自身也有很多原因。
高价低端就是一个普遍的问题。
比上苹果、三星的用户忠诚度太高,难以撼动,只能与来自中国的厂商们争一争。
但国内厂商真的有点魔怔了,甚至有点竞争过度。无限挖掘竞争力,还整出一群子品牌、子公司,在全世界、全方位进行市场布局。原本还能靠运营商苟延残喘的手机品牌,也被揪了出来,吃得连渣都不剩。
在势力越来越强的国产厂商下生存谈何容易?索尼前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现在手机厂商的格局变化,与其说是全球化,不如说是中国手机厂商掌握了大部分的主动权。除了苹果、三星短期内无法撼动,其他品牌想要出头,恐怕真的有点难。
也不知道接下来会是哪个品牌宣布退出......
话题:你认为LG的退出,跟国内厂商关系大吗?谁的杀伤力更强?
-END-
配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原创作者长三叔,谢绝一切形式搬文洗稿转载,抄袭者必究!
临港陈冠希
挺有意思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