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境泽没有饿死,华为也活过来了。
余承东在华为Mate X2新一代折叠旗舰发布会上说:
刚刚过去的2020年是非常不平凡的一年,也是“我们非常非常困难”的一年,......2020 年,我们活过来了。
但随着手机业务的下滑,华为的2021年之路依然不好走。前段时间有媒体根据供应商的数据,推算出华为2021年智能手机组件订购数量仅为7000万-8000万,甚至预测华为的订单数量很有可能将至5000万。
2021年2月9日,任正非在太原接受媒体,路透社David Kirton就曾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
现在华为手机业务收入不可避免地在下滑,华为也在从其他新的机会点获取收入,您觉得这些收入是否可以对冲掉手机业务的下滑?如果是,需要经过多长时间?
任正非:
我认为,今年就差不多了。
华为会不会依托“车”来实现部分对冲?答案是肯定的。
3月5日,华为就公开了三项专利:
1、“可行驶区域判定的方法、智能驾驶系统和智能汽车”的专利;
2、“一种激光雷达”;
3、“行人再识别网络的训练方法、行人再识别方法和装置”。
具体咱们就不介绍了,网上资料很多,有兴趣的可以去查阅一下。
华为公布如此多的汽车领域专利,其中涉及到新能源车的各大部件控制器、新品、激光雷达,甚至小到后视镜。跟他们对外声称的一样,除了底盘、轮胎和车身外都有涉及。
循序渐进地进入上游产业链,与车企紧密联合的同时,掌握上游核心技术并实现价值。
以从事汽车与智能交通技术的德国博世为例:2018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中,博世排名第131位;2018年,博世汽车部门的营收为470亿欧元,息税前利润为33.2亿欧元。
跟知名汽车奥迪做一下对比,2018年奥迪汽车部门在交付了186万台整车、67万动力总成的情况下,完成455亿欧元的营收,息税前利润亦与博世汽车部门相仿。
综上所得,上游核心技术的价值并不低。汽车技术供应商的身份是可以让华为实现部分对冲,尤其是在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空间中。
一套组合拳下来,坊间对于华为进入整车行业的传闻越演越烈。但华为迄今为止已经明确申明过三次:
华为不做整车,而是聚焦ICT技术,帮助车企造好车。
任正非在发表的声明下加了一个期限是3年,至于3年后是怎样,我们很难预料,但当下确实不适合华为进入整车行业。
1、隔行隔山,华为未必有“整车”能力。
虽然华为在汽车领域包括新能源、AI、智能驾驶等方面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跟传统老牌劲旅还有不小的差距。
以专利数为参考。
2020年公布的一项关于“2019年汽车专利创新指数”,排名前10中专利总量最低的是广州汽车:1537;比亚迪总量第一:7438。
而对比一下,华为公布的专利数,就有点“小巫见大巫”,所以华为是否已经具备造“整车”的制造技术,还是一个值得商榷的事情。
2、投资大,回血慢。
上面我们也已经谈到,华为在消费者业务上出现了下滑,需要一个点来实现对冲。如果此时进入“整车”领域,量产需要多久?
特斯拉从成立到量产交付models用了9年的时间;
李斌说,蔚仅用3年,就完成了从 1 万辆销量到 2 万辆销量到 5 万辆销量这样的成绩;
贾总的FF......
成功的有,马上要成功的也有。但这些都存在周期太长,回血太慢,对于当下的华为显然不合适。
3、树“敌”不能过多。
此时华为帮车企打造服务,造好车,实现有竞争力的汽车。众厂商的态度是明朗的,毕竟谁也不想落后太多。拥抱华为这个在智能、物联、新能源都有所建树的科研大佬,无疑是他们喜闻乐见的事情。
但在商言商,一旦华为进入整车行业,与之合作的汽车厂商是否还有现在的明朗态度?
华为不造车最大的原因,来自老头的固执我们从去年任正非签发的“关于智能汽车部件业务管理的决议”中发现两个比较关键的词“聚焦”、“使命”。
可能接下来的文字又要给华为招黑了,但我还是要说明一下:华为不造整车的最大原因:任正非的“固执”。
一、聚焦。
1987年,任正非与几个同伴凑了2万元,在一个破旧的棚子里成立华为;2015年,华为成为通讯领域的领导者。
新华社记者与任正非面对面,进行了3个多小时的访谈时提到这样一个问题: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时,华为却逆风飞扬。华为成功的基因和秘诀是什么?
任正非首先肯定了华为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改革开放,其次:
华为坚定不移28年只对准通信领域这个“城墙口”冲锋。我们成长起来后,坚持只做一件事,在一个方面做大。华为只有几十人的时候就对着一个“城墙口”进攻,几百人、几万人的时候也是对着这个“城墙口”进攻,现在十几万人还是对着这个“城墙口”冲锋。密集炮火,饱和攻击。每年1000多亿元的“弹药量”炮轰这个“城墙口”,研发近600亿元,市场服务500亿元到600亿元,最终在大数据传送上我们领先了世界。
30多年不进房地产、金融,瞅准通信领域,一心一意搞自己的实体发展。而如今涉足汽车领域,依然是自己所擅长、聚焦的领域。
记者:华为成长过程中,正逢中国房地产爆发,您是否动摇过?
任正非:没有。没炒过股票,没做过房地产这些东西。
记者:没有诱惑么?
任正非:没有。那时,公司楼下有个交易所,买股票的人里三层外三层包围着。我们楼上则平静得像水一样,都在干活。我们就是专注做一件事情,攻击“城墙口”。
二、使命。
聊这个就招黑,但事实终究是事实。
华为因“芯片”、“5G”而兴,也因此而陷入被动。
泡沫经济对中国是一个摧毁,我们一定要踏踏实实搞科研。一个基础理论变成大产业,要经历几十年的功夫,我们要有战略耐性。
汽车领域同样有“芯片”问题,上游产业链依然是我们的弱项,存在被“卡脖子”的地方依然不少。
而这便是华为的使命:
打造ICT基础设施才是华为公司肩负的历史使命,越是在艰苦时期,越不能动摇。
华为,会不会造整车?
有人说,会,因为华为有过先例,说不造手机,然后......
有人说,不会,它不会偏离航道,要打造一个中国的“博世”......
这一切都是我们的猜测,答案却只有一个人知道,但老头的格局太大,很难琢磨啊。
不过“暂时”放弃高成本、高竞争、薛定谔销量的整车事业,依然是比较明智的选择。
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
华为是在走“博世”路?还是“3年”后的“真香”?
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END-
配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