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时教育生涯的基础阶段,小学生看似没有升学压力,知识难度也相对较低,但此阶段任务重大,需要让学生打好基础,并树立正确的三观。
小学生的可塑性比较强,通过正确的方式进行教育和指导,可以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同时还能促进他们的认知和发展,进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当然,如果基础教育出现偏差,可能会对学生造成不可逆的影响,比如之前备受关注的“毒插图”一事,好在发现及时,有关部门也及时更换教材。
然而,在很多课外读物以及教辅书中,依然能发现不少文化入侵情况,不利于我国文化的传承,还可能会从根源上影响着学生的认知。
我们的名字不好听吗?小学生试卷频频出现“和风人名”小学阶段的知识一般以基础为主,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便于学生理解,很多试题都融入了绘画或讲故事。
比如对于“礼”字的认知,为了让学生能够记住这个字怎么写,以及字的由来,编辑人员可谓是煞费苦心,不过呈现的结果却让人大失所望。有对文字进行研究过的人很清楚,“礼”并非此含义,应该从篆、甲骨文中的解释进行演变。
此外,在一篇阅读理解题中,家长发现有很多人名事比较怪异,比如:翔泰、龙太先生、明美女士、一郎先生等,听起来都不像我国传统的名字,听上去就感觉不舒服,有一种“和风名字”的感觉,难道我们的名字不好听吗?
这是语文试卷,考察的是学生的母语情况,里面夹杂很多“和风人名”,多少有些说不过去,要知道试卷的主体是小学生,他们的思想观念并不成熟,教材怎样教,他们就可能形成怎样的三观。
在这道问答试题中,家长发现有一个地方过于刻意,给出的句子是:明治29年某日清晨,主人公在铫子这个地点,观看下面的太平洋。
别说小学生,就连家长可能也没几个人认识这个“铫”字,不过命题人直接用拼音标准,还对“铫子”进行了解释,竟然是日本的一个地方,再次让家长感到不解,为何要在试题中加入这些完全没有用的信息,还强行与历史穿插。
更让人气愤的是,在一次小学语文试卷中,一道材料题引发争议,材料中,中日两国学生参加夏令营活动,面对相同的困难和考研,我国学生却掉队了,有的扔掉书包,有的病倒了,还有的直接坐车回去了。
相比之下,日本学生则非常坚强,虽然也有学生生病,但依然坚持完成任务,没有车的情况下,宁愿走到目的地,最终没有一人掉队,也获得胜利。
而试题要求是,让学生作答在夏令营中,日本学生获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先不说两队成员问题,这道题其实没有确切答案,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考虑实际情况,如果学生在困难和挑战面前,需要有安全意识,并以性命有限,进而做出合理的选择。
当然,还有不少家长对于材料中的日本学生比较反感,为何获胜的不是我国学生,这样岂不是更有教育意义?
知识和教育可以没有国界,但不能文化渗透学习知识和技能,在本质上是为了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知识具有共享性和普遍性,可以跨越种族和国界,不同国家的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不过文化渗透的行为不能允许,这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很多时候,文化渗透,会强行改变学生的价值观念,并破坏我国的本土文化。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基础教育情况,以及三观的形成十分重要,如果从小过多接触这些不良的知识诱导,难保以后不出现问题。
我们在积极促进知识和教育与国际接轨的同时,应该提高警惕,尤其是教材中的不当内容,希望有关部门加强审核以及监管力度,让学生接受更优质的基础教育,也让我国的教育领域有一片净土。
文末总结:小学生试卷中的那些“和风人名”,其实完全可以更换成我们常见的名字,听起来舒适又合理,没有必要刻意营造外国风气。
我们可以学习并了解外国文化,但应该理性,学习含金量高的领域,不要将没有必要的词汇融入其中,并带有明显的引导性,不利于我国学生的成长和教育。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速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