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这首诗出现在《红楼梦》第一回,是跛足道人吟唱的。
跛足道人和癞头和尚是整部书的引路人,跨越神人两界,通晓天地运转之谜,了然每个角色的前世今生。
这意味着,好了歌必然大有深意。
尽管它看上去通俗易懂,没什么新奇,像是老掉牙的劝世歌。但它一定是本书的主旨所在,浓缩着作者的世界观。
它究竟表达了什么呢?
01 学术界的说法对于《好了歌》和《好了歌注》,学术界、教育界的普遍论调是:
这是曹雪芹“消极悲观世界观”的体现,是红楼梦“历史局限性”的佐证。
作者本人在反抗、批判封建礼教的同时,又塑造了代表更高智慧的“跛足道士”“癞头和尚”,即倾向于佛家、道家的消极避世思想,而不具备王夫之、黄宗羲等反对君主专制的革命性新思想。
上面这段就是我引用学术界的说法。癞僧和跛道既然被定义为消极避世的、非革命性的,那么他们的作品,当然也蒙上灰暗色彩。
按照这种说法,《好了歌》拉低了红楼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让红楼梦大大降低了档次。
只不过,学术界从来没有想过:
癞僧和跛道不是打酱油的,明明具有纲领性作用(第一男主最终要出家,重要女性也都要在癞僧跛道的指引下回归太虚)。否定了他们,就否定了整部书。既然如此,干嘛还来研究红楼梦?闲得发慌吗?
中国古典文化那么灿烂丰富,一部消极避世的无用作品,值得被推崇为顶峰?值得“开言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02 网民的说法学术界动辄谈革命,新生代网民恰恰相反,他们崇尚混沌式唯美。
什么叫做混沌式唯美?就是无好无坏啊!
红楼梦里没有彻底的好人(正派角色),也没有明显的坏人(反面角色)。
千红一哭万艳同悲,到头来都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故事只是个过程(没有善恶价值),所有人都是悲剧一份子。
意外之意:谁也别嫌弃谁,没有因果,没有对错,只有天定的悲剧。
按照这种理论,红楼梦看什么呢?看悲剧之美,看破碎之美,看人人皆不如意,看世事皆落空、
顺着这个思路,《好了歌》就很好解释。任何事都没意义,没意义啊没意义,反正最后都是悲剧,躺平得了!
03 世人谬误以上两种理解都不可取。前者过份上纲上线,后者过份虚无混沌。
其实《好了歌》是作者的精心之作。他借用神仙,与红尘颠倒愚昧之态,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关系。
对比因何而有?为了表达批判和赞美。
也就是说:刻画了人情冷暖、世事无常是假,对社会现实提出尖锐的批评才是真!
它不但不消极,反而是作者最为鲜明、热烈、积极、现实的呐喊。体现的是真善美,对于假恶丑的最大鄙视!
与此同时,它还隐藏着贾府众人的命运走向。
04 神仙是谁?太多人一看到【神仙】这个词,就当作神话,当作不现实,当作宗教迷信。瞬间就下定义“消极的”。
殊不知在本书里,神仙是真实存在的,是特指。
宝玉是神瑛侍者投胎,黛玉是绛珠仙子投胎。他们就是神仙啊!
整部书里无论有多少钗,无论有怎样的人间光环,无论是黄袍加身,还是号称什么艳冠群芳,反正真正的神仙只有两个人:宝玉和黛玉。
这首诗正是用神仙和世俗做对比。
这寓意不是很清楚吗?宝黛和世俗是对立的。
只要是文学,就必须有善恶,必须有对立。越伟大的文学,对立关系越强烈而深刻。
神灵和庸俗是对立的。真善美和假恶丑是对立的。
红楼梦悲剧的本源和总喷发,是宝黛的失败。也就是神仙的失败!
你以为神仙高高在上,凡人一定干不过神仙,那就错了。神仙到了魔界,仙法尽失,因为水土不服,因为受不了魔界污秽。末世的人界,难道好过魔界吗?
宝黛失败了什么呢?
从狭义角度说,是宝黛爱情。
从广义角度说,是贵族精神,是魏晋风骨,是士子之心,是残留的那一点华夏文明之根。
说白了,这部书就是写恶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斗争。
宝黛这种神仙人物,来到人间,当然是秉承精英文化,也当然要遭到恶俗文化的团攻。
与宝黛精神相似的那批人,都属于这首歌里的【神仙】。
阻碍宝黛爱情的,那些能给宝黛带来痛苦和磨难的角色,恰好都是拼命追求财色名利。
【世人都晓神仙好】的真义是:
人们都号称热爱真善美,也希望别人真善美。但在财色名利面前,真善美算个屁。
为了财利,毫不犹豫就摒弃了真善美。若妨碍了自己前途,对真善美更是定斩不饶。
05 正解好了歌这首歌共16句,分四个小段,分别指向了功名、金银、娇妻、儿孙。
这四样东西,貌似世人共爱,貌似无差别地批判,但事实上内中另有乾坤,各有所指。
功名—金银—娇妻—儿孙,都是男性证明自我价值的载体。依次排下来,档次越来越低。
有大本事的男人,才能去拼功名啊。啥本事都没有,就只寄希望于儿孙,同时也必然做儿孙奴。
档次越来越低,下坡式状态,那不就是贾家的发展史吗?
1、贾家祖上,就是诗歌里第一段【惟有功名忘不了】的那批人。
功名的核心是建功立业。跛足道人说他们【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是啊,祖上那般荣光,曾经的天威万丈,如今在哪儿?留住了什么?后代该怎么败就怎么败,该怎么被欺负就怎么被欺负。
2、贾家二、三代,是【只有金银忘不了】的那批人。
他们拼不出功名了,借着祖辈的平台,就拼命积累财富。
贾政跟三观不合的王家联姻,不也是现实主义吗?说到底,还不是精神世界败给了现实利益?
二、三代的婆娘,比她们老公更拼命的抓钱。家族内的一切斗争,一切权力之争,说到底都是为了抓钱,不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
跛足道人说他们是【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一点不假,抓钱抓了一辈子,积累的的确不少,到最后被一窝端!
眼闭了,是气死的眼闭了,不是正常的眼闭。
3、贾家第四、五代是【只有姣妻忘不了】的那批人。
不是说他们不爱钱,而是他们没资格抓钱,还没成为家长呢。
书中故事清晰的说明,青年子弟们都靠酒色自娱,也靠酒色麻醉自己。
贾琏就公开说过:“我只要有酒吃,有戏看,别的一概不管。”其他公子哥无一不是如此。
“只有姣妻忘不了”,可不是说他多爱老婆,而是指酒色人生。
跛足道人说他们是【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其实贾府里并没有这样的女眷。这句话的真意,应从男性的世界观上理解,意思是:
占有再多的女性,你的生命也是空荡荡的,丝毫价值都没有。你以为你占有了什么?其实是给人家做踏板而已。
4、贾家第五代,乃至五代之后是【只有儿孙忘不了】。
第五代是跨界的,这一句指的是贾家败落了,众子弟落草之后的情况。
成了平民,还能体现什么价值?顶多只能鸡娃,来显示家长权威。
跛足道人说他们是【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这是不幸的预言。说明贾府败落之后,后代再也无法重现祖辈的荣光,从此彻底滑向平民。
当然,这并不妨碍后代里出现如贾兰式的优秀人才。因为《好了歌》是宏观的,从宏观上说,贾家五代必然是劣子众多,泥沙满地。
当家族蒙难时,少不了狠舅奸兄,少不了铤而走险的,也少不了卖身求荣者。
06 现实是谁的?无论是难忘娇妻,还是痴心父母,都并非真正的爱,而是生命的依赖处。
当你的生命只剩下生育繁衍这一项技能,必然去做痴心父母。
从表面文字看看,《好了歌》把功名、金银、娇妻、儿孙全给否定了。也无怪乎世人无法理解,无法接受。
问题的关键在于:不知道人本来就是神仙!
人有精神世界,那就是神仙的地基。人能不断提高精神世界,那就是成神之路。
功名、金银、娇妻、儿孙作为人生的内容,哪一项都没错,但把这些当作生命就错了。
生命里唯一不能标价、不能触摸的,是精神。而唯一真正有价值的,也是精神。
放弃了精神世界,放弃了真善美,这些都将成为鬼畜。
贾家的颓败,难道不是源于精神世界的沦丧?
贾母、贾政想扭转败势,想走文化路线,想选择高知女性做儿媳孙媳,却阻力重重,积重难返。
或许有人说:就算走文化路线,贾家就永保太平了?不一样完蛋?
没错,这是另一个更宏大的悲剧,是社会的总悲剧。当时的社会也是颓败的,也是不要精神的啊!
精英文化从很早就败给了恶俗文化。原汁原味的华夏文明,在北宋灭亡时,就已经湮灭了。后来哪有什么文化?都是借壳包装罢了。
中国古人很喜欢提到“神仙”。除了少数全身心修道者,大多数士子说的“神仙”,其实就是精英文化。也可以说是华夏文明的精华,也叫做玉之精神。
当恶俗文化攻击精英文化时,都是这样说:
黛玉只会舞文弄墨、伤春悲秋,让她管家,难道让奴才们都去学写诗?这家就管好了?
你看,恶俗之人根本不敢想象脱离恶俗,也不愿脱离。
凤姐管家累到吐血,却越管越差。从最初的纵横驰骋,干到最后寸步难行。她自己的小院里、她亲自调教的人,全都背叛她。
黛玉似乎从未劳心过管理,但她的潇湘馆上下齐心,每个奴才都聪慧过人、安分守已、息事宁人。整个潇湘馆就好像世外桃源,不染一丝风浪。
建立和谐社会,对黛玉而言易如反掌。
这些都是为什么?
潇湘馆的奴才,并未去当了诗人。但是他们却很清楚自己的使命,清楚自己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
精英文化何以一步步被恶俗文化替代?就因为多数人认可恶俗=现实,又说精英=不现实。
却不知道,现实没有固定模样。掌握在谁手里,就变成谁的样子。
人们抱怨现实的苦难,又推崇恶俗来应对现实。那就永远在苦难的现实里沉沦吧。
【相关链接】
作者却也风骨之人
讲的不错,差点就要就要透了,还是没有研究原型导致的,已经很好了
[吐舌头眯眼睛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