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肉好吃,但这种“牛腿”却不能让人大快朵颐(一)

元白评文化 2024-06-29 22:47:52

才开始接触收藏的时候,有一天一位相识的老师说:“邻县有个民俗博物馆,收藏了很多精品牛腿,走,我带你去看。”我一愣:“牛腿怎么能收藏呢?是把它腌制起来吗?那应该叫做民间美食博物馆吧。”

到了地方,我才知道此“牛腿”非彼牛腿,并不能让人大快朵颐、一饱口腹之欲。不过庖丁在真牛腿上施展的刀工让文惠君惊叹,而古代建筑师们施展在这些不能吃的“牛腿”上的技艺却能让每一位看到它的收藏者拍案叫绝。

这是一家专项收集民俗木雕的民间博物馆,收藏了近百对“牛腿”。这里所说的“牛腿”其实是指中国传统建筑中位于梁柱之间的三角形木质构件,其作用是支撑建筑外挑木、在檐与檩之间承受力量,使外挑的屋檐达到遮风避雨的效果,且又能将重力传到檐柱,使其更加稳固。

起初,“牛腿”只是一根不起眼的普通建筑撑拱。但由于它所在的位置很显目,处于门檐梁柱间最佳部位,最能呈现立体艺术的雕饰之美,古代建筑师们就把它当做了一个竞赛的擂台。

从明代起,灵巧的建筑工匠们开始在这根撑拱上展示设计、竞赛技艺,让“牛腿”逐渐为一栋木质建筑最为华美的部件。这种炫技比赛到了清代越发热烈,“牛腿”逐渐演变成为整块斜木雕刻,工艺日趋繁华。

至清朝中后期,牛腿的雕刻达到鼎盛,古代建筑师在“牛腿”上娴熟运用浮雕、镂空雕、半圆雕等技法,甚至在“牛腿”上雕出故事的连环情节。一组“牛腿”看下来就好比看了一本舞台评书。

“牛腿”在建筑木雕中制作难度系数较大,对工艺水平和艺术美感的要求也更高,因此古时屋子上雕刻“牛腿”的必定是大户人家。他们把“牛腿”视为居所的门面担当,也是古宅的精华所在。此时的“牛腿”也已从一开始的实用演变成为实用和鉴赏融合一体,并逐步演化为传统民居中一个具有房主身份象征的标志性木雕构件。 

上世纪30年代,建筑学家梁思成在其《中国建筑图集》中谈到,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中国木结构建筑逐步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成为了世界建筑中一道绚丽的风景线。而“牛腿”可谓是木结构建筑中点睛的一笔,结合了榫卯工艺、受力结构和雕刻技艺、文化艺术于一身。对于文化研究者与收藏者来说,“牛腿”的精妙之处不仅仅于其本身的制式和功效,更在于附加其上的雕饰艺术及其深厚的文化意义。

0 阅读:0

元白评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