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有哪些搬石头砸自己脚的人?第4个鲜为人知,第5个却很冤

晓张说 2024-11-13 15:54:34

为了避免争议,以免像上次那样大家在评论区互怼起来,今天我们对这个话题做一个稍微的限制。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本意就是原本打算坑别人,没想到坑了自己。

毋庸置疑,所有的战争事件要排除在外,因为几乎所有的战争,都是为了“坑”对方,如果战败,那固然是有砸自己的脚之嫌,这要写起来,那就三天三夜写不完了。

其次,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人物也不列入,比如商鞅,此人主观固然是为实现个人理想抱负,但客观上其变法却促使秦国愈发强大, 奠定灭六国的基石。这种如果也要算上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话,恐怕有点混淆视听的小人之心了。

因此,所有千千万万客观上为民族统一、社会进步、家国稳定的变法而死去的古人,也不宜列入其中。

闲言少叙,咱们直入正题。

第一位,李斯。

李斯把自己搞死,原因并不仅仅在于沙丘之变,毕竟,为了一己私心,协助赵高拥立秦二世,说简单点,是拥立失误,看错了人,说的深刻一点,是为了新朝廷成立以后多分点权力,多少是有点贪心了。

谁也不能在一开始就清楚的意识到这是一位亡国之君。

正如西汉权臣霍光选择毫无根基的刘病己为皇帝,其初心也不过是刘病己没有任何势力,便于控制而已。

秦二世胡亥即位以后,本来就没有什么政治抱负,也没有什么政治野心,被赵高利用硬推上皇位,加之赵高长期洗脑,这位皇帝为了保证没人再反抗他,将一众赵氏皇族兄弟杀了个精光,倒是一点正常人的思维也没有了。

有拥立之功的李斯,虽然依旧很努力的发挥余热,不过跟这个非正常人的皇帝却是始终没法走近,甚至一度遭到猜忌。

公元前209年,大泽乡起义爆发,随后各地反秦运动风起云涌,非正常人秦二世就给李斯下了一封诏书,大意就是:你贵为三公,现在全国的盗贼却猖獗到这个地步,你怎么看啊?

对于秦二世的甩锅,李斯失眠了一夜,一早给秦二世上了一封折子。在这份折子里,李斯没有去规劝秦二世,反而是继续鼓动秦二世要制定更加严苛的法律,用来约束百姓,以免他们继续犯错。

这份折子叫《行督责书》,原文我就不粘贴了,大家有兴趣的可以自行查阅。

在奏疏中,李斯引经据典,词文铿锵有力,将白说黑,将黑说白,有理有据地为最高统治者制定了一套督责方案,并且兼顾了个人享乐和独裁统治。

而正是这份奏疏,打消了二世对于自己恣肆享乐的疑虑和不安,有了丞相李斯提供的这一套责任方案,他的统治更加肆无忌惮。对于反抗叛乱者,一律诛杀。如此施政的后果,加速了秦帝国的灭亡。

自打二世看了《行督责书》,就深居宫中,再不见群臣,包括李斯。而郎中令赵高成为沟通皇帝和群臣,左右大秦帝国的中枢人物。

不过随着秦末起义愈演愈烈,而秦二世还在一心征发民夫修建阿房宫,大秦帝国中枢的公卿们终于也坐不住了,他们联合起来上书要求清楚赵高,李斯也终于意识到形势不对,于是跟着写了一份奏折,加入了联名倒赵的行列。

清·袁耀《阿房宫图》

奈何,此时的秦二世,既没有兄弟姐妹,也早已远离朝臣,不信自己的老师赵高,还能信那些多少天见不到面的大臣么?

更何况,由于赵高的一手遮天,所有的奏折还没到秦二世那里,就已经落入赵高手中。

于是,又一翻洗脑,二世听信赵高谗言,下令逮捕了左丞相李斯、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等主张清除赵高的大臣们,并交付给郎中令赵高处置,追究他们谋反的罪名。

将李斯下狱以后,秦二世兴奋的对赵高讲:没有赵君,我几乎被丞相出卖了。

依然是一副傻子像。

不甘伏诛的李斯继续在狱中写信,但是周围都是赵高的眼线,这封信,是无论如何也到不了秦二世那里了。

不久,李斯被腰斩于市,夷三族。

一个月后,他那正在前线坚守平叛的儿子李由,也在雍丘之战失利,被曹参斩杀。

第二位,宋国相国唐鞅。

这算是一个冷门人物,知名度在历史人物中非常低,他其实是战国时期,宋国末代国君宋康王的相国。

宋康王时期的宋国,“东伐齐,取五城。南败楚,拓地三百余里,西败魏军,取二城,灭滕,有其地。”,虽然不在战国七雄之列,倒也有“五千乘之劲宋”的雄称。

不过,对外的战绩掩盖不了对内治理上的失败,这哥们在各国中有个不怎么好听的称号,因其对内统治暴虐不堪,好杀戮,因此被赋予了一个已经消失一千四百多年的称号——桀。宋康王也被称为“桀宋”。

有一天,“桀宋”宋康王就一本正经的问这位相国唐鞅,大意是:相国啊,你看我杀了那么多人,为啥我的臣民们根本就不怕我呢?

“寡人所杀戮者众矣,而群臣愈不畏,其故何也?”

话说,这个不怕,又是从何而来?宋康王这么一问,原本就是还嫌杀的不够。

唐鞅马上心领神会,于是答道:您杀的都是坏人,本来就该杀,好人没做错事,自然是不用担心啥。您要是不管有罪无罪,都给定罪,那大家自然就怕您了。

“王之所罪,尽不善者也;罪不善,善者故为不畏。王欲群臣之畏也,不若无辨善与不善而时罪之,若此则群臣畏矣。”

按理说,站在马屁的角度上来看,唐鞅这个马屁拍的还是很不错的,既夸了宋康王英明,又夸了宋国臣子好人多,不管怎样,都夸了宋康王。

按理说,宋康王应该奖励唐鞅一下才好。但大家别忘了, 这宋康王外号可是“桀宋”,都跟夏桀一个档次了,理解能力还能正常嘛?

于是没多久,以唐鞅所献“恶政”为由,将唐鞅杀掉。

不过,号称“五千乘之劲宋”的宋国也很快因为宋康王的暴虐,引起诸侯震怒,两年以后,宋国内乱爆发,齐国趁机攻入宋国,宋康王出逃,死在温邑。

宋国亡。

第三位,北齐元韶。

元韶虽然是北齐之主高洋的小舅子,但他还是东魏的宗室,也算前朝的“皇族人士”。细细论起来,他是北魏孝文帝的父亲的曾孙。

不过现在,他是北齐的相国。

而高洋很多人都知道,出了名的变态皇帝。

某天,高阳就问了元韶:“汉光武帝刘秀何以中兴汉室?”元韶回答说:“因为王莽没有杀绝刘氏。”

一问一答之间,杀机遂起。

于是高阳满足他,开始大肆屠戮拓跋皇室宗族。

五月,杀元世哲、元景式等二十五家,其余十九家一并幽禁。七月,继续杀,从魏昭成帝拓跋什翼健以下没有放过一个。前后杀死皇族共七百二十一人,尸体全部扔到城外的漳水中,以至于吃鱼的时候,都能从鱼肚子里吃出来人的指甲。

而元韶,自然也在这次被杀之列。

搞不明白他为何要这样回答,或许,脑子也抽筋了吧。

第四位,唐高宗原配王皇后。

王皇后出自世族太原王氏,祖上家世显赫,公元643年李治被立为太子,王皇后成为太子妃,七年以后,李治即位为唐高宗,王皇后也顺理成章成为原配皇后。

作为有着厚道家世背景的皇后,王皇后自然不用曲意逢迎,但是话说男人有了权都容易变坏,更何况贵为天子。

随着王皇后的年老色衰以及不讨喜,高宗开始属意他人,后宫萧淑妃得宠且接连诞下三个儿女,因此被封为贵妃。

而相对更然王皇后感到危机的是,她自己没能为唐高宗生下一个儿子。

于是在得知唐高宗在感业寺跟削发为尼的老相好武媚抱头痛哭的事情后,王皇后不仅没有吃醋,而且敏锐的嗅到了反击的机会。

于是她一边命武媚私下蓄发,一边在宫中劝李治纳武媚为妃,以离间萧淑妃和李治的关系。

最终的结局大家也都知道了,武媚入宫以后,借助王皇后的帮助反客为主,成为最让李治神魂颠倒的妃子,并且最终反戈一击,不仅躲过了王皇后和萧淑妃的联手陷害,反而将对方诬陷至死。

这件源于后宫争宠的女人间的斗争,最终因为其位置的特殊,导致了唯一一个女皇帝的诞生。

第五,三国乱世开端者董卓。

这位大家可能真想不到,如果真的轮起来,召董卓进京以除宦官的何进搞不好都比他更有资格,老张我为何将董卓列入其中呢?

鲜为人知的是,后来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实际上是十二路)的诸侯中,有七个都是董卓自己任命的。

公元189年,董卓听从他人的建议,任命尚书韩馥为冀州牧,侍中刘岱为兖州刺史,陈留孔伷为豫州刺史,东平张邈为陈留太守,颍川张咨为南阳太守。

就连那个当堂顶撞他,声言“天下健者,岂惟董公!”的袁绍,也因声望过大被董卓任命为渤海太守。

“袁氏树恩四世,门世故吏遍於天下,若收豪杰以聚徒众,英雄因之而起,则山东非公之有也。不如赦之,拜一郡守,则绍喜于免罪,必无患矣。”

留在朝中的袁术和曹操,也先后被董卓封为后将军和骁骑校尉。

除了这些人,董卓在朝中还任命了一大批世族子弟。后来曹操最喜欢的谋士荀彧的叔叔荀爽,从一个白身到进位为三公之一的司空,仅仅用了93天。先是被董卓任命为平原相,还没到任又改为光禄勋,没几天又成了司空。

颍川荀氏

话说回来,董卓之所以拼命讨好这些人,无外乎这些都是当时的世家大族,这就跟东汉的世家门阀政治相关了。

譬如袁绍,其家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所以董卓不仅要赦免他,还得给他加官进爵。

上边这个93天成为三公的荀爽,也来自当时的世族颍川荀氏。

但是董卓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诚心拉拢和讨好,并没有换得对方的效忠,最终反而壮大了对方的势力,让这些地方郡守大佬们,有了更充分的资本和理由,联合起来反对他。

从这个角度讲, 董卓之败北,也算是历史的必然了。

0 阅读:2

晓张说

简介:资深历史人,定期分享历史知识,复盘历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