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名将|出身将门喜读书通晓春秋三传将四十载未曾失利武穆曹玮

傅山聊文化 2025-02-27 17:28:57

李元昊的祖父李继迁占据了河西银州、夏州等地,并兼并了那里的各个部,还时不时对大宋进行骚扰。当时的名将李继隆、范廷召等诸将多次征战,未能取得满意结果。宋太宗询问开国名将曹彬,谁可以为将?曹彬说,臣少子曹玮可。朝廷启用那一年,曹玮年仅十九岁。

(曹玮是曹彬四子,自幼跟随曹彬军中成长。他沉勇有谋,喜读书,通晓《春秋三传》,尤精于《左氏春秋》。曹彬病危时,宋真宗去探望,问后事。曹彬称曹璨、曹玮均可为将。真宗再问谁优,答:曹玮)

曹玮知道李继迁虐用他的民众,下属有怨言。他写信给那些部族,宣扬朝廷恩德,挑动诸羌。因此,康奴等部族请求内附。在李继迁攻打西蕃后返回,曹玮在石门川伏击,杀获甚众。

当时河西大族延家、妙娥、熟鬼等部落企图归顺宋朝,有不少将领非常犹豫,害怕得罪李元昊的父亲李明德而不敢接纳。曹玮亲自率兵进入天都山,将延家、妙娥等接纳归降。李明德惧怕曹玮威名,不敢挑衅。显然:曹玮此举,有效的削弱了李氏的力量。

不久,曹玮联合了朝廷亲信、名将秦翰,在武延川击败了章埋族,分兵平凉灭了拔臧,于是陇山诸族都来献地。

宋真宗知道曹玮熟悉河北事物,任命他为高州刺史、真定府定州路都钤辖。后因功调任泾源路都钤辖兼知渭州。曹玮绘制了泾源、环庆两路的山川城郭、战守险要之处,献于朝廷。真宗留一份给枢密院,另一份交付两路保存,让诸将出兵都按此图来商议。

曹玮治军“自成一家”。山东名士贾同前来拜访曹玮,住在客舍。之后,曹玮邀请贾同巡边。贾同深感不安:曹玮巡边怎么不带护卫。曹玮说已经到位了。三千甲士不知什么时候已阵列门外,贾同竟然没有一点察觉。

曹玮知秦州时,一次视察边防,发现部队工事挡箭板不符合规定。曹玮要求更换。一老将说:我们一直都是这样的。曹玮说必须纠正过来,必须符合规定。对于做错,又不改,还强词夺理的,斩首。众将士求情:这个老将立过功,还善于带兵,因为这点小事而被斩首是不是太严格啦。曹玮不为所动,当即将这个老将斩首示众。从此以后,曹玮的军队严格执行命令,不含糊。

渭州有十几名(也有说是数千)士兵叛逃西夏。守卫来报时,曹玮正在与宾客下棋。守卫再次报告情况,曹玮怒斥:他们都是奉我的命令行事的,还要给你说明吗?结果,叛逃的士兵全部被西夏军斩杀。据说,西夏军不知怎么就知道了,以为降兵是奉命来诈降偷袭的。曹玮这个“借刀杀人”计,冯梦龙在《智囊全集》中被称为“冯雎杀宫他之智”。

曹玮作战神出鬼没。一次,与吐蕃军作战。初战即打得吐蕃军溃败,仓惶而逃。他命令士兵将缴获的一大群牛羊往回赶。牛羊走得慢,将士们建议丢下这种影响行军,且没有太多用的牛羊。曹玮不同意。没多久,溃逃几十里的吐蕃军听说了这个有利可图的时机,又杀回来了。吐蕃军与宋军对峙,曹玮说:你们奔跑都累了,休息一下再战吧。吐蕃军同意。休息了一会儿,曹玮提议再战。结果宋军一鼓作气,仅一个回合就把吐蕃军打得大败。

事后,曹玮告诉他的部下:让士兵赶着牛羊走,就是诱惑敌军返还;这个时候我已埋下伏兵,做好准备。敌人来回奔波近一百多里,虽然辛苦,但是其锐不可当;让其休息,一方面减弱其锐气,另一方面,奔波的人疲惫不堪,一旦休息,腿脚发麻无力,这样的军队怎么能抵御我们以逸待劳胜利之军呢?

曹玮镇守边关时,让人修筑城寨,直到宋哲宗时还很好。名将章案评论他修建的防御工事“捍蔽坚全,至今蒙利”。

曹玮在镇戎军时,疏浚堑壕“三百八十里”,实际上等于在秦陇一带筑起了一道长城。

曹玮加强武装。一方面整治蕃军。一改宋军对其管理松懈之风,对他们编制、官衔、军饷进行了制度化、正规化,提高了蕃军战斗力,成为宋军得力助手;另一方面招募“弓箭手”。按武功分土地,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敌人来犯,他们为了保护好自己的土地,战斗力爆棚。这样组织起来的民兵,成了宋军的一支奇兵。据说,之后的范仲淹、种世衡等借鉴了这种做法,也组织蕃汉弓箭手,在御夏战争中起到了很大作用。

据专家研究知:曹玮为将四十年,未曾失利。他治军严整,史称其“平居甚闲暇,及师出,多奇计,出入神速不可测”。自三都谷之战后“威震四海”,唃厮啰每闻其名,即以手加额。

契丹使者经过曹玮驻地天雄军时,告诫随从一律慢行,不准策马飞奔。

曹玮是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0 阅读:3
傅山聊文化

傅山聊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