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名红军战士强渡大渡河,22勇士飞夺泸定桥是中央红军长征中的重要事件。
长征途中,英雄的红军,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鏖战独树镇,勇克包座,转战乌蒙山,击退上百万穷凶极恶的追兵阻敌,征服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穿越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
“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彝汉团结好,建设永无疆。”在四川西南部大渡河中游的安顺场,百年间发生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两次重大事件:1863年5月,翼王石达开在此全军覆没;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胜利强渡大渡河,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从此,安顺场便永载史册,名扬中外。
大渡河是岷江的一大支流,水宽300米,两岸群山嵩峻,险滩密布,水流湍急,地势险要,自古就有“天堑”之称。安顺场是大渡河畔的一个重镇,历史上为兵家和商家必争之地。
十七名红军战士强渡大渡河
1935年5月,中央红军长征从云南省皎平渡巧渡金沙江后,沿会理至西昌大道继续北上,准备渡过大渡河进入川西地区。国民党深知大渡河是阻挡红军前进步伐关键的一道天然屏障,蒋介石紧急调集中央军和川军10余万人,加强大渡河以北的防御力量,企图凭借大渡河天险南攻北堵,将中央红军全歼于大渡河以南。
前有天堑,后有追兵,红军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唯一的出路就是渡过大渡河。1935年5月24日,中央红军先遣队司令员刘伯承率领红一师急行80多公里,率部队击溃川军2个连,占领了安顺场。他紧急下达命令:要千方百计地架桥、找船渡河。但国民党军实行“坚壁清野”政策,在大渡河上下游严密布防、修筑工事,并将船只、粮食统统搜走,将沿河渡口、房屋全部烧光。面对滔滔河水,由于缺少材料,架桥的计划难以实施,先遣队官兵最终只寻得一条小船。
渡河的希望就寄托在这条小船上。刘伯承下达了抓紧时间渡河的命令,并挑选了17名勇士组成渡河突击队。5月25日清晨,刘伯承、聂荣臻在前沿阵地亲自指挥渡江战役。17名勇士每人携带一把大刀、一支冲锋枪、一支短枪、五六颗手榴弹,由4名当地船工摆渡,开始强渡大渡河。突击队在后方部队的掩护下,顶着川军的密集枪弹和炮火的压制,在惊涛骇浪中前进,冲过了敌人的重重火网,终于登上了对岸。
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
飞跃天险
敌人见红军冲上岸滩,便往下甩手榴弹,17名勇士利用高陡的台阶死角作掩护,沿台阶向上勇猛冲杀。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勇士们击退了川军的反扑,控制了渡口,后续部队及时渡河增援,一举击溃川军1个营,巩固了渡河点。随后,红一军团第一师和干部团由此渡过了被国民党军视为无法逾越的天险大渡河。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斗转星移,红军长征的故事已成为史话。但当年17名勇士不怕牺牲、奋勇渡河的壮举,军民团结、同仇敌忾的气节,红军敢于战天斗地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却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心中。
22勇士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25日,红军第1军团第1师第1团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但因河水湍急无法架桥。当时尾追的国民党军已迫近,而渡船只有4条,大部队在短时间内难以完成渡河任务,情况十分危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红军迅速北上夺取泸定桥,第1师与干部团继续由安顺场渡河,沿大渡河左岸北上;第1军团部、第2师和第5军团沿大渡河右岸北上,左右两路夹河前进,抢占泸定桥。沿右岸前进的先头部队红军第1军团第2师第4团昼夜兼程,沿途多次击溃川军拦阻,于29日晨夺占泸定桥西桥头。
泸定桥
泸定桥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是通往川西北部的交通咽喉,桥长100余米,由13条锚固于两岸的铁链组成,底部9条铁链并列,上铺木板,余为两旁扶栏。东桥头与泸定县(今属四川省)县城相连,由国民党第24军第4旅第38团主力防守。红军到达前,守军已将桥板拆除。
29日16时,以红4团第2连连长廖大珠为突击队长的22名红军战士,在火力掩护下,攀着铁栏,踏着铁索,迎着守军枪林弹雨,向东桥头发起攻击。
接近桥头时,国民党军点燃堆集的桥板,以火障拦阻。突击队员奋不顾身,冲过火障,占领桥头,攻入泸定城西门。后续部队随即铺设桥板,迅速跟进,经过激战,歼灭大部守军,占领泸定县城。
随后,中央红军迅速通过泸定桥,越过天险大渡河,摆脱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
至此,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的企图彻底破灭。
这两次战斗均展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和顽强拼搏精神,是红军长征中的重要里程碑。
你还想了解关于红军长征的哪些信息呢?比如其他重要事件、人物或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