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的衰落:33两白银圈养式的王朝背后,是整个民族衰落的必然性!

笑看历史风云 2025-03-20 17:12:54

我纵观历史,不过是失败的人在总结失败的教训的循环往复而已。不管权术、厚黑、谎言等不过是一代又一代的王朝在总结前代失败的王朝经验而已。就拿商鞅的驭民五术而言,哪个王朝在驭民思想的统治下超过了三百年呢?甚至秦朝短短数年就走向了灭亡,反而是励精图治让一个王朝走向了强盛,那么这些人为什么不借鉴这些明君的做法呢?因为做明君苦,这就像一个心术不正的人想着走歪门邪道一样,最简单的就是清朝33两白银安排普通百姓的一生,如果算上实际统治王朝,清朝的存国不会超过一百年。

大清

首先,这种圈养式的人生背后是大清民心尽失。我为什么说大清立国时间没有超过一百年呢?因为大清的版图却立时间是1757年平定准葛尔,但大清在1842年鸦片战争就已经名存实亡了。我上学时也很喜欢清史,但我发现青史就像羊粪一样外面光鲜亮丽,内部臭不可闻。圈养这是人对低级动物的侮辱性行为,这样的后果就是民心丧失。我就拿大清平定准葛尔来说,大清出动军队达90万甚至更多,这比准葛尔的人口还要多,而准葛尔巅峰时期的兵力只有6万。

如果这些都不能说明问题,清军拿两倍的兵力碾压缅甸,然而这种飞龙骑脸的解决却是骑着自己的脸。前三次缅甸战争以失败而告终,第四次不是因为清军多么厉害,而是因为缅甸的士兵都快被耗光了。如果我用公司做比喻,那就是一个吹破天际的公司却连年亏损,然后就用就业贡献自欺欺人。从始至终,从白莲教、天地会、小刀会等抗争就没有消失过,太平天国时期如果不是高层堕落定都南京,而是一鼓作气只扑都城,那么大清早就走向灭亡了。这就是圈养统治的弊端,不是吗?

康乾盛世

其次,这种圈养的背后是大清的贫困。纵观历史,我很少见饿殍遍地甚至人相食的情况存在,但是大清却出现了,而设还是在被吹上天的康乾盛世。乾隆元年和雍正元年天下都出现过这种情况,因为33两白银规则背后是百姓的财富被剥夺,他们扛风险的能力几乎为零。甚至有的家庭有小孩要花费36两还有负债的情况,这不就是人为造成的灾荒和贫困吗?而这些放在任何朝代我都能理解,但在清朝生产力发展了不说而且还引进了红薯等高产作物。这滑稽程度就像一个人身无分文时没饿死,但腰缠万贯时却饿死了。

而这种圈养式的背后是大量的财富掠夺,明清张居正时期国库收入仅300万两白银,而到了崇祯时期高达2000多万两。你以为这很高吗?清朝时国库收入达四千多万两,甚至巅峰时期达五千多万两,庞大的八旗贵族挥霍占了这些收入的大头。因此说句不太好听的话,百姓活得不如一条狗,麻木已经算他们比较有教养的表现了,他们不出来骂娘已经算是很有内涵了。或许文字狱加强了百姓的服从性,但这种服从性却没有让这个王朝走得更远,不是吗?这些八旗贵族最后多数因家庭没落,而变得穷困潦倒。

民族

最后大清的存在让整个民族走向了衰落,从清初到清末,大清从大刀长矛到大刀长矛,所有的几百年都处于停滞的状态。甚至火器的存在还不如明朝末年,这背后的原因是人才的流失,从闯关东再到走西口以及后来的下南洋。所有的一切显示出百姓对这个王朝的憎恶,而这还是因为他们对世界的未知,如果他们知道工业革命,会有更多的人投奔英国。一个王朝人才就在这些移民人口中,一个人能举家迁移说明了两个问题:1.要么这个人颇有资产,要么这个人颇有眼光和胆略。

而事实证明,这些移民促进了南洋的发展,也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人才。这其中就包括著名的华侨陈嘉庚先生,一个王朝能把人逼的迁移成这样,古往今来也是屈指可数的。同样一个民族在清朝时期死气沉沉,但仅仅辛亥革命过了十几年,各种人才和文学大家就如雨后春笋一样层出不穷。这其中有著名的建筑大师梁思成,文学闺秀林徽因、萧红,文学大家鲁迅、巴金等等。事实也证明,没有弱小的民族只有弱小的王朝,因为对于民族而言这种圈养就是一种紧箍咒而已。

历史地位

清朝的存在不过是历史进程被按上了暂停键甚至倒退键而已,这不过是世界殖民史的一个缩影而已。而清史的历史地位绝对会很低,这是必然的,即使有跳梁小丑来抬高其历史地位但如宋史一样会降低这本书的含金量而已,以后再有像我一样甚至比我们聪明的人评论清史,他们就会像宋真宗封禅一样,以极其滑稽和鄙夷的思想来谈这段徒增笑柄的历史。我觉得既然是暂停键即然不能计入历史的发展历程中,二十三史是后人评价我们的主旋律,而当你圈养你的百姓,你怕是忘了世界不止一个王朝吧。当你在人情世故中停滞的时候,他们可在大步流星的发展啊。

0 阅读:25